吴堡县鸟瞰图。记者 雷魏添 摄
欢歌笑语的移民搬迁小区、晶莹剔透的挂面“瀑布”、美不胜收的千亩昆仑山雪菊、有序运转的社区工厂和扶贫车间……这是吴堡县交出脱贫攻坚答卷后的新面貌。
2015年以来,吴堡县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来抓,找准了精准脱贫的“新路径”,拓宽了群众增收的“新渠道”,增强了乡村振兴的“新动能”。如今,吴堡县66个贫困村全部出列,6203户13913名贫困人口顺利退出,实现整县脱贫摘帽。
脱贫致富有门道城乡群众喜开颜
蜿蜒的山路两旁是连片的果林,芬芳的花香弥漫在充满绿意的果园之间……8月6日,当记者来到吴堡县辛家沟镇深砭墕村时,今年50岁的宋凤琴正在为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的果树拉枝。
“原先可不是这样。”宋凤琴打开了自己的话匣子,“我们村位于黄土高原沟壑区,立地条件差,种啥啥不行、养啥啥不成,村里人长年在外面揽工,可受罪了。”
“随着精准扶贫的开始,我家看到了日子改善的希望。”宋凤琴说,2015年,她家确立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依靠产业扶持资金,她和爱人发展起了羊子养殖,开办了小型米面加工厂。
2015年,根据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出、耕地闲置荒芜的情况,深砭墕村党支部多方论证、广泛商议,成立了集体经济合作社,依托驻村园区栽植山地苹果545亩,引导村民按照资金、人头、土地入股,预计到2022年可达盛果期,户均收入2.2万元以上。
今年夏天,深砭墕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的果园初次挂果。宋凤琴吃着甜脆的果子盘算起一年来的收入。她说,现在家里饲养了160只羊,还有十多亩果树,米面加工厂生意不错,加上在合作社务工的收入,一年收入可达到10万元。
从村镇到城乡,吴堡县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尝到了脱贫攻坚带来的甜头。
吴堡县宝船玩具厂是苏陕协作结出的果实。厂里的工人,由楼上怡馨小区的103户易地搬迁脱贫户组成,他们用劳动编织着属于自己的“致富梦”。
35岁的王家仡佬村村民薛莉花,就是其中一位“追梦人”。几年前,她的丈夫一病不起,俩娃的学费、丈夫的医药费、全家的日常开支……生活的重担全压在她的肩上。
精准扶贫开展以来,吴堡县在县城内选址布局龙山惠民家园等5个集中安置点,使得薛莉花等815户2430名贫困群众住上了新居。
2017年冬,薛莉花全家正式告别老旧窑洞,搬进了怡馨小区一梯四户的单元房。“我们只出了5000元,就住上城里的‘河景房’,心里可舒坦了。”薛莉花说。
扶贫扶志马力足精准施策显成效
31岁的白生龙出生在吴堡县宋家川街道后庙山村的一户贫困农家,患有先天性高度近视,但他却会创作惟妙惟肖的剪纸作品、活灵活现的故事绘本。
根据他的情况,2018年6月,白生龙在驻村干部的介绍下,被聘为离家不远的吴堡县扶贫车间——发航木梳工艺品有限公司的一名工人,厂里管吃管住,收入可观,他还有业余时间发展自己的绘画爱好。“我有手,能做事,要自己养活自己!”如今的白生龙谈起未来的生活,信心满满。
为确保精准,吴堡县对扶贫对象逐户逐人核实信息,因户因人施策。吴堡县岔上镇高墕村村民任春平就是其中一户受益者。
今年57岁的她每天起床后都要对院子里的鸡舍“例行视察”,然后才扛着锄头走半个小时的山路去伺候庄稼。几年前,任春平的丈夫患病离世,为了治病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还借债数万元。2016年,她利用产业扶持资金养殖肉鸡,种植扎蒙、红枣等经济作物,还当上了村里的保洁员,辛勤劳作的她把日子过得热气腾腾。
为了让贫困群众吃上“产业饭”,吴堡县将扶贫资金与农村“三变”改革衔接,对适合吴堡本地发展、具有长效增收潜力的红枣、核桃、蚕桑、花椒和山地苹果等特色产业,制定了单项产业发展规划和配套扶持政策,鼓励规模经营和整村推进。仅2018年,吴堡县贫困户个户产业项目财政资金总投入1965.35万元,覆盖全县100个行政村贫困户5586户12587人。
摘帽不是终点,小康仍在路上。下一步,吴堡县将统筹抓好防贫减贫工作,着力打好产业和就业、扶志扶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管护巩固、基层组织建设四大“巩固提升战”,全力巩固提升脱贫基础,带领群众奔小康。记者 雷魏添 通讯员 辛亚娥
平凡中见真情
——记榆林市委办驻吴堡县宋家川街道办事处张家墕村第一书记庞泽华
庞泽华(右二)与驻村工作队队员和村民现场考察被流转土地状况。记者 雷魏添 摄
7月11日,庞泽华早早地便起了床,看了看仍在熟睡的驻村工作队的同伴们,并没有惊动他们。为了迎接国家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检查,驻村工作队员已经连续劳累了很多个日日夜夜,直到昨晚才终于睡上一个安稳觉。庞泽华独自走出村委会大门,望着眼前穿村而过的307国道,思绪回到了一年前刚来张家墕村时的情景。
张家墕村地处307国道两侧,村里没有什么产业。长久以来,部分村民养成了“靠路吃饭”的习惯,常有拦车、挡车的行为。大部分青壮年则选择了外出打工。村里的土房也大多破败。而今,家家户户焕然一新,硬化的入户道路、翻新的门窗、新修的院墙,村里的变化让他既欣慰又有成就感。
2018年3月,庞泽华带着他的驻村工作队来到张家墕村。一到村子,庞泽华就被村里的情况惊呆了。“我本想着这里靠近公路,情况应该好一些,可是完全不是想象中的那样。张家墕村耕地少,别说发展种植产业,靠这些地解决温饱都成问题。”庞泽华说,“不仅如此,村里留守的大多都是老弱病残,缺乏劳动能力,整个村子给人一种破落的感觉。”
面对这样的情况,庞泽华没有犹豫。他第一时间带领工作队走村串户,详细了解了村民们的现实情况和实际需求。“通过了解和考察调研,我们认为,张家墕村最适合发展的产业是养鸡项目。”
很快,一座总投资70万元的散养鸡场在张家墕村的山头建起,如今这座鸡场已有3000多只土鸡。“今年,我们的鸡场马上就要进行第一次分红,目前我们计划采取的分红方式是将收入的60%平均分给贫困户,剩下的留作村集体经济,继续壮大产业,开展公益事业和扶贫救济。”庞泽华告诉记者。
产业有了,庞泽华抽出空来解决村里群众的困难。在了解到村民张长大失聪,却又舍不得花钱买助听器时,庞泽华主动与榆林市残联对接,为张长大申请到了一副助听器,让这位年过六旬的老人终于听到了声音。
张家墕村党支部书记张丕高说:“自从庞书记来了之后,我们村无论是村容村貌还是村民收入都有了巨大改变,庞书记给了我们村新希望。”
“张家墕村没有发生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更没有多少让人潸然泪下的故事,有的只是简简单单的扶贫工作。‘平凡中见真情’这是张家墕村村民们常对我们说的,让他们切身感觉到环境变了、村风变了、钱包鼓起来了,这就是我们扶贫的目的。”庞泽华说。记者 雷魏添
“羊倌儿”丁武平的脱贫致富经
丁武平正在羊圈中喂羊。通讯员 辛亚娥 摄
8月6日的午后,阳光洒在吴堡县郭家沟镇下山畔村的沟沟坎坎上,“羊倌儿”丁武平庭院中的饲料粉碎机正发出“隆隆”的轰鸣声,80多只羊子在硷畔上的羊圈里安详地晒着太阳。
“咻——咻——”,丁武平唤了几声,圈里的羊子争先恐后地跑来,将他团团围住。顺着3米长的食槽,他熟练地将玉米粒和碎土豆撒了下去。
“每天在羊圈边上转一转,我就开心,因为它们是我的希望。”看着这群欢快蹦跳的“宝贝疙瘩”,丁武平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从“土里刨食”的贫困户到乡邻点赞的脱贫模范户,丁武平这“羊倌儿”又是怎么念好脱贫致富经的呢?
“感谢党和政府扶贫好政策,不然我可能永远也翻不了身。”对丁武平来说,2015年是布满阴霾的一年。他的妻子因病去世,留给他的是嗷嗷待哺的两岁女儿和一摊子债务。打工、种地,这些营生都没有为窘迫的生活带来太大变化。
“人总得有个韧劲,不能因为受到挫折就放弃,要不就什么也干不成、干不好。”回忆那段难熬的日子,丁武平的眼里充满坚毅。
命运的坎坷并没有击垮丁武平,他满脑子想的都是下一步的出路。可是,钱从哪里来?眼下家里一贫如洗,还欠了不少外债,他一筹莫展。2016年,在吴堡县精准扶贫的号角声中,缺少资金的丁武平被识别为贫困户,在驻村帮扶干部的帮助下,丁武平争取到了免息贷款,发展起了羊子养殖。
这一下,丁武平的热情燃起来了,他四处筹措资金搭建养羊设施,购进羊子15只。投料喂羊、打扫羊圈、加工饲料……每天天不亮,丁武平就开始忙活。“那阵子可把我忙坏了,收秸秆、买种羊、做防疫,没一时闲,感觉一睁眼就是活儿。”为了心中的脱贫致富梦,丁武平几乎投注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
“羊倌儿”丁武平还是个土专家。经过多年的实践积累,丁武平在调配育肥饲料、合理搭建羊舍、适时防疫灭病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看着丁武平的养殖业搞得风生水起,村里不少养殖户都向他“取羊经”,他总是乐此不疲地帮忙答疑解难。
依靠自己的努力,2018年,丁武平年收入达到2万多元,不但摘掉了“穷帽”,更摇身一变成为下山畔村的养殖大户,贫困户致富带头人。
“脱贫致富,得靠自个儿。国家政策这么好,自己有手有脚,再不努力就说不过去了。现在地里有庄稼,院里养着羊,我不仅要撸起袖子,还要挽起裤腿加油干,努力奔小康。”丁武平坚定地说。记者 雷魏添 通讯员 辛亚娥
记者 手记
为返乡创业就业筑牢产业根基
雷魏添
如何让外出务工农民踊跃回乡创业、就业,让贫困群众在家门口脱贫致富?
近年来,吴堡县通过积极探索,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吴堡县是远近闻名的手工空心挂面之乡。然而,过去数十年间,在吴堡县许多地方,村民大多选择外出务工,传统的手工空心挂面制作逐渐势微。2014年,借助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吴堡手工空心挂面的东风,吴堡县通过“挂面热”效应,助推全民创业,鼓励群众回乡创业就业,打造品牌化、集约化的挂面产业体系。
在此热潮下,包括张世新手工挂面有限公司在内的多家企业脱颖而出,不断拓展创业就业领域,提高了创业的示范带动效应,为贫困群众提供了极佳的在家在乡创业就业机会,助推了一大批贫困户通过发展挂面产业脱贫致富。
除了挂面,吴堡县许多村镇还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发展了富有当地特色的主导产业,通过一系列帮扶措施和产业带动,走出符合当地情况的脱贫致富之路。
要想让返乡群众留得住、富起来,当地党委、政府就必须立足实际情况,发挥和利用好当地传统和主导产业的优势,打造支柱产业,确保贫困群众有能力在家在乡创业就业、脱贫致富。
县区名片
基本县情
吴堡县总面积420平方公里,辖5镇1街道100个行政村,总人口8.4万人。2018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3.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4606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991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383元。
生态环境
吴堡县地处黄河沿岸土石山区,境内沟壑纵横,全县林业用地面积31.65万亩,森林覆盖率16.9%。
人文历史
吴堡县扼秦晋之交通要冲,自古就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是陕西通往华东、华北的桥头堡,素有“铜吴堡”之称。该县也是当代文坛巨匠柳青、青藏公路之父慕生忠、陕北民歌大师张天恩的故乡。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在吴堡县川口村东渡黄河,离开陕北。吴堡县还是陕北民间艺术荟萃之地,各级各类非遗名录有7大类18项。
主导产业
吴堡县农业产业呈“多点开花”布局,其中红枣低产改造面积达10万亩,山地苹果种植面积达5万亩,核桃低产改造面积达3万亩,优质花椒栽植面积达2万亩,建成优质高产桑园2万亩,养蚕数量达5000张,生猪和羊子年出栏量分别达到4万头、5万只。此外,手工空心挂面、老黑酱、粉条、昆仑山雪菊、小杂粮等特色农产品发展态势良好。
脱贫人口
吴堡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全县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796户14874人,脱贫退出6203户13913人,目前在册贫困人口593户961人,完成了66个贫困村脱贫和全县整体摘帽任务,全县贫困发生率降至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