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的产业和技能从一产二产转向三产服务业,从中职方面进行针对性乡村产业人才培养;利用高校专业、技术、师资优势,帮扶一村一品做出特色,在未来国内市场竞争和国际特色文化经济产业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带领村民超前谋划,夯牢根基,杜绝新的贫困出现……陕西省扶贫攻坚几年,业已取得显著成效并积累了一批典型经验。
一、顶层设计,精准施策
贫困地区成因多种多样,家庭贫困情况也各不相同,因此号准脉摸清情况,扶贫才能下准药扶到点儿上。陕西省委教育工委积极引导高校党外人士,紧密结合高校优势和县情实际,充分发挥高校在人才、科技、智力、信息、产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组织省内18所高校,遴选28名经济规划、农牧业、金融、食品、环境等相关领域的专家教授与旬邑县开展“同心·追赶超越助力脱贫攻坚”高校党外人士服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活动。从“把脉县域经济、建立专家团队,注重人才培养、开展培育培训,设立基地站点、提升实践指导,依托产业发展、建立长效帮扶,共建特色社团、加大扶志扶智,开展对口帮扶、捐资捐技暖心”等几个方面,充分发挥人才“听诊器”作用,为县域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和转型发展,提供新思路、注入新活力、汇聚新动能,架起了高校助推县域经济社会迫赶超越和脱贫攻坚的“连心桥”。2019年“同心”活动被中央统战部授予“优秀实践创新奖”。
在延安市指导下,子长县的精准扶贫,以县职业教育中心为抓手开展调查,对全县9镇142个贫困村的852贫困户中的每个劳动力个人情况、从业状况、技能水平、培训需求进行登记造册,建立实名制培训台账,做到“一村一帐一册、一户一帐、一人一卡”,为实施精准培训奠定了基础。随后,根据各乡镇产业结构特点,在培训主题、培工种、课程设置等方面,精选延安精神、红色旅游、家政服务等9个类型,对应实用技术工种,研究制定《子长县2019年贫困劳动力实用技能培训计划》,通过教师授课、咨询服务、实际操作、印发资料等形式灵活开展培训,将传统的集中学习,拓展深入到各乡镇教学点、村委会和产业村搭建理论课堂,并采取“大篷车”流动教学方式,深入田间地头、大棚圈舍、果园树下、工地厂房以“一对一、面对面”这种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现场培训。通过开展精准扶贫实用技术培训,增强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培养造就了一批致富能人和产业带头人,示范带动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全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形成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户一技”的格局,实现了贫困家庭一个人就业全家稳定脱贫的目标。
二、发挥基层党组作用,唤起群众主动脱贫
党组织的基层战斗堡垒。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和作用,是脱贫的一个有力抓手。长安大学2018年实施的机关党委和商南县青山镇党委的党建结对扶贫试点工作,学校23个分党委与与商南县10个镇(办)党委、22个村党支部全面开展党建结对帮扶,建立了“12122”帮扶机制,即:一校帮一县、两个分党委帮一个镇(办)党委、一个分党委帮一个村党支部;实施了“6+X”帮扶活动,通过加强阵地建设、开展技能培训、开展扶贫帮困、树立文明乡风、强化支部联动、推动产业发展等举措,以党建帮扶推动思想政治建设,以思想政治建设引领脱贫攻坚,推动基层党建与精准扶贫工作深度融合,切实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增强自力更生造血功能,实现组织强、产业兴、百姓富的良性发展。
西安工程大学充分发挥学校基层党组织优势资源,与延长县积极探索“党建+”扶贫模式。以5个学校基层党组织结对帮扶延长县黑家堡镇孙吉屯村69户贫困户,制定《西安工程大学基层党组织与延长县黑家堡镇孙吉屯村贫困户结对帮扶工作方案》,与村党支部和贫困户通过党建座谈会、组织生活会、组织考察学习、走访慰问等多种方式,开展党建帮扶活动,帮扶村班子队伍增强党建活力,服务指导结对帮扶的困难党员和群众提升发展的内生动力,鼓励他们要听党话、跟党走,积极参与到村集体经济发展中,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
三、控辍保学,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要拔穷根、摘穷帽、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教育是根本途径,方式最有效、也最直接。近年来安康市紫阳县坚持把“发展教育脱贫一批”摆在脱贫攻坚的重要位置,通过提升条件、“固本培元”、优化配置、强化保障、智志双扶等手段,紧扣行业扶贫和驻村帮扶两条线,聚焦控辍保学、学生资助和包村联户等关键环节,把优化工作方法、强化师资队伍、统筹各类资源、推进政策落实等作为破解难题的抓手,从整合力量、建立机制、落实资金和过程监管等方面精准发力,越来越多的贫困学生通过教育资助度过了难关、成就了人生梦想,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通过卓有成效的帮扶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在历次国家督查和省市交叉检查中,紫阳县教育脱贫工作实现了“零问题”“零扣分”工作目标。
咸阳市按照“抓整改、健机制、强措施、改作风、提质量”的工作思路,紧盯控辍保学、精准资助两项重点,增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咬定工作靶向,坚持精准施策,确保应助尽助;市局协调督导、县市推进落实,上下联动、责任共担,层层夯实责任,优化关爱举措,常态督查推进,确保帮扶落地见效;调动各方力量,形成攻坚合力,画出脱贫攻坚最大同心圆,形成教育扶贫大格局;加大扶贫实践探索,建立长效机制,实现教育扶贫从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全力阻断了贫困代际传递,筑牢了控辍保学的“防火墙”,实现了全市义务段建档立卡学生无因贫失学辍学的目标,取得了用扶贫统揽教育工作全局,用扶贫砺练锻造队伍,用扶贫创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收获。
四、挖掘地域特色,形成特色产业
陕西地域广阔,自然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扶贫工作中应根据地域历史资源和文化优势,挖掘展现其时代活性,创办扶持特色产业。陕西理工大学在对镇巴县县情的调查摸底基础上,依据其自然生态资源优势,签订了九大帮扶协议,打造“陕西理工大学、镇巴县中药材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基地”,帮扶发展大黄、重楼等优质中药材和蚕桑、茶叶等特色农副产品产业,进而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对柞水县实地调研后,依据其地处秦岭植被覆盖率达到95%,花卉、药材资源厚实,土蜂饲养历史悠久、蜂蜜品质口味独特,属营养保健、医药食品中之珍品的特色,确立扩大土蜂养殖业项目,使当地土蜂养殖规模达3000余箱,每箱可帮助贫困户增收500元以上,实现稳定脱贫。后期还将加大建设资金投入、组织生产培训,协助商标注册形成品牌产业效应;清涧县内黄河太极湾、毛主席“沁园春雪”、路遥纪念馆等一大批红色旅游和自然旅游资源传播不够,旅游宣传滞后,西安欧亚学院以“新媒体与无人机项目”作为产学研落地项目,与清涧县宣传部、文化旅游局组建清涧县文化旅游品牌宣传合作项目组,为全县30名新媒体人员进行了专题培训,举办清涧县导游培训班进行转月能力提升培训,制作高质量的不同版本的清涧县文化旅游宣传片,助推清涧县文化旅游品牌宣传,进而实现地区脱贫;西安石油大学发挥永寿县传统文化底蕴、非物质文化项目资源丰富的优势,挖掘非遗、民间工艺项目,打造优势手工艺项目产业链条,发展永寿县文化产品电子商务,形成旅游特色文化品牌,发展区域经济,助推文化产业扶贫。
五、发挥专业优势,扶持产业健康成长
新生的扶贫产业比较弱小,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专业的前期护育。因此,各高校根据自身优势结合贫困产业在生产、销售、服务、人才培养、产业延伸、质量提升等方面,进行资金、人才、技术技能等相关扶持。长安大学通过建立“教职工福利消费平台、教职工生活消费平台、校园餐饮消费平台”三个校园消费平台,推进贫困地区农产品进校园,以校园消费建立起稳定的销售市场,来保育初期的贫困地区产业,助其拓市场、稳销路,扩规模、增产量、保质量、树品牌。同时,为帮扶贫困产业健康发展,学校利用教育资源优势,因类设班,开展技能培训,在佳县开展“育婴师”岗前技能培训、贫困劳动力创业培训、大棚蔬菜种植技术实地培训、电商创业人才培训和全域旅游人才培训等培训。学校利用自身人才优势,积极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活动。2018年资助8支团队,先后开展了“电商+农业”、“互联网+教育”、“建档立卡+精准扶贫”、推广普通话等科技扶贫、教育扶贫活动,进一步激发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志气。2019年,学校组织开展以“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已立项资助以“盘活基层党建•助力乡村振兴”、“互联网+教育”、“文化惠民·艺心助贫”等为主题的15支团队赴商南县和佳县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助力产业外围环境健康发展。学校还充分发挥在公路交通、国土资源与环境、城乡建设三大领域的科研的特色和专业优势,与佳县在扶贫龙头企业—耕者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共建电子商务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基地,为企业提供人才、技术、信息等服务,开展县域电子商务扶贫开发与发展规划专题研究,为产学研示范基地建设提供人才技术支撑。学校积极动员校友企业和社会力量,持续助力扶贫产业迅速成长。校友企业西安珠江投资有限公司、深圳塔斯钻石有限公司、深圳方大集团、方大建科集团等深入商南县进行项目调研考察,共同谋划产业发展。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以其服务“三农”的办学宗旨,坚持走农科教、产学研结合之路,主动融入国家“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通过开设职业农民和村干部学历教育班、建立职业农民培育学院、开设水利订单班等为路径“斩穷根”,将教育办到农业生产一线;大力实施特色产业增收,让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齐头并进,以科技“改穷业”,探索建立了校地联动、教产衔接、开放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让更多农民掌握增收致富的一技之长;定期组织专家教授进乡入村,采取群众“点菜”、学院“端菜”的方式,组队带着现代农业科技下到基层一线,送到村民家里,因户施策,精准扶持;合作建立中蜂养殖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基地、核桃丰产栽培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基地及电商网络平台,以促进当地特色产业发展,使脱贫攻坚取得长效;通过在彬县、凤县和杨凌等地建立产学研示范基地,使基地建设、科技推广、扶贫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让扶贫触角直抵“末梢神经”,使不少群众手上的“土疙瘩”,变成了增收致富的“金疙瘩”;适应国家战略发展,紧抓国家退耕还林政策机遇,从花椒、苹果、中药材等林特产业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入手,以综合技术开发与推广为动力,以保护资源、发展资源、利用资源为目标,建立了凤县山区生态经济型林特产业体系,创立了独具特色的凤县林特产业开发模式,促进了凤县以花椒为龙头的林特产业的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在扶贫工作中,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探索形成了“技术服务型、基地示范型、科技包村型、专家大院型和企业带动型”等五种产学研示范推广模式,被媒体誉为精准扶贫的“高职范本”。
六、扶贫扶教,不让一人掉队
输血不如造血。各地不断加大扶智、扶志力度。
有的从家庭教育出发,将家校共育德育作为助力脱贫攻坚、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主要抓手。如:宝鸡市千阳县按照“真诚邀约、家长融入;活动引领、用心投入;交流分享、美美与共;表彰奖励、持续发力”的模式,通过开展亲子共读、父母课堂、家长读书交流会等活动,引导家长参与学校活动和管理,引领家长学习科学的育子方法,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深度融合、良性互补,实现了扶贫先扶志,扶志先扶智。
有的从教育部门出发,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学校,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是教育扶贫的根本。如:宝鸡市岐山县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推进教育硬件资源、教师资源和教育质量均衡发展,着力打好教育扶贫“组合拳”,通过“以主题活动抓师德师风,强化理想信念;以先进典型抓党员标杆,强化组织引领;以骨干体系抓教师培训,强化持续动力;以奖惩激励抓教师待遇,强化岗位吸引;以交流轮岗抓结构调整,强化师资均衡”,把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与教育精准扶贫相结合,构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在教育扶贫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关键性作用,初步走出了具有岐山特色的教育精准扶贫之路。
有的从社会力量出发,发挥支援力量自身优势,从硬件改善到内涵发展,助力教育设施与师资力量提升,拉近城乡教育质量差距,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如:西乡县借苏陕扶贫协作之机,与江苏南通启东市教育部门加大扶贫项目对接。深化校企合作。在西乡职中开通启东宾馆班、柳工建机班、神通阀门班,与江苏百特电器达成订单式合作协议。前后赞助20万元,用于西乡职中旅游专业发展;加强分校建设。启东市折桂中学选派5名教师来分校西乡四中长期支教,启东社会各界赞助该分校30余万元;加大项目帮扶。争取苏陕扶贫资金1008万元,其中858万用于教育信息化建设,150万元用于教师培训。启东社会各界爱心资助西乡百名贫困学子,发放资助金28.8万元。又如:渭南师范学院与台湾朝阳科技大学共同组队,两岸两校凝聚各自力量、加强校际合作,以“中国梦”为主题开设写作课、以“敢对话”为目标开设英语课、以“描未来”为主题开设绘画课、以“抒青春”为主题开设舞蹈音乐课、以“强体魄”为主旨开设足球课、以“朔极源”为主题开设书法课、以“尚科学”为主题开设科学课,实施特色课程,推进“扶学扶志”快乐课堂,让师范大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让更多大学生关注农村教育发展,助力农村发展。
有的从技术手段出发,出点子、创路子,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和技术,将帮扶力量从繁重的重复性工作中解放出来,发挥专业优势,提升扶贫成效。如:渭南市研发教育扶贫软件助力教育脱贫,将帮扶教师从不断填写表册、反复核实数据的重复工作中解放出来,让教师将扶贫精力主要投入到对学生的点滴关爱中去,实现全市党员教师帮扶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实现全覆盖,切实提高教育脱贫攻坚工作成效。目前,全市12个县市区有2万余名教师注册了该应用,绑定帮扶学生数3万余人,发布教育扶贫日志88837篇,推动教育脱贫攻坚工作更加精细、深入、有效发展;2018年毕业两年的大学生方婷婷被聘为陕西省汉中市西乡县最偏远农村学校“特岗教师”,她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抖音平台,发布学校现状,接收急需的学习用具物资支援。拒绝了现金支援的她说“扶贫先扶志,不能让学生养成“等靠要”的心态,要懂得脱贫只能靠自己奋发图强”。
尽管陕西省上下齐心、多措并举在扶贫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当前脱贫攻坚形势依然严峻,面临不少问题和困难,应当众志成城、迎难而上、积极探索、创新发展,坚决打赢这场攻坚战,为全面小康铺平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