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陕西脱贫故事】从“贫困户”到带贫典型王喜玲的故事(下)
6月19日的节目中,我们播出了宝鸡扶风县召公镇吴家村村民王喜玲在主动退出贫困户后,又申请带领村里的贫困户和她一起发展苗木产业增收。自己刚刚脱贫、日子还没过稳当的王喜玲能实现自己带动乡邻的愿望吗?
看到本村贫困户王宝儒因为要照顾卧病在床的妻子无法外出打工,收入渠道有限,日子过得很艰难。王喜玲就想帮他一把,但最初王宝儒却不敢轻易尝试。
扶风县召公镇吴家村村民王宝儒:“栽树这是个长效投资,咱要有钱在这里边儿投资;第二,能不能卖出去才是关键,因为喜玲当时也是小打小闹,不确定因素太多,的确也矛盾得很。”
虽然王宝儒有顾虑,但王喜玲却认为苗木产业栽种后劳动强度小、风险小、收入稳定,是个适合王宝儒家现状的好产业。
扶风县西林苗木果蔬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喜玲:“我说我给咱们考察好,我栽什么苗子你栽什么苗子,到时候卖的时候我先给你卖,这样你该放心了吧。”
看到王喜玲这么热心,王宝儒决定试一试,最终他栽种了2亩多市场价格较为稳定的国槐树苗,家里的另外四亩多地他依然留着种西瓜等经济作物,确保一家人的生活。
王宝儒:“当时来说那投资还比较大,一次性投资将近5000多块钱。政府一亩地补贴800块钱,补贴一部分,咱这投资就能小一部分,这个风险就能降一部分。咱还想往前走这一步,可以去尝试一下,咱总不能老靠国家嘛。”
为了让王宝儒对苗木行业有个更深的了解,王喜玲鼓励他参加县上的免费技术培训,自己在做苗木生意时,也尽量带上王宝儒。这样一来,王宝儒不仅每个月能多收入2000多块钱,接触的多了,还越来越懂行了。
王宝儒:“我的国槐现在已经长到七公分、八公分了,现在的市场价来说一棵150元,如果说再长一年一棵树就能卖到300块钱,二亩地,230棵树,明年卖就卖7万块钱。”
正是靠发展苗木产业,2018年,王宝儒家也顺利脱贫。今年春季,他把家里其他三亩多地也全部种上了目前市场紧俏的新品种海棠树苗。
王宝儒:“现在已经看到前景了。现在的市场需求量很大。第二有王总这么大的销路呢,的确不愁了,再有合适的地,我还想大面积的发展。”
如今,当地已有近200名贫困群众跟着王喜玲靠苗木产业实现稳定增收,他们有的用土地入股,有的在园区务工,有的则直接参与苗木经营。
王喜玲:“我自己前几年本来就是一个贫困户。也是通过政府的扶持,乡亲们的帮助才有我的今天。这种体会我就不由自主的我就想着,尽我自己的能力去帮助贫困的人。”(陕西广播电视台《陕西新闻联播》记者 杜晓文 王英淇 扶风台 梁周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