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族村落走向国际舞台 云南砚山民族刺绣放光彩

2019-06-19 16:30:11 来源:人民网-云南频道
  王陆芬和绣娘们一起做刺绣。摄影:陆安恒
 
  王陆芬向绣娘李兴兰介绍刺绣技法。摄影:陆安恒
 
  王陆芬展示大件刺绣作品。摄影:陆安恒
 
  6月18日,恰逢砚山县税务局上门服务,王陆芬向税务人员介绍产品。摄影:陆安恒
 
  6月18日,恰逢砚山县税务局上门服务,王陆芬教税务人员刺绣。摄影:陆安恒
 
  6月13日,云南昆明公园1903,一场民族与时尚交相辉映的服饰盛会正在上演。作为“丝路云裳·七彩云南2019民族赛装文化节”“引爆”阶段的重要活动,模特们身上精美的彝族刺绣时装吸引了众人的目光。
 
  砚山县华韵手工刺绣作为云南文山文化企业唯一的代表参加了本次时装周,受到设计师和大众的一致好评,圈粉无数。
 
  很难想象,T台上模特们身着的精美时装上的彝绣来自于云南砚山一个偏远的山村——白沙坡。
 
  从民族村落走向国际舞台
 
  白沙坡村是一个石漠化严重的彝族传统村寨,但就是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生活着一群心灵手巧的彝族女子,她们从小就会刺绣,凭借一根绣花针,把身边的美好绣到衣服上、背带上,“绣”出了美好生活。
 
  王陆芬八岁时就跟着外婆学习刺绣,外婆的刺绣技艺也是从祖辈传下来的。在这个小山村,村民们身上穿的衣服鞋子、背孩子的背带,都是自己绣的。
 
  王陆芬更是凭着过人的天赋和聪慧,绣出来的刺绣比许多大人的都要精美。15岁那年,她以126元的价格卖出了自己的第一幅刺绣作品,“我才意识到,可以凭着这颗绣花针养活自己。”
 
  沉下心来学习刺绣的王陆芬朝着自己的小目标努力。白天,她向村里的老人们学习刺绣技法,学习构图、画图,晚上就在家里刻苦练习。一有机会,王陆芬就出去考察学习。“有一年去上海考察,看到他们的刺绣还没有我做的精细,没想到价格还很贵。”这让王陆芬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在王陆芬的带动下,白沙坡村成立了刺绣协会,协会一开始只有26人。2014年2月,技艺日臻成熟的王陆芬成立了“纸艺刺绣农民专业合作社”,2015年成立砚山县华韵手工刺绣有限公司。
 
  “一开始的时候合作社有106人,公司年收入只有几十万元。”开始的窘迫状况并没有难倒王陆芬,她一边抓住各种机会外出考察推销自己,一边对村里的绣娘进行培训,很快就迎来机会。
 
  一次参加展览的时候,王陆芬的刺绣大受欢迎,对方开出了大额的订单。如今,王秀芬的刺绣远销欧洲和日本,一款小白鞋,因为加入了王陆芬的手工刺绣元素,价格从896元卖到了1860元。
 
  一根绣花针改变命运
 
  打出名声的王陆芬实现了自己最初用绣花针养活自己的目标,并且成为了省级的非遗传承人,在王陆芬的感召和推动下,砚山县更多的农家妇女,正用一根小小绣花针,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
 
  26岁的李兴兰在合作社好几年了,“刺绣从小就会,只是绣的不好,以前是用毛线绣,现在用丝线绣,慢慢学很快就能上手。”通过每天闲时做刺绣,李兴兰每个月能额外收入两千余元。“如果不做农活不种地,一心做刺绣的话一个月能有四五千的收入。”
 
  像李兴兰这样的绣娘在白沙坡有1026人。也因为在家里就能挣钱,白沙坡外出务工的人很少;也因为能通过自己的双手挣到钱,白沙坡村的妇女家庭地位很高,王陆芬很欣喜这些意外的改变。
 
  目前,王陆芬的公司每年刺绣小件能做两万五千件,大件三四百件。大件刺绣价格相对较高,低的一件一万余元,高的则到五万多。但是能做大件刺绣的村里目前只有22人。2018年,公司营业额四百五十万元。带动了千余名绣娘脱贫致富。
 
  王陆芬介绍,下一步还要带着绣娘去美国培训,“通过和上海设计师的合作,计划要带八个绣娘去美国学习,费用由对方承担,走品牌化和私人订制的路子。”
 
  从民族村落走向国际舞台,彝绣成为了民族时装中闪闪发亮的后起之秀,当千年彝绣传统技艺与现代时尚结合,彝绣这门古老手艺,尽显云南民族服饰文化的独特魅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