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常说,看景不如听景。为什么这样说呢,小编认为是因为我们的美景传播者——导游太专业,将感官美景与地理、历史、人文、等各项元素相结合,呈献给游人一个全方位的旅游景观,让人流连忘返。平日里我们见到的导游大多是女性,可今天给大家讲述的是华旅集团旗下,蒲城桥陵景区的一个男导游的故事,别走开,精彩在后面。
“陕西最牛导游”朱建武
听说蒲城桥陵有个很厉害的导游,人称“陕西最牛导游”。他到底有多牛、究竟牛在什么地方?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一连串的疑问,我决定去一趟蒲城,探个究竟。
桥陵位于蒲城县城西北15公里处的丰山脚下,是唐玄宗李隆基的父亲唐睿宗李旦的陵墓。在桥陵景区游客服务中心,我们见到了“陕西最牛导游”朱建武。朱建武今年60岁,中等个子,背略微有点驼,一张黝黑的脸上透着饱经沧桑的睿智。
1976年,18岁的朱建武从咸阳市第三中学高中毕业,当时高考制度还没有恢复,上不了大学,朱建武背上书包回到了钓台镇西张村家里,在村里当过记工员、副小队长,贩过油、卖过木材、照过相,后来,经父亲推荐,朱建武到甘肃张掖教书。1981年6月,朱建武随父亲调到了蒲城县文教局,先在县剧团干了一年多,后来剧团精简人员,朱建武被分流到了桥陵文管所。
刚到半山区的桥陵时,眼前的一切让朱建武心灰意冷。那时的桥陵基本淹没在农民的庄稼地里,孤零零地文管所算上朱建武只有三个人,睡的是土炕,看电视要到附近的村子里去,既穷又可怜,没有人愿意来。老所长见到朱建武的第一句话是:“你会不会做饭?”听朱建武说会,老所长满意地点点头:“这我就放心了,至少不会挨饿。”
最初每天的工作是巡逻、保护文物。有几次,他们三个人出去巡逻了,附近的蟊贼趁机偷了文管所,以后他们只能派两个人出去巡逻,另一个人留守看家。面对艰辛枯燥的工作环境,朱建武产生了调离的念头,老所长语重心长的开导朱建武:“文物工作其实很有意思,干好了前途无量。你年轻,好好努力。”穷苦出身、在外历练了多年的朱建武最终把心收了回来。
1986年前后,桥陵慢慢有了游客,文管所决定让朱建武担任讲解员,负责对外讲解工作。最初的讲解词是由老所长拟写的巴掌大的一片纸,讲解时,客人不爱听,自己也不满意。为了写出一个客人爱听的讲解词,朱建武一有空就翻书、看剧本,不断扩充改进讲解词内容,每次看到游客对新讲解词露出赞许的表情,朱建武就觉得特别快乐,他说那种快乐是拿钱买不来的。
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朱建武慢慢地对唐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要通过唐史来挖掘桥陵蕴含的秘密和故事。为了了解唐史,朱建武翻阅了《资治通鉴》等大量书籍,蒲城唐史专家王学礼、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张建林成了朱建武的良师益友。朱建武虚心向专家学者请教,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渠道把桥陵的来龙去脉全部装进了肚子里,并渗透到每次的讲解当中。详实具体、生动形象、代入感超强的讲解让游客仿似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后来,即使走上文管所所长、党支部书记岗位后,朱建武也没有放弃自己痴迷的讲解工作。凭借这种热爱和刻苦钻研的精神,朱建武逐渐讲出了特色,讲出了名气,获得了“渭南明星导游”、“陕西省百颗优秀星讲解员”等称号;中央电视台、陕西电视台、渭南电视台相继报道;朱建武不仅成为了桥陵景区的一张名片,更被游客和网友誉为“陕西最牛导游”。
“欢迎大家来到桥陵!
桥陵是“最宏伟”的陵园。埋李旦的时候适逢中华民族最骄傲的开元盛世,以孝闻名的唐玄宗花了国家财政的近三分之一为其父建造了这所最宏伟的陵墓。
桥陵的翁仲是“最开心”的翁仲。泰陵、昭陵、景陵等的翁仲一个个愁眉不展,唯有桥陵的翁仲或低眉含笑、或含情脉脉、或开口大笑,桥陵的翁仲为啥笑呢?一句话有钱,这种笑把唐朝人那种欢乐自信的内心世界反映得淋漓尽致。
桥陵的石狮是“最霸气”的石狮。朱建武说其他地方石狮子的尾巴都撅着呢,唯独桥陵石狮子的尾巴从屁股底下翘到了脊背上,眼睛仰望着天空,说明这狮子很张、很骄傲、很霸气,把大唐帝国的霸气、大气尽显无遗。
瞧,朱建武就是用这种诙谐朴实、通俗易懂的语言把一个复杂的历史,生动形象地展示给我们,让我们在快乐中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在朱建武看来,气势恢宏的桥陵是大唐帝国鼎盛时期的风范和文化的缩影。在朱建武心中,盛唐的一切都值得后人学习和敬仰,他说,我们要像盛唐那样,把中国发展到世界第一。看得出,他对盛唐极其推崇,桥陵的魅力已经融进了他的血液,使他为之陶醉痴迷。
从走上讲解岗位至今,在32年的光阴里,朱建武已经记不清自己讲了多少次、接待了多少游客、在桥陵里来回走了多少公里......如今,无论刮风下雨,哪怕没有游客,朱建武每天都要走进桥陵,走进他守护了一辈子的石刻,在他眼里,这些高大雄伟、精美绝伦的石刻都是活生生的,在和他对话,在讲述桥陵的前世今生。(作者:秦永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