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理工大学是一所具有60年办学历史的高等学校,也是全国首批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之一,是汉中周边陕甘川鄂渝毗邻地区唯一一所具有硕士授予权的高校。学校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素有“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美誉的陕西省汉中市。60年来,几经重组重建,在几代人陕理工人的开拓传承中,铸就了“艰苦奋斗、忠诚奉献、求真尚实、博望致远”的陕理工精神。
近年来,陕西理工大学主动持续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全方位参与当地政府决策,加强校企全面合作,不断增强办学实力,探索出了一条特色办学之路,正朝着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而奋斗。
注重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学校按照“重应用、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标准,形成了“扎根秦巴,服务区域,培养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高级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特色,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自1958年建校以来累计为社会输送了10余万人才,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各行业,绝大多数学生留在陕西工作,尤其为陕南基础教育输送了大量优秀师资。
积极发挥高校智库作用。学校围绕陕西省委省政府、汉中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重点是陕南移民、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引汉济渭工程水源保护、食品安全等一系列问题展开调研,为各级政府提供决策咨询、战略谋划、实施规划和项目建议,多项成果被政府采用或作为规划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参考。先后完成了《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绿色汉中》《汉中环秦巴生态旅游圈建设研究》《汉中市“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汉中“文化名市”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等发展规划被市委市政府采用实施,《汉江流域水源地生态补偿调研报告》《陕西省汉中市食品产业发展现状调研报告》等为市委市政府领导提供了决策参考。
以秦巴集中连片特困区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水源保护的生态补偿、秦巴集中连片特困区移民搬迁后续产业发展、边缘地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方面研究,承担相应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
为周边市县政府部门,以及陕西有色集团汉中锌业有限公司、陕西高速公路集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六研究院动力厂、中航飞机股份有限公司、陕西东和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陕西聚兴置业有限公司等数企事业单位开展技术人才培训与技术咨询,学校为涉及文化旅游、酒店管理、房地产、航空航天、材料加工、物流管理等多个行业,累计为地方培训人才达7万余人次。先后派驻省、市级首席工程师57人,科技特派员13人,三区人才17人,与企业建立“一对一”的技术服务体系,破解企业技术难题400多个,转让新技术70余项,使企业新增产值数百亿元,提供就业岗位近万个。
校企合作使办学更接“地气”。学校实施学科建设与科技创新工程,找准与区域经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的重点建设领域,形成了以秦巴山区自然资源研究与开发利用为特色的理学学科群、以工业应用技术开发研究为特色的工学学科群、以汉水流域文化史及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为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群以及若干特色学科方向,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有力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整合校内外资源,依据专业学科优势,打造地方生产实践问题研究团队,开展相关研究工作。与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合作开展科学研究,达成产学研基地共建协议、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近年来,学校与汉中市11县区及陕甘川鄂渝等周边地区建立了政产学研相结合的服务机制,先后与500余家大中企业建立了产品研发、技术服务、规划设计、市场研发、人员培训、信息咨询等合作关系,转让成果1400余件,成果转让金额6000多万元。
积极在地方政府与企业推广和应用科学研究成果,有效地实现了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铁矾渣无害化技术”“太阳能吸收式制冷设备研究与开发”等一批项目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开发的“汉山红”牌红茶连续获得2014年度、2015年度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特别金奖,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学校与陕西省城固酒业有限公司等单位,建成年产5000吨桔子酒产业化生产示范生产线,填补了国内外柑桔深加工的空白,实现产值40.05亿元,总利润8.59亿元,推广增效7.8亿元;“年产2万吨烧结板状刚玉”打破了国外公司的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航空标准件制造业专利战略研究”取得13项专利,直接使企业增值数亿元。
地域特色文化研究成就斐然。相关院系开展的秦岭与蜀道自然地理及其旅游开发研究。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先后了出版《汉水文化史》《三国闲谭》《汉水上游神话传说研究》等学术专著。
挖掘两汉三国文化,弘扬传统文化精神。学校利用汉中丰富的历史文化古迹和人文景观,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切身领会两汉三国文化魅力。学校和汉中市联合举办了“历史档案与文化传承——纪念文同知洋州940周年学术研讨会”,举办“汉中开汉业——纪念刘邦为汉王2222周年”“张骞凿通西域之后中西文化交流的几个特点”等学术会议。组建“蜀道文学与文化资源考察团”,深入汉中各区县,发掘和保护蜀道文化资源,拓展学生视野,挖掘蜀道文化资源的历史和现实价值。
青年志愿服务方兴未艾。组织全校青年志愿者集中开展关爱农民工子女、阳光助残、社区扶弱帮困、环境保护、科普宣传等常规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团员青年志愿服务进社区活动。组织团员青年在3月份围绕扶弱济困、丰富精神文化建设、提升社区治理功能等内容集中开展团员青年志愿服务进社区活动。为社区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优抚对象、特困户等弱势群体提供医疗、法律、心理援助等志愿服务活动,设计打造品牌项目,促进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各级团组织、志愿服务组织组建专业化、组织化的青年志愿者队伍,推进“团队帮扶+结对接力”的模式,使青年志愿者队伍与区域内的社区结对,建立起稳定的服务阵地。
在暑期社会实践中,组织农村经济建设调查团、“一带一路 青春筑梦”实践服务团、“两汉三国·真美汉中”汉中历史文化调研活动团、“青山绿水”绿色护卫者社会实践服务活动团、“追寻红色足迹·弘扬抗战精神”陕南红色革命根据地遗迹探寻社会实践团、“法治中国”普法宣讲团、“放飞梦想·志愿同行”教育帮扶团、“重温红色记忆·寻迹革命圣地”社会实践团等各类实践服务团队。每年均组织万余名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如,在陕西省希望工程学生社团百优公益项目评奖中,学校“南水北调”工程汉江水源地水资源环保服务项目获银奖,《“享无毒青春 做健康少年”青少年禁毒宣传》项目获得共青团陕西省委一等奖资助。赴宁强灾区义务支教文化宣传服务团等社会实践团队受到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等部门的表彰,学校多次被评为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陕西省大中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组织单位。(供稿人:刘星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