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期盼的,就是我们要干好的

2018-07-19 16:44:08 来源:人民网-新疆频道

原标题:第一书记风采:群众期盼的,就是我们要干好的

  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新使命要有新作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各驻村(社区)第一书记聚焦总目标,认真履行“头雁”职责,当指挥员、宣传员、帮扶员、战斗员,抓党建、促稳定、促脱贫、促乡村振兴,用实际行动把使命和担当写在维护稳定的第一线、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向历史、向人民交上满意的答卷。

  无悔援疆路 浓浓驻村情

  ——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金融办驻阿图什市松他克乡克青孜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长邵祥理

  “邵书记真是一个好人,我女儿刚大学毕业回来没工作,邵书记给她介绍了一份医院的工作。”“是啊,自从邵书记来了以后,村里的干部工作有劲头,村民有啥事找他,他都愿意帮忙,真是太好了。”村民们交口称赞的邵书记就是自治区金融办驻阿图什市松他克乡克青孜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长邵祥理,一位主动从首都北京到祖国西部边陲的援疆干部。

  去年底,他到克青孜村参加民族团结“结亲周”活动,而后便与这个村子深深结缘。2018年初,他主动要求参加“访惠聚”驻村工作,在沙大风疾的茫茫戈壁,描绘着人勤德厚情谊深的驻村画卷。

  破解难题的“领头雁”

  “邵书记,村里的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我们的力量还是不够啊,尤其是扶贫工作、群众工作哪项都离不开人,常常搞得我焦头烂额。”驻村伊始,邵祥理了解村里情况时,村党支书买买提艾力·阿不力孜将自己的困惑说了出来。面对困境,邵祥理认真分析着,“统筹力量、压实任务、责任到人……”

  说干就干,他统筹驻村各支力量,把维护稳定、脱贫攻坚、群众工作等重点工作统筹安排,明确工作职责任务,确保每项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人落实。坚持开短会,开门见山说问题,留下充裕时间给各支驻村力量开展工作。对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建立问题整改清单和台账,逐一进行调查、核实、分析,明确责任人及整改完成时限。针对村干部文化程度偏低,能力参差不齐的情况,严抓“三会一课”制度落实,利用讲党课时间,为村干部们答疑解惑,手把手教村干部梳理工作、落实工作、反思问题。对一些理解吃力的文件、政策名词采取“现身说法”的方式,用身边的案例一一列举讲解,有效提升了村干部的综合素质。在他的带领下,工作队和村“两委”班子一起研究村级各项工作、一起制定工作方案、一起组织实施,干部群众心里有谱了,基层组织更好地把人心聚起来了,村干部的威信越来越高。

  村党支部书记买买提艾力·阿不力孜佩服地说:“都说第一书记是一个村的核心,在邵书记的带领下,村里的各项工作都有了明显变化,村干部干活有了动力,扶贫工作、群众工作有了盼头,邵书记真是好样的。”

  为民解忧的“大暖男”

  “用群众工作带动各项工作,不流于形式,不为完成任务而凑数,把工作落实到点子上,暖到人心中,付之于行动,这才是做群众工作的真谛。”邵祥理一直是这么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驻村以来,邵祥理工作作风雷厉风行,发现问题立查立改,毫不犹豫,是个铁面无私的“包公”。然而,面对群众,他又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想人所想、急人所急,是个十足的大“暖男”。

  “确认过眼神,我遇上对的人”,这是邵祥理抚养的“女儿”热则耶唱的一首歌,唱出了全村百姓的心声。热则耶是克青孜小学3年级学生,因为父母离婚,母亲改嫁,父亲再婚,热则耶跟着奶奶生活,有一定程度的自闭倾向。邵祥理得知情况后,为了让热则耶重回正常的生活轨道,他毅然决定抚养这个孩子,从此热则耶有了一个关心关爱她的汉族爸爸。几个月来,邵祥理常常去看望“女儿”,一起散步、一起聊天、一起吃饭、一起玩耍,在“爸爸”的悉心关爱下,热则耶开始和同学一起说说笑笑了,回到家也开始主动帮助家人干家务,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进步。现在,每当邵祥理出现在热则耶面前时,她便一个劲说邵爸爸长邵爸爸短,令他很是感动:“看到热则耶的变化,我很欣慰,只要孩子能快乐健康地成长,我做什么都愿意。”

  8小组一名幼童患先天性心脏病,心房和尖瓣之间无法正常闭合,性命攸关。邵祥理多次带着村干部前往慰问,认真拍下每一张病例和检查报告,经多方沟通联络,将病历转给北京相关医院的专家进行会诊,确保孩子病情诊断的准确性和手术可实施性。同时,协调多方筹措资金5万元,为孩子手术做好前期准备。孩子的母亲茹则罕·阿力木动情地说:“看着邵书记为了我家孩子跑前跑后,真不知道该如何感谢他才好。遇到邵书记,是我们全家人的幸运,等孩子的病治好了,长大了,我一定要告诉他,让他记住这段恩情。”

  真情助学的“大朋友”

  每天的入户走访,邵祥理与村里的孩子也成了朋友,孩子们得知邵祥理是从北京来的后表现出对外面世界的渴望,一会儿问问这儿,一会儿又问问那儿。看着孩子们一张张稚嫩的笑脸,一个想法在邵祥理心中悄然而生。“我也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这种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对知识的渴望,我很有体会……让孩子们感受更多的温暖,学到更多知识,有机会了解外面的世界,长远来看,扶贫扶智应该从小来抓。”邵祥理说。

  他利用个人资源,召集亲朋好友、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和慈善企业,设立了“克青孜村爱心助学基金”,资助了98名贫困学生,联系北京、上海多家慈善机构为小学和中学捐赠各类课外读物1万余册,各类文具、书包、彩笔、玩具5000余件。会同爱心机构出资保障,组织村里品学兼优的孩子们开设“爱中华、游首都”夏令营活动,利用暑假,让孩子们到北京游玩,了解外面的世界,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为确保村里孩子们就餐安全,各项活动有保障,他联系北京汽车、九阳集团计划投入部分资金,用于修缮食堂,购买厨房设备、纯净水设备,铺设幼儿园活动塑胶地等硬件设施。协调爱心机构为克青孜小学每年争取50万元的用餐补助,用于补充孩子们每日所需的营养。

  村党支部副书记力提普江·吾买尔说:“邵书记为村里干的事情,每一件都看得见、摸得着。他人脉多、交际广,驻村期间,他四处落人情,没有一件是为他自己,他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自己的诺言,赢得了群众的认可。”

  撸起袖子加油干,俯首甘为孺子牛。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忧,得群众之所爱。驻村之路,任务虽艰巨,但邵祥理一直带领工作队在前进的道路上用真心换亲情,做群众的“靠山”,筑造村民的幸福梦。

  桑榆未晚霞满天 老骥伏枥谋新篇

  ——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莎车县人民法院驻莎车县英吾斯塘乡托万吉格代巴格村第一书记毕志强

  “毕书记,这是我近期工作思想汇报,您再给指点指点”“毕书记,太感谢您了,我儿子已经到厂里上班了,一个月工资能有3000元呢”……莎车县英吾斯塘乡托万吉格代巴格村有这么一位第一书记,年近六十,满头银发,在党员干部眼里,他就像“一家之长”,总是细水滴灌、循循教导,关心关爱每一名干部成长进步;在群众眼里,他就像“老大哥”,总是关怀备至,亲如一家,团结带领每一位村民增收致富。他就是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莎车县人民法院驻村第一书记毕志强。

  言传身教 用心帮带强队伍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毕志强按照村“两委”班子成员特点,细化职责、细化分工,明确到人,形成工作合力。带领工作队主动与村“两委”班子和村级储备年轻干部结对子,采取“一帮一、一帮多”的方式,教思路、教方法、教经验,教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不断提升村干部能力素质。他与村“两委”班子研究,完善考核办法,将考勤、工作业绩、干部作风纳入考核内容,实行季度考核,树立“干好干坏不一样”的导向。“之前,我说普通话很差劲,发音吐字总是会引起误解,每次与外地老板谈巴旦木收购,旁边必须有个翻译。今年,毕书记把我们学好普通话的事抓得很紧,我的普通话有了很大进步,现在身边没有翻译也可以了。”村委会主任阿布都卡迪尔·卡吾孜说。

  毕志强深知,仅抓村“两委”班子还远远不够,还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他与村党支部书记商议,要求全体党员每天佩戴党徽、公开亮明身份,增强党员意识。要求工作队员和村干部对承诺事项实行周汇报、月评议、季检查,确保承诺事项及时兑现。

  “我已经70多岁了,这几年村子变化很大,尤其是毕书记带着工作队和村干部为群众做了很多好事、实事,村民们都很信任他们!”老党员阿不都卡迪尔·吾斯满说。

  细微着手 精准施策助脱贫

  为了拓宽群众脱贫增收致富路子,毕志强带着村干部走遍每家每户,与驻村各支力量召开联席会议,制定了托万吉格代巴格村推进脱贫攻坚“九步法”,即:掌握政策深入学、调查研究普遍访、建章立制目标明、因户施策全面引、“七个一批”精准扶、互助合作集体干、忠诚干净主责担、访贫问苦台账清、聚力脱贫班子强,通过“解剖麻雀”因户因人施策,将脱贫攻坚工作落细落小落实。

  毕志强还与村“两委”班子研究,探索了“聚小钱成大钱,聚小力干大事,富裕户带动贫困户”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脱贫模式。贫困户图尔迪尼亚孜患有强直性脊椎炎,收入基本用来看病了,他也一直想摆脱贫困户的帽子,但是苦于没有合适的路子。毕志强入户走访了解到情况后,和他共同商量脱贫致富的路子,5月上旬帮助图尔迪尼亚孜注册了全村第一个畜禽类专业合作社——莎车步步高畜禽养殖社。图尔迪尼亚孜激动地说:“合作社成立了,毕书记带着工作队和村干部帮助了我很多,现在我每个月都有固定的收入,感谢共产党的好政策让我的日子越来越好。”

  为打开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途径,毕志强积极与企业、商家联系就业岗位,目前村里已与10余家企业建立转移就业合作关系,实现了67人转移就业,自主创业3人,还成立了以5户贫困户为主体的1个合作社,越来越多的村民口袋鼓了起来。

  扑下身子 用情服务办实事

  “群众的事就是我们的事,群众的困难就是我们的困难,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就是我们最大的事”,毕志强在民情日记里深情地写下这样的一句话。

  “家里缺乏劳动力,每到农忙时节最头疼”,这是群众反映最多最集中的问题。为了解决好这个问题,毕志强在每周一升国旗、召开村民大会、举办文体活动时,都大力宣传“互利互助”团结合作的精神,并与村“两委”班子商议,成立了以党团员为骨干的青年突击队、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到缺乏劳动力农户家中帮忙干农活、整理庭院。

  毕志强还在村里整理出了一间房子,取名为“爱心捐助屋”。房子里摆放的都是毕志强想办法从乌鲁木齐募集而来的衣物,以供需要的群众使用,如今,越来越多的干部群众加入到“爱心捐助屋”的工作中。

  春风化雨润无声,一枝一叶总关情。为了村里的百姓,毕志强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第一书记的工作态度和担当。毕志强坚信,托万吉格代巴格村的明天一定会越来越好。

  如克村的“古再丽努尔”书记

  ——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审计厅驻和田市古江巴格乡如克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长高翠萍

  “古再丽努尔让我们老百姓鼓了腰包、富了脑袋、生活一天比一天好。有她在,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更美好……”提起“古再丽努尔”,村民们赞不绝口,作为留驻的骨干,与村民一年多的相处,让自治区审计厅驻和田市古江巴格乡如克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长高翠萍收获了“古再丽努尔”这个玫瑰花的美誉。

  言传身教 传帮带

  “打造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就是给如克村带培一个好班长、建立一套好机制、营造一派好风气,锻造一个更有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强的村‘两委’班子。”高翠萍驻村时,便给工作队开展传帮带定下了目标。

  为营造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不断提升村干部的能力和素质,高翠萍认真落实“早派工、晚研判”制度,充分发挥维护稳定、基层党建、脱贫攻坚、宣传教育“四个专班”的职能作用,让工作队员与村干部联合办公,针对每个村干部的特点,在工作队员与村干部之间开展“一对一”培养帮带,为村干部理思路、定措施、教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技能、教方法、传经验。对于如何提高宣讲效果,高翠萍在入户走访前做足功课,带领工作队员和村干部一起学习相关文件,帮助解读政策和宣讲重点,然后与帮扶对子一起入户,各自发挥特长,一个讲解政策,一个现场翻译,用村民听得懂的语言进行宣讲,让党的各项政策深入民心......在高翠萍的统筹协调下,通过工作队员带着干、促着干,极大地调动了村干部积极性,服务群众的工作能力不断提升。

  每次谈起高翠萍,村党支部书记海尔尼沙·努尔艾合买提都会竖起大拇指说:“高书记就像大姐姐一样指导帮助我们开展工作,为我们理清了工作思路。让我们明白,只有不断学习,把党的各项政策吃透了,才能更好地为村民服务,让村民们服气!”

  想方设法 促增收

  如克村有360户1531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30户547人。高翠萍统筹驻村各支力量,对全村贫困家庭逐户走访、详细分析致贫原因,为每户贫困户量身定制“一户多策、一人一策”脱贫方案。高翠萍深知,“短志”与“缺智”是贫困户的最大敌人。她带着工作队员和村干部经常入户走访,通过讲述身边人和身边事,鼓励贫困户树立信心,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摆脱贫困、脱贫致富。为帮助村民脱贫增收,她积极对接自治区林科院、畜科院专家实地解决贫困户种植、养殖技术难题。

  “古再丽努尔姐姐,这是我种的西红柿,你快尝尝。”村民图尔迪麦麦提·艾则孜提着一兜新鲜的西红柿来到工作队,请高翠萍品尝。

  图尔迪麦麦提·艾则孜是村里的贫困户,为了让他和全村的贫困户今年如期脱贫,高翠萍积极邀请蔬菜种植能手到村里举办蔬菜种植技术培训班,组织村民特别是贫困户从育苗、栽种、搭架、打杈等开始学习,在浇水、施肥、管理环节,高翠萍带着工作队员和村干部督促贫困户及时跟进。今年种植拱棚蔬菜的贫困户每座已有了1000多元的纯收入。

  “只有摸清致贫原因,开好脱贫药方,拓宽增收渠道,夯实脱贫基础,才能当好脱贫攻坚的治病良医。”为帮助村民拓宽增收渠道,高翠萍针对不同群体采取不同措施。针对无劳动力的贫困户,高翠萍安排工作队员和村干部一边落实低保、养老金等发放工作,一边签订托养合同,通过政策兜底和生产扶持相结合,加快脱贫步伐。为帮助照顾老人和子女的妇女通过就业脱贫,高翠萍带领工作队员和村干部前往洛浦县、墨玉县实地考察后,引进了菌草种植、服装加工、假发制作等项目,让她们实现就近就地就业。针对有劳动力的家庭,高翠萍与中昆集团联系沟通,为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今年,15名妇女已在村里的缝纫合作社就业,30名富余劳动力实现了外出务工就业。

  用情用爱 聚民心

  “我们要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做群众工作,人心都是肉长的,只要付出真情,自然能换取真心。”高翠萍经常给工作队员和村干部说。

  “古再丽努尔在么?我找古再丽努尔!”一天夜里,一阵急促的叩门声打断了高翠萍的工作思绪。高翠萍打开门后,6小组村民麦合皮热提·艾合麦提托合提着急地说着。经了解,她7岁的儿子吾买尔江·阿卜杜如苏力下午放学后一直没回家,找了3个小时仍然没有着落。望着满头大汗的麦合皮热提,高翠萍边安慰她边组织驻村力量组成6个小组分头寻找,53岁的高翠萍拉着麦合皮热提的手一直安抚着她。一个小时过去了,还没有消息。两个小时过去了,仍然没有消息,高翠萍紧紧搂住心急如焚的麦合皮热提,告诉她:“放心,孩子一定能找到。”3个小时后,工作队和村干部在田间找到了吾买尔江,感动的泪水从麦合皮热提的眼中夺眶而出。事后才知道,由于当天中午孩子和母亲吵架,赌气演出了这出闹剧。

  贫困家庭学生麦麦提艾力·买提托合提想外出求学,高翠萍积极联系巴州卫生学校,帮助孩子圆了求知梦。阿瓦·亚森家因缺少劳动力无法改造庭院、搭建蔬菜拱棚,高翠萍带领村里的志愿者服务队及时将党的温暖送到困难家庭。五保户再娜甫·买吐合提、艾比拜·努日等孤寡老人没有子女照顾,她经常带着工作队员和村干部一起慰问、看望送去关爱。靠经营商店生活的贫困户肉孜尼沙·买买提尼牙孜一时资金紧张,周转不开,跑来找工作队帮忙,高翠萍看着她满脸的愁容,自掏腰包2000元帮助她的商店正常运转。

  高翠萍将如克村当做自己的第二个故乡,牵挂着村里的每一户困难家庭,她用实际行动赢得了村民的信任和支持,她是如克村的第一书记,更是村民心中最美的“古再丽努尔”。

  村民心中的“一面旗”

  ——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麦盖提县畜牧兽医局驻尕孜库勒乡亚恰克迪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长付全城

  有人说,“宁带一个军,不领一个村”。第一书记难当,不言而喻。麦盖提县畜牧兽医局驻尕孜库勒乡亚恰克迪村第一书记付全城却凭借一颗为民的赤诚之心,赢得了百姓的称赞。

  固本培元强基础

  “真是太谢谢你了,要不是你,我这5000多元的医疗费都不知道该怎么报销啊!”村民阿依努尔拉着妇代会主任古丽再努尔·买合木提的手连声道谢。

  “阿帕,不用客气,帮你们解决困难是我应该做的”。古丽再努尔是去年刚从学校毕业到村里参加工作的小姑娘,当时还是个缺乏工作经验、性格腼腆、一与村民沟通交流就脸红的人。谈起自己快速成长的原因,还要得益于村里为她请了一个“好师傅”——付全城。

  为有效解决村干部“不愿干”“不会干”“干不成”等长期困扰的问题,付全城推行“师徒结对”制度,从联系的乡领导、工作队员、优秀村干部等群体中挑选出8名党员干部纳入师傅信息库,通过“一对一”“多对一”等形式,与村干部结成对子,从思想、作风、业务等方面,手把手帮带、实打实传授。通过“好师傅”传帮带、一线岗位摔打磨炼、上级部门跟班学习等方式,为村“两委”培养了3名年轻村干部,现在都成了村里的“顶梁柱”,古丽再努尔就是其中一位。

  为进一步夯实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付全城与村“两委”班子研究,从建章立制入手,完善入户走访、考勤、值班等10余项制度,用制度规范村干部行为。结合争星活动,制定《亚恰克迪村工作人员管理办法》,每月对工作队员和村干部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基层补贴和绩效工资挂钩,调动了工作队员和村干部的工作热情。

  村党支部书记买买提明·卡迪尔说:“付书记帮助我们建立了好的工作机制,大家的积极性提高了,思路也越来越清晰了,我们都很佩服他。”

  环境整治美村居

  “新修的安居富民房,柏油路通到家门口,房前屋后打扫得干干净净,现在的日子真是越过越好。”81岁的贫困户阿依斯汗乐呵呵地说。

  在驻村各支力量联席会上,付全城为亚恰克迪村确定了一个“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的目标。通过改造庭院,完善基础设施,美化环境,改善村民居住环境;通过开展“道德模范”“文明家庭”等评选活动,提高村民参与村务管理的积极性;以农民夜校为主阵地,通过常态教育、宣传引导等途径,开展以“环境卫生、不良习气、村容村貌”为主要内容的整治行动,引导村民养成良好的生活、生产和行为习惯。

  “村里的环境改善了,风气也得跟上”。针对部分村民乱丢垃圾,说了没人听、听了没人动的情况,付全城与村“两委”研究,成立了由“四老”人员、贫困户代表、妇女代表、群众代表等组成的4个环境卫生检查小组,设立了“卫生评比日”,还组建了22个“十户一体”环境卫生小组,组织和发动村民搞好房前屋后环境卫生,常态化开展清洁工作。同时,积极争取村级惠民生项目,开展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安装路灯100盏,修建村级柏油路2公里,栽种梨树3500余棵,葡萄600余架。

  “真没想到我们村现在变得这么漂亮。付书记,真正好样的!”79岁的村民买合提 ·亚森谈起村里的变化时,不由得竖起了大拇指。

  合力攻坚促脱贫

  “脱贫攻坚不仅要有产业有项目,更重要的是扶思想观念,物质扶贫是治标,精神扶贫才是治本……”一直以来,付全城都在给村民灌输这样的“致富经”。他紧紧抓住“扶贫先扶志扶智”这个关键,按照农民“下单”、第一书记“配方”、乡镇党委“出单”、组织部门“核单”的方式,确定扶贫政策、党的惠民政策等必学科目和农业生产技术、畜禽养殖等选学科目。依托农民夜校,每半月开展一次集中专题讲座、现场观摩;同时结合入户走访、“四同四送”活动,采取“庭院课堂”“入户课堂”等方式送学上门。今年已开展教学培训2100余人次,送学上门3800余人次,有效增强了贫困户的脱贫信心、提高了脱贫致富的本领。

  党员是脱贫攻坚的领头雁。为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在致富带富方面的模范作用,付全城带领工作队员和村干部开展了“把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活动,全村有3名党员加入了合作社,带动48户贫困户发展畜禽养殖、服装制作等;2名致富带头人被发展为党员。党员吾斯曼·艾则孜,是“双培”活动中思想转变最早的致富能手,他组织全村贫困户发展养殖,成立了畜牧养殖和缝纫合作社,主动帮助村里平整道路。村干部都说:“党员有了致富的路子,致富能手有了进步的梯子。”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针对本村的红枣质量差、产量低、经济效益不高等问题,付全城主动找销路,与库尔勒市上沪镇喀拉苏农场签订了红枣管理协议,选派了22名村民前去务工,实现了村民“增收”和“增能”双丰收。“感谢付书记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挣钱和学习技术的好机会。我们一定会好好干,好好学,回来后把自己的红枣地管理好,挣更多的钱。”村民依明·吾斯曼高兴地说。

  把实干写在大地上,把服务办到百姓心坎上,付全城就是高高飘扬在百姓心中的“一面旗”,照耀着亚恰克迪村群众在全面小康道路上阔步前行。

  不会“开方子”的“月老”不是好书记

  ——记乌鲁木齐市经信委(大数据发展局)驻沙依巴克区扬子江片区管委会人民公园社区第一书记、工作队长单经康

  在社区干部眼里,他是对症开方、夯实基层基础的“良医”;在社会组织眼里,他是牵线搭桥、推动社会公益活动进社区的“月老”;在居民眼里,他是知民情、察民意、解民忧的好书记。他就是乌鲁木齐市经信委(大数据发展局)驻沙依巴克区扬子江片区管委会人民公园社区第一书记、工作队长单经康。

  把准脉、开方子,让基层基础不断夯实

  “要进一步夯实基层基础,最大限度发挥‘大党委’作用,提升社区党组织战斗力,就得深挖‘病根’,开好‘药方’。”

  行伍29年的单经康用部队的管理模式抓“大党委”纪律作风,指导社区“大党委”成员单位签订区域化党建协议书,督促每月召开“大党委”联席会议,群策群力,研究解决维护社会稳定和服务群众各项工作。共同研究制定《“大党委”积分管理办法》,细化委员职责、量化共建任务,每月通报积分情况,进一步调动和激发“大党委”内的11家单位、4个网格党支部参与社区共建的积极性,在“聚焦总目标,共抓基层党建,共同服务群众”中发挥各自的作用。

  为增强社区支委工作能力,工作队与社区支委结成“一帮一、一对红”共建互学对子,以情景模拟方式开展“支部换届选举程序演示”“支委会研究议题演示”,通过情景模拟,让社区支委干部更直观掌握工作方法。“结对学和演示学增强了支委干部的能力素质,有效提升了社区党建工作水平。”社区党总支书记马强说。

  为使党小组发挥作用,单经康与社区支委研究,把党小组会开到居民家中,请老党员讲革命故事、让年轻党员谈学习感受,用真实事迹教育每名党员。“党小组会开在家里,既方便了腿脚不便的党员,又能让我们发挥余热、教育感染身边青年党员不忘初心。”正在家里召开党小组会的95岁老党员马德山称赞道。

  为抓实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和考察,单经康指导社区完善入党积极分子志愿服务制度,将志愿服务表现情况和服务时长,作为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和考察的一项指标。今年29名入党申请人、2名入党积极分子、1名发展对象组成了“党员培养梯队”,由培养联系人带队,利用便民服务日、节庆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万家、志愿服务等活动32场次,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培养奉献精神、考察宗旨意识。“今后我将继续在志愿服务中锤炼党性,立足岗位争作表率。”被确定为发展对象的社区干部丁瑶表态真诚务实。

  找资源、巧牵线,让公益活动普惠居民

  市老干活动中心里,工作队员与书法老师正手把手教孩子们练习书法,这个免费“学生书法培训班”是由单经康牵线,辖区公司赞助开设的。

  “群众有诉求,社会团体、非公企业有做公益的意愿,我就要牵好这根红线。”单经康主动发挥人脉资源优势,将社会公益活动带入社区、普惠居民。对生活困难群众,单经康动员驻区企业慰问辖区61位低保户、保洁员,送去米面油等生活物资,联系“巴什拜牛羊肉连锁店”为他们提供丰盛的午餐;对少年儿童,他联系“北京仁爱慈善基金会”为辖区幼儿园送去教具卧具,牵线太极培训馆为市第六小学学生开设免费培训班;对老年人,他整合辖区理发店、药店、律师事务所等资源,提供免费理发、血糖检测、法律咨询等各类公益服务……在单经康的努力下,织起一张爱心服务网,让社会公益最大程度地服务社区居民。低保户布力哈力加木·马木提感激地说:“多亏了工作队的长期帮扶和慈善基金会的捐赠,帮我渡过了生活的难关,我今后要用自己的双手努力过上幸福生活。”

  单经康“公益月老”的名声越来越大,社会团体、非公企业纷纷找上门来,九龙生态园希望慰问辖区的高龄老人,自治区社科联计划投资60万在社区建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万家宣传教育基地”,德力西集团愿意投资近千万修建“社区居民活动中心”,丰富居民的文化娱乐生活。面对社会各界的大爱之举和赤子之心,单经康带领工作队、社区干部做足功课,入户走访梳理困难诉求,把爱心送到真正需要的群众手中。“有单书记、工作队和社区党组织的支持,我们会继续做好公益事业,为居民提供更多暖心服务。”一品堂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负责人沈春林说。

  访民情、解诉求,把群众冷暖放在心上

  “如果走访群众只是蜻蜓点水、流于形式,群众自然对你不认可,不愿与你多交流。”单经康经常带领工作队、社区干部沉下去,混合编组开展入户走访,将走访台账汇总整理成《人民公园社区民情诉求调研报告》,梳理出当前急需解决的4大类15个问题,分解责任到人,采取销号的方式妥善解决。

  因企业破产、转制等原因,社区3个无物业管理院落路灯破损无人维修,单经康争取支持,投入3万元专项经费,联系路灯安装公司,为院落更换了路灯。文化队缺乏排练演出条件,单经康协调文化宫腾出一间活动室,用办公经费购买40余套演出服,为活跃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创造条件。居民孙茂华竖着大拇指说:“灯不亮、路不平,入户时提出来,工作队、社区干部会记录下来,能解决的快速解决,不能解决的也会及时给我们答复,单书记带领的工作队真是好样的!”

  居民的信任更坚定了单经康为民办实事的决心,带着群众的一份份困难和诉求,单经康帮助残疾人张同琴向沙依巴克区民政局申请了6000元困难补助;争取市体育局支持,给辖区2个无物业管理小区安装10套健身器材;协调自治区中医院为辖区老年人免费进行白内障筛查;邀请北大医院援疆专家陶霞带领自治区妇幼保健医院的医生,开展健康专题讲座……一件件惠民实事群众看在眼里,甜在心里。

  “知短板才能开准‘药方’,察民情才能牵好‘红线’,与群众心贴心才能赢得好口碑。群众的诉求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群众的认可就是我们奋斗的源泉。我们将更加用心、用情、用力做好‘访惠聚’工作,用‘辛苦指数’换取群众‘幸福指数’。”单经康对深入持续推进“访惠聚”驻社区工作充满信心。(新疆访惠聚办公室供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