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煜:西成高铁已开通,汉中该如何迎接全域旅游的黄金时代?

2018-07-03 16:07:40 来源:西部决策网
  汉中是陕南重镇,地处陕川甘交界,是联接大西北与大西南的重要通道,是镶嵌在秦巴腹地的一颗璀璨明珠。作为我国首批全域旅游试点市,近年来该市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贯穿汉中全境的西(西安)成(成都)铁路客运专线(简称西成高铁)建成通车后,将为汉中带来大批客源客流,开启全域旅游的黄金时代。如何适应即将到来的旅游新形势,采取积极措施,加快开发步伐,实现汉中旅游的新突破,促进汉中乃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追赶超越,省决咨委课题组为此深入汉中各县区进行调研考察。现报告如下。

  汉中旅游资源的主要类型及开发全域旅游的战略价值

  汉中地处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交融通道,历史文化悠久,自秦置郡以来有2,300多年历史。全域拥有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优秀旅游城市。

  其旅游资源大体有4类:

  一是以“两汉三国”为代表的丰富历史文化遗存。汉中是汉王朝、汉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是丝绸之路开拓者张骞的故里,诸葛亮六伐曹魏的战略后方,造纸术发明者蔡伦的封地。秦蜀古道连接南北丝绸之路,褒斜栈道、石门13品为国之瑰宝。全市有世界文化遗产一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一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2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66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处;有博物馆20所,馆藏文物3.05万余件,等级文物2,172件。

  二是以“四大国宝”栖息地为标识的秀美生态和山水风光。汉中地处中国南北气候重叠区,是汉水、嘉陵江源头,风景秀美,生态多样,被誉为“生物基因库”;是“东方宝石”朱鹮的家乡,是国宝大熊猫、金丝猴和羚牛等珍稀动物的栖息地。多个动植物保护区分布在秦岭南麓、汉江两岸。现有世界人与自然生物圈保护区1处,国家自然保护区8处、国家森林公园4处、国家水利风景区3处、国家湿地公园2处、省级风景名胜区7处。此外还有百万亩油菜花海、60万亩茶园、50万亩竹海,30万亩桔园、3万亩樱桃园和万余亩梨园。近期发现的49处天坑震撼中外。

  三是以巴蜀巴楚文化为特色的乡村古镇与民俗风情。汉中盆地是中国著名的粮仓和“鱼米之乡”,被公认为地球上同一纬度生态最好和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也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涵养地。无污染农特产黑米、红米、仙毫、山茱萸等被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汉中美食风味独具,享誉西北。宁强青木川、城固柳林、洋县华阳等古镇,因其浓郁的地域风情入选西部地区百座特色小城镇名录。

  四是以土地革命时期革命遗迹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主要有红四方面军与川陕革命根据地遗迹,红25军及华阳苏维埃政权旧址等一批红色革命遗址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这些丰富而独特的资源,就文化价值、生态价值、市场开发潜力来说,具有很高的比较优势,在全省、全国都有很强的影响力。尤其是遍布汉水南北的两汉三国遗迹,其文化地位具有不可替代的唯一性和独特性。秦巴腹地的青山绿水更是我省珍贵的生态资源。开发利用这些得天独厚的资源,打造以汉文化体验和原生态游憩为特色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营建我省健康养生基地和关中后花园,对于推进汉中和全省产业结构优化、融助“一带一路”、加快追赶超越,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抓住机遇实现突破需要采取的对策措施

  1、强化全域旅游意识,迎接高铁旅游时代。确立“人人是形象、处处是风景”的大旅游意识和主人翁责任感。以西成高铁开通运营为契机,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升视野,将“景点式”旅游理念转变为“全景式”旅游理念。落实“多规合一”,促成社会联动,实现全域共建、全域共融、全域共享的发展新模式。

  2、加快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全域旅游接待能力。加快境内6个高铁站点与各景区景点的道路交通与相关设施建设迫在眉睫,应着力解决好“进得来、散得开、出得去、游得好”问题。拟与铁道部门协调促成以“张骞号”、“朱鹮号”命名的旅游专列开通运行,扩大汉中对外影响力。加快华阳、黎坪等景区旅游专线建设,加大干线公路与景区支线改造提升。综合提升入汉第一站朱鹮梨园、蔡伦墓祠等景区配套设施。组建市级旅游数据中心,加快县区智慧旅游服务平台建设,实现中、省旅游运行监测系统互联互通。

  3、优化升级旅游业态,促进三产联动融合发展。积极开发旅游新产品、新业态,推动旅游发展向“区景一体、产业一体”转变。汉中是西北有机农业基地,应尽快整合各区县有机食品种类,创新经营模式,打造特色名牌。依托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开发观光采摘、特色餐饮、休闲度假、生态健身等复合型乡村旅游产品。建议以洋县为三产融合示范县,在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绿色食品产业园,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转型升级,推进农业、工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

  4、营造良好旅游环境,加强旅游市场综合整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