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路径探析

2018-07-03 18:06:00 来源:西部决策网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抢抓发展制高点的重要突破口。陕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后发优势,抢抓机遇,探索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路径,是推进陕西省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富民强省目标的战略选择。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内涵特征

  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尚无确切定义,依据现有研究成果,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从产业内容看,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产业技术融合发展产生的新业态,主要包括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制造等;从产业地位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强调以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来选择和发展;从产业成长前景看,战略性新兴产品具有良好的市场发展前景,经济技术效益较好,能带动一批产业的兴起。据此理解,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成长潜力巨大的产业。把握国际产业发展趋势,结合现代产业特征,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演进,主要呈现如下趋势特征:

  (一)高端集成化

  信息技术和数字化革命深入发展,嵌入技术、数控装备、物联网技术不断突破各种原有的知识、技能,与各类信息、数据以及其他资源有机结合起来。体现出优势互补、综合集成、跨越行业界限、打破时空概念、开放式地解决复杂系统问题的特点。具有推动产业链条由价值低端向高端跃进、产业组织形态日趋扁平化、组织性质柔性化、组织格局分离化、组织关系网络化、组织边界开放化的作用。

  (二)智能信息化信息化

  与工业化融合向纵深方向发展,智能信息技术加速渗透到整个产业链各个环节,正在并将继续深刻改变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三网融合、云计算、网络IT、智能电网、智慧地球等核心技术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并快速实现产业化、商业化,推动形成庞大的产业链和巨大的产业规模,产业经济走向智能化时代。

  (三)绿色低碳化

  太阳能、风能、核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技术的推广应用,混合动力车等核心产品的开发,正逐步改变全球能源消费结构。新材料技术在实现绿色发展和跨越发展中的基础作用与先导作用越来越明显,以节能环保、绿色生态、循环利用为导向的工艺流程和生产作业,推动产品生产消费全过程实现低能耗、低排放、再利用。产业在演进过程中,按照符合自然生态环境系统的有机循环原理建立发展模式,建立起经济资源利用和再利用的有机循环模式,尽可能地消除生产和消费环节对环境的破坏,达到产业与自然和社会环境共同可持续发展、和谐统一的目的。

  (四)民生服务化

  随着人们对环境、健康和文化需求日益提高,新兴产业与民生消费型产业紧密结合,正在成为现代产业发展的主流方向。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为消费者提供多层次、个性化、多样性的生产生活服务和精神文化产品。生物产业发展,引发医疗、农业、能源、工业等领域深刻变革,转基因、干细胞等现代生物技术,加速向农业、医药等领域渗透,将更好地满足生命、健康发展的需要。

  二、陕西战略性新兴产业现状分析

  据统计,截至2010年,陕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1800亿元,增加值达到630亿元,约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17.6%,占全省GDP的7.2%。一部分新兴行业、新兴领域、新兴产品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部分新兴产业已经形成规模

  航空产业已经形成航空整机制造、大部件制造和零部件加工产业体系,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民用航天产业领域已经形成运载动力、卫星通讯、测控导航及地面设备、微电子、特种材料产业体系,国内综合实力领先;输配电设备领域超高压、特高压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70%以上;新材料已经形成有色金属材料业、复合材料业、液晶高分子产业体系。

  (二)部分新兴产品市场占有率较高

  秦川机床的齿轮磨床和外圆磨床,汉江机床的螺纹磨床在国内均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宝石超深井12000米交流变频电驱动钻机产品,具有国际领先水平;陕鼓生产的轴流压缩机、空分压缩机、能量回收透平装置目前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90%、65%和80%以上;陕西艾尔肤组织工程皮肤、组织工程角膜等高技术产品已经达到国际领先。

  (三)部分新兴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太阳能光伏产业领域已经形成工业硅、多晶硅、单晶硅、硅片到太阳能电池片、电池组件的完整产业链,截至2010年,全行业实现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已经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新能源汽车产业领域,比亚迪汽车公司掌握动力电池核心技术,已经成为全球三大电动电池供应商。

  总体来看,陕西航空、航天、输配电、新材料、物联网等产业优势突出,实现整体跨越发展基础较好;数控机床、石油装备、冶金重型装备、生物医药领域部分产品市场前景较好,局部突破发展可能性较大;太阳能光伏、新能源汽车产业蓄势待发,后劲十足。但是客观审视,陕西多数新兴产业仍然处于培育和发展期,产业规模相对较小、辐射引领能力仍然较弱。

  三、重点及模式选择

  (一)重点领域

  高端装备:重点发展航空、航天、高端输配电设备、高效高精数控机床、新型海洋陆地石油钻采设备、大型高精度冶金成套设备等装备制造业。新能源:重点发展太阳光伏、风电制造、核能装备领域。新材料:大力发展面向高端装备的化工、金属、非金属、新型建材等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重点在物联网、云计算、下一代通信网络、新型平板显示等领域实现新突破。节能环保:重点发展节能环保装备、节能环保服务等产业。新能源汽车:重点推动新能源汽车电池、电机、电控关键技术和零部件等领域突破进展。生物医药:重点推进生物技术药物、生物组织工程和现代中药领域突破发展。

  (二)发展模式

  1、培育发展大企业大集团,实现引领发展

  围绕企业高端化、集聚化、特色化目标,通过资本运作,优化资源配置,重点扶持西飞公司、航天四院、宝鸡石油、秦川工具、西电集团、陕鼓集团、陕西有色集团、比亚迪、中电投、陕西电子信息集团、陕药集团等企业成长为新兴产业标杆企业,充分发挥标杆企业示范、引领作用。

  2、策划实施大项目,实现带动发展

  谋划、储备一批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积极争取国家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在陕布局和落地。加大省部合作共建,加强重大科技专项、知识创新工程建设,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重大专项建设。建立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库,加强项目前期工作力度,加大对重点项目的调度和协调。按照动态管理、滚动实施的原则,完善重大项目准入和淘汰机制,适时对省级重大项目进行调整,确保省级重大项目及时有效推进。

  3、打造专业化园区,实现承载发展

  以创建省级、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为抓手,进一步完善和提升各类产业园区创新服务功能,强化产业孵化功能,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成长条件和发展空间。重点打造西安阎良航空产业基地、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西安高新区物联网产业基地、宝鸡高新区国家钛(锆)材示范基地、西安经济开发区风电产业园、西安输配电装备产业园、西安节能环保装备(产品)制造产业园、宝鸡数控机床产业园、宝鸡石油装备工业园、榆神能源化工环保产业园为新兴产业承载区。

  4、加大产业链整合力度,实现集群化发展

  围绕太阳能光伏、风电装备、钛钼金属材料、化工新材料、led、输配电设备、数控机床、深海石油钻采、节能服务等优势产业链、拳头产品,整合上下游产业相互关联性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相关产业的厂商,以及相关中介机构,着力打造新兴产业集群。

  四、保障体系

  (一)创新支撑体系

  加大龙头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大力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内外关键技术。以统筹科技资源改革实验区建设为切入点,整合科研院所资源,支持重点企业工程技术中心、技术中心升级提档。创建留学人员创业园、博士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就业中心、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孵化器、专利转化服务中心、科研院所技术产业化平台、院士成果转化产业化平台,加强孵化体系建设。

  (二)配套政策体系

  研究出台《陕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指导目录》,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导资金,统筹使用各类扶持资金,对重点战略性新兴企业、重点项目支持,支持搭建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联盟、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示范企业建设。加快高效节能产品、环境标志产品和资源循环利用产品等推广应用。进一步改进政府采购评审方法,建立激励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和订购制度,鼓励引导绿色消费、循环消费、信息消费。支持企业发展有利于扩大市场需求的专业服务、增值服务等新业态。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现代废旧商品回收利用等新型商业模式。加大新能源配额制度建设,落实新能源发电全额保障性收购制度。

  (三)投融资体系

  通过参股、融资担保、跟进投资和风险补助等方式,创立战略性新兴产业风险投资基金。积极扶持、壮大一批省内的风险投资机构,引导一批境外著名风险投资基金、私募基金、金融类公司等投资机构来陕拓展风险投资业务。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利用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市场上市直接融资。鼓励优质科技型中小企业发行集合债券,利用境内外产权交易市场进行股权融资。

  (四)人才支撑体系

  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建立健全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机制和人才资源配置体系,创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不断创新的政策环境,培养、引进高水平研究开发人才、高技能生产人才和高层次管理人才。鼓励高层次科技人才在陕西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高技术企业之间交叉任职或兼职。大力推进和实行“科技特派员”、“创业辅导员”等制度,强化产业工人技术培训等措施,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撑。

  参考文献

  [1]钱东人.加快培育重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思考[J].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2010(3)

  [2]孙燕.芬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经验与启示[J].宏观经济研究,2010(2)

  [3]陈森发.关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路径思考[J].求是,2010(4)

  [4]周四清.太阳能光伏产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思考[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7)

  [5]赵争鸣.太阳能光伏发电及其应用[M].科学出版社,2005:100—10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