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陕西故事 秦川大地上最美的“大地曲线”
编者按
深藏在秦岭南北的梯田,既有南方的灵秀与俊美,又有北方的广阔与厚重。这些梯田体现的是陕西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展示的是三秦儿女千百年来的生产和劳作的画卷,承载的是人们对这片土地最深沉的记忆与热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让乡村振兴战略在梯田上落地生根,既留下“美丽乡愁”,延续古老农耕文明,又推动乡村发展,这是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需要。
直到20世纪80年代前后,陕西各地仍分布着大大小小数量众多的梯田。然而,近年来,这些曾经广泛散布在我省山川中的梯田,由于退耕还林还草等原因,数量大幅减少。为了盘点“留存”的陕西梯田,全方位展示陕西梯田的娇美姿容,真实记录梯田与人的故事,本报推出系列报道《留在大地上的“指纹”》,敬请关注。
在沟壑交错的大地上,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绘就雄奇壮美的梯田景观。
如果从万米高空俯瞰三秦大地,你会发现梯田的神奇与壮观。
散落在三秦大地上的一片片梯田,犹如曼妙婀娜的五线谱,勾勒出大地的丰腴和壮阔。勤劳质朴的三秦儿女,在沟壑交错的大地上,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绘就雄奇壮美的梯田景观,谱写了一曲曲慷慨激昂的农耕乐章。
拾级而上是梯,春耕秋收为田。梯田是人类改造地表形态最令人惊叹的方式之一,是农耕文明的印记、民族智慧的结晶,更是一座弥足珍贵、不可移动的文化遗产宝库。
“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都活起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在三秦大地的梯田上得到了生动诠释。如何让梯田既留住美丽乡愁、延续农耕文明,又在乡村振兴、全域旅游中焕发新活力,陕西在不断探索,不断前行。
西安市蓝田县三官庙镇的梯田美景
农耕文明的印记
想要深入了解梯田,就得先了解中国的农耕历史。
中国是一个多山国家,人地矛盾突出,在生产力低下时,有限的粮食供给无法满足人口需要。民以食为天,只有增加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才能满足社会需要。
“在丘陵地区,中国的先民创造性地将无法利用的山地、坡地开垦为耕地,解决了长久以来地少人多的矛盾,让人们食以果腹维系生命。在农耕文明繁荣时期,梯田对社会发展贡献很大。”省文物局副局长周魁英说。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修筑梯田的国家之一,开垦稻作梯田的历史,可追溯到先秦时期。据史书记载,两千多年前西南“和夷”就在其所居的“黑水”开垦大山坡地为梯田。“梯田”一词最早见于南宋范成大所著《骖鸾录》中“岭阪上皆禾田,层层而上至顶,名梯田”的记载。元代王祯所著的《农书》曾对梯田做过详细的研究。经过两千多年的实践,善于耕种的中国人已经创造出多种耕作梯田的技术。
6月13日,站在铜川市宜君县哭泉镇旱作梯田景区的观景台上极目眺望,万亩梯田携着浓浓绿意直奔眼底,气势磅礴、恢宏壮观。顺着这一条条优美流畅的“大地曲线”,你能看到农耕文明的印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也能看到温馨的田园生活、美丽的人间画卷。
哭泉旱作梯田位于宜君县城南12.5公里处。这里梁、峁、沟、壑纵横交错,构成了复杂神奇的地形地貌。近年来,在哭泉、太安、宜阳形成了2万多亩的梯田群。当地农民在梯田上种植地膜玉米,在阳光照射下,塑料地膜与土地颜色的反差,产成了绝佳的视觉效果。
梯田,承载的不仅是人类的生产、生活,更镌刻着人类农耕文明的深刻印记,是人类改造自然创造的奇迹。
在工业文明尚未兴起的农耕时代,人们踏着自然节拍进行生产活动。在一弯细细的梯田上,一头老牛低头奋力朝前,其后的农夫手执犁耙,和着叮当作响的牛铃,不时大声吆喝,高高低低、此起彼伏,奏出一首韵味深长的乡谣。历经千年风霜,梯田成为镶嵌在黄土高原上农耕文明的“活化石”,蕴含着先民们不屈不挠、改造自然的无畏精神。
在20世纪50年代,全国各地开展了大规模的梯田开垦运动,人们通过垦田保水、保墒保肥,让粮食亩产成倍提高。资料记载,截至1985年,全国共有梯田1亿多亩,创造了人类农业生产领域的一个奇迹。
梯田上的玉米苗郁郁葱葱
民族智慧的结晶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当现代农业科技遇上古老的农耕文明,能在梯田上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梯田可以改变地形坡度,拦蓄雨雪水,增加土壤水分,是改造坡地、保持水土、全面发展丘陵山区农业生产的一项重要举措,能达到防治水土流失,保水、保土、保肥的目的。与先进农业技术相结合,梯田能大幅提高粮食产量,促进农业发展。”6月13日,宜君县农业科技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杨邦民告诉记者。
据杨邦民介绍,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宜君县大力推广地膜玉米种植技术,使得梯田玉米的亩产提高到1000公斤,创造了西北山区粮食高产的奇迹。如今,宜君县地膜玉米已发展到10万亩,成为全国高产玉米示范县。
在我省西安、咸阳、渭南、宝鸡、韩城等地的梯田上,也能看到传统耕作与现代农业的有机结合。人类的智慧和勤劳,随着时代的变迁,更深更广地融入土地中。春天,油菜花开,梯田成为金黄色花海;夏天,万物生长,梯田里碧浪翻滚;秋天,稻谷成熟,梯田变身一条条黄龙横卧;冬天,银装素裹,梯田尽显宁静美丽。
时代变迁中,随着粮食品种的改善和生产技术的提高以及城镇化、退耕还林还草等原因,越来越多的农民放弃传统耕种方式,融入都市生活,这些曾经广泛分布在我省各地的梯田,数量大幅减少。
如何为梯田赋能,让其既能延续农耕文明,又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凸显其独特的价值和亮点?我省各地都在积极探索。
宜君旱作梯田被称为“上帝的指纹”
乡村振兴的最佳“风口”
“梯田是人类数千年来改造大自然的杰作,充分展现了劳动人民千百年勤奋劳作的智慧,已成为陕西融自然生态、农耕文明、民俗文化于一体的新的文化亮点。”周魁英说。
正如周魁英所说,在农业价值递减的同时,梯田的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却在不断提升。历经千年风霜,这片曾经养育我们先辈的土地,并未就此荒废,而是以全新的方式,回馈精心呵护它的人们。
有关专家表示,随着全民休闲时代的到来,我国的乡村游将保持持续强劲增长的势头。最初的梯田旅游都是从观光起步,随着客流不断加大,梯田周边逐步兴起各类民宿,乡村旅游也随之加快发展步伐,进而带动周边其他旅游资源的开发,全域旅游格局逐步兴起。从梯田观光到全域旅游,是一个由初级到高级的发展进程,也是从梯田旅游走到梯田经济的必由路径。
宜君旱作梯田,正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最佳“风口”。
记者在采访中得知,在宜君县,梯田地膜玉米已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宜君县以旱作梯田农业生态博物馆被列入“陕西省文物扶贫项目”为契机,以“传承文明、增强自信”为中心,把“保护遗产与发展旅游”相结合,充分利用梯田景区交通便利、环境优美、景点众多的优势,形成以“梯田旅游、休闲度假、民俗体验”为特色的三产融合发展格局。同时,宜君县还以精准脱贫为抓手,大力实施“旅游+扶贫”战略,积极推行旱作梯田景区网格化管理,努力实现管护员、讲解员、保洁员“三员齐备”。
花香蝶自来。宜君县因其独特唯美的农业耕作景观,先后被国家有关部委命名为“中国美丽田园”“中国最美乡村旅游目的地”“中国避暑休闲百强县”“全国革命老区旅游脱贫致富典范县”,还被特别推荐为2015神奇大西北最值得去的100个地方之一。2017年,各地慕名前来宜君观赏梯田的游客达到了15万人次。
未来,这些秦川大地上最美的“大地曲线”,将在新时代乡村振兴中谱写出恢宏乐章。(记者 李蕊 文/图)
记者手记 让乡愁诗意栖居
世界上没有哪个画家,能把大自然的颜色调制得如此绚丽多姿;也没有哪个雕刻家,能把大地的线条雕琢得如此舒缓流畅。梯田,被称为“上帝的指纹”,创造这些“指纹”的就是伟大的劳动人民,他们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造就出如此壮美的景观。
宜君哭泉梯田位于关中北部,是关中地区旱作梯田的代表;陕南的汉阴凤堰古梯田镶嵌在巍峨的秦岭和巴山腹地,是稻作梯田的代表;陕北的米脂、横山梯田,被誉为黄土高原上的生态奇观。如何让这些农耕文明“活化石”在时代的进步中,在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让古老的农耕文明和现代社会发展碰撞出耀眼的火花?
以梯田的原有农业价值为支点,撬动的能量超乎我们想象。
在新休闲时代,梯田成为热门“IP”,并由此衍生出梯田文化、梯田经济、梯田旅游等众多新产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片我们祖祖辈辈精心养护的土地,在新时代乡村振兴中被赋予了新动能。我们看到,一处处美丽的梯田被打造成集农业观光、摄影采风、休闲养生、民宿体验、度假购物为一体的田园景区,慕名前来的人们越来越多;我们看到,梯田成为很多地市全域旅游的招牌和特色,在助推县域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我们看到,梯田成为当地百姓脱贫致富的“金土地”,农民从传统农业转向服务业,一、二、三产业在这里实现了融合发展;我们看到,那些全国各地摄影家在此拍摄的图片,成为美丽中国最生动亮丽的明信片……
古老与现代,如此和谐地呈现在梯田上。因为梯田是人类千百年改造自然的结晶,所以每眺望一次那优美神奇的曲线,你就会不由得感叹人类的伟大与智慧;因为梯田曾给予先民们生命的庇护,所以我们才会对这片土地爱得如此深沉。
梯田是一件艺术品,解读的人不同,感触和体会自然也不同。年轻人看梯田,看的是秀美的田园风光、壮观的农业奇迹;而对于那些鬓染风霜的长者来说,每望一眼梯田,便会泪水盈盈,那里浇灌着他们的心血与汗水,承载着他们这一代人的青春与芳华,让他们无处安放的乡愁,有了最诗意的栖居。
如果你想感受千年农耕文明,如果你想寻访活态文化遗产,那么不妨约二三好友,去陕西的梯田走一走,那里,有你的诗和远方。(李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