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决策网-西部大开发(张秀峰)安塞县民间文化艺术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现状:安塞民间文化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闻名遐迩的安塞腰鼓、享誉四海的民间剪纸、独具魅力的农民画和高亢质朴的信天游是安塞这块厚土上孕育出的民间文化艺术奇葩。安塞民间文化艺术底蕴深厚,独具特色,也是保留和承传中华民族古老优秀民间文化最集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区域之一。
历史上,在这里出现过灿烂的秦汉文化高潮,这对于安塞的文化底蕴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因为安塞地处黄土高原腹地,较长时期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一直处于封闭状态,使得民间艺术得以较好的保留。农民画、剪纸、腰鼓、民歌等艺术形式在此都有集中体现。民间口传心授的传统源远流长,极为普遍。是中国西北乃至全国保留民间艺术最集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区域。
但是,令人忧虑的是,如此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也和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和破坏,其流失速度是惊人的,由于民间文化赖以生长和存活的农耕文化及其相关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迁,特别是随着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的推移,农民进城务工引发的人口的大规模流动,广播电视的普及使全民信息化水平的提高,负载着丰富的民间口头文学和掌握民间艺术和技艺的艺人日益减少乃至消亡,民间文化记忆出现中断的概率大大地增加。
就安塞县而言,目前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保护和利用民间文化艺术资源的自觉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长期以来,人们对传统民间文化艺术缺乏辩证的态度,自觉意识不强,并在思想认识上存在一些成见和偏见。有相当多的人站在雅文化的立场上居高临下地看待大众的、通俗的民间文化,用雅俗对立的思维对待民间艺术,甚至用新旧对立的观点,站在“新文化”的立场上否定“旧文化”,认为民间文化艺术是一种层次较低、无足轻重的文艺形式,只是一些村歌野调、民俗故事、不登大雅之堂的民间“雕虫小技”。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基层单位领导对民间文化艺术资源保护和利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民间文化艺术资源保护和利用问题上存在着片面认识和畏难情绪,担心保护和利用民间文化艺术无思路、无资金、无人才,尤其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民间文化艺术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感到心中无底,不知所措。
2、民间文化艺术人才的培养和传承形式单一。民间文化艺术人才的培养大多是靠师徒之间的“口授心传”,这种文化艺术人才培养方式由于选材方面的高要求和人才方面的单一形式,客观上导致了民间艺术人才的“青黄不接”局面,甚至出现没接班人而难以传承的情况。由于在很长时间内对民间文化艺术的忽视或者认识不足,特别是经过近几年来市场经济的冲击,导致代代相传的民间文化艺术面临传承困难。从民间文化艺术人才的年龄层次看,目前正在从事民间文化艺术活动的人才年龄普遍偏大,一些参与抢救的人员年龄也呈老化趋势,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处于严重后继乏人的尴尬境地。我县民间文化的创造源头已经存在缺失的情况。把民间艺术当做产业来发展,从物质上刺激农民去从事这些传统手工艺,不失为保护民间文化的一种手段,安塞县在保护与开发上切实做到了这一点,但一味强调产业化而不重视对民间艺术在人们精神生活中的作用,最终只会污染民间艺术生存的土壤,断送优秀作品的现实根基。开发出来的民间文化,又不能回到群众中去,这样的文化开发,可以带来短期的经济效益,就长期来看,最终仍旧逃脱不了凋零的命运。
3、民间文化艺术资源保护和利用的资金严重缺乏。目前民间文化艺术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投资基本上依靠政府,存在投资主体单一、经费严重不足问题。由于民间文化艺术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是一个挖掘、整理、开发的复杂过程,涉及人员组织、搜集整理、人才培养等方面问题,资金投入较大,回报周期较长,政府限于自身财力,无力进行大的投入;同时,由于市场对民间文化艺术资源开发利用的调节作用不明显,民间文化产业经营分散、规模较小、水平偏低,且个人投资民间文化艺术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回报低、风险大,客观上造成民间文化艺术资源保护和开发投入资金严重不足。据不完全统计,安塞人通过出售剪纸影集、剪纸印花台布、门帘和安塞腰鼓等文化旅游产品,三年来创收额仅为60万余元;民间艺术团和曲艺队的演出创收额三年累计也只有34万元。而且,剪纸、农民画等民间艺术,本来就无法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因为这样会破坏其原有的韵味,从而使消费者失去购买的欲望。此外,如安塞民歌等民间艺术形式,本来就是农民在生产时的即兴发挥,搬上舞台之后,也只能机械地把这些形式表现出来,内心的情感被抽空了,保留的仅仅是外壳。对民间文化来说,是很致命的。
积极探索安塞民间文化艺术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新思路
如何传承优秀的民间文化艺术资源,在保护中发展,在继承中创新,是当前扎实推进安塞民间文化建设、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我们必须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把民间文化艺术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放到文化大省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来抓,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民间文化艺术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工作规律,让充满生活气息的民间文化艺术焕发出时代的光彩。为此,我认为当前应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着力深化民间文化艺术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思想认识。一是充分认识地方民间文化艺术资源的特有价值。保护地方民间文化艺术资源不仅是保护区域民间文化艺术的需要,也是重建区域人文形象与精神内涵的需要。用科学发展观正确看待民间文化艺术,把民间文化艺术资源作为民间旅游开发和经济建设的品牌,作为城市文化建设和品位提升的重要突破口来抓,认真做好挖掘整理、加工提高以及发表推广工作,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抓紧发掘抢救濒临失传的民间文艺,热心扶持民间艺人的艺术活动。二是充分认识民间文化艺术资源的特色地位。民间文化艺术资源具有突出的社会属性,又具有独特的地域风格和艺术价值。民间文化艺术越有地域性就越有全国性,越有民族性就越有世界性。要从浓郁的地方风格、鲜明的艺术特色、较大范围内流传、在同一艺术门类中具有代表性等方面入手,科学合理确立一批安塞民间文化艺术类保护项目,列入抢救与保护范围,并做好民间文化艺术的研究、开发、保护和宣传工作,进一步凸现地方民间文化艺术资源的特色和价值。三是充分认识民间文化艺术资源保护的独特规律。民间文化艺术资源作为无形的文化遗产,只有在现实生活中才能流传和发展。要根据“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工作方针,通过合理利用,扩大民间文化艺术资源保护工作的影响力和吸引力,通过继承发展,不断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与保护。
2、着力加强民间文化艺术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机制建设。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长远规划、分步实施,明确职责、形成合力”的原则,建立健全民间文化艺术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工作机制。一是积极建立领导责任机制。要发挥各级党委、政府的主导作用,将民间文化艺术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列入重要工作议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纳入城乡文化发展纲要;加强民间文化艺术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法律法规建设,及时研究制定有关政策措施;制定民间文化艺术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明确保护范围、保护措施和目标。二是积极建立工作运行机制。要发挥政府文化部门的组织协调作用,及时掌握民间文化艺术资源保护工程开展情况,主动与各有关部门加强沟通与联系,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协作,形成共同推进民间文化艺术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合力。同时,广泛吸纳有关学术研究机构、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各方面力量,共同开展民间文化艺术资源保护工作。建立民间文化艺术资源保护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统一协调民间文化艺术资源保护工作。三是积极建立资金投入机制。制定实施一些地方性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保护项目,落实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保护工作所需经费。加强资金使用监管,引入项目管理和绩效考评机制,合理使用并管理好资金。广泛吸收民间资本,投入民间文化艺术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四是积极建立资源共享机制。打破资源分散、封闭和垄断的状况,发挥各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馆、文化馆、《安塞文艺》杂志社、民间艺术表演团体等单位人才队伍和资源优势,加强资源综合集成、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发挥现有资源的潜能。
3、着力强化民间文化艺术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作队伍建设。一是建设高素质的民间文化艺术资源保护工作队伍。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培养一批素质高、业务精,对民间文化艺术有深厚感情和热情的专业队伍,形成民间文化艺术资源抢救、保护、研究和管理的人才库,切实改善民间文化艺术资源保护工作人员的工资和福利待遇,鼓励和吸引优秀文艺人才加入民间文化艺术资源保护工作;充分发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社会团体等单位的专家学者的作用,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民间文化保护队伍;鼓励民间文化团体、民办文化类非企业单位和民间文化艺术经营户的发展。二是加强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人队伍建设。针对目前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人才队伍后继乏人的现状,对具有重要价值的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人,在政策上给予重点扶持;鼓励民族民间艺人带徒授艺,加强中青年艺术骨干的培养,使民族民间艺术绝技后继有人、代代相传。三是不断加大民间文化艺术资源保护技术培训力度。抓好技术骨干和工作队伍的培训工作。培训对象要包括从事保护工作的有关管理人员、专业人员和民间文化传承人等;培训方式可以采用课堂讲授、现场指导、示范操作等多种形式;培训的内容包括相关政策法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资源保护的方式方法,腰鼓、剪纸和民歌等专业业务。尽早进行培训教材的编写工作,使培训工作逐步专业化、规范化。
综上所述,安塞县之所以具有如此丰厚的民间文化资源,是因为其地处陕北黄土高原腹地,历史上由于交通和文化封闭,使当地得以较为完整地保存了其他地域早已失传的古老民族文化传统。而现在,一个开放的安塞,发展的安塞,能否很好地保留这些民间文化传统,将是我们这一届政府所面临的最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