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下的老城区。陈青松 摄
建设中的大祥区
文化艺术中心。邵阳日报记者 申兴刚 摄
“目前,我们的增长速度基本上保证在30%以上,能获得如此快速的发展,‘一带一路’就是一剂良药。今年1到5月,我们实现销售收入2.3亿元,预计2020年,总产值100亿元,出口创汇13亿美金,内销20亿,实现税金6亿,上交当地税金2亿元。” 邵阳阳光发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永祥抑制不住一脸的喜悦,竖起大拇指说。
黄永祥表示,邵阳掌握了国内原材料销售的巨大份额,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原材料收购的网络遍布所有省份以及印度、泰国、缅甸、老挝等国,是其他省市、地区发制品企业唯一高端原材料来源。近年来,该公司通过深耕市场以及成熟的营销思路,数据化管理,实现了生产扩大和销售的全球化。
“出路靠工业,第一推动力靠工业。”邵阳市委、市政府将打造“百亿企业、千亿产业、国家级园区”作为十三五的冲刺目标,挂起了产业发展逆势上扬、赶超进位的风帆。邵阳市委书记龚文密强调,要牢固树立“产业兴邵”理念,把实体产业发展作为经济工作重中之重,以实体产业发展推动邵阳经济大发展。
区域
因地制宜振实业,湘商产业园突飞猛进
过去四年,面对“三期叠加”、经济发展新常态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家转方式调结构、“马太效应”等挑战,邵阳经济总体实力却实现了大跨越,2016年邵阳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30.26亿元,比2012年增加501.85亿元,年均增长9.6%。财政总收入突破百亿大关,由85.05亿元增加到141.13亿元,年均增长13.5%。规模工业增加值由348.7亿元增加到456.06亿元,年均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由761.61亿元增加到1627.64亿元,年均增长20.9%。全面小康建设总体实现程度由73.3%提升到87%,增幅全省第一,经济总体实力跃居第二方阵、湘中西部地区七市州首位。
在三一重工的报表上,今年1至7月工业总产值突破21亿元,早早把全年总产值16亿的目标远远甩在身后。据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伍玉银介绍,今年公司混凝土搅拌车预计销售4千余台,继续稳坐全国第一把交椅。
作为邵阳市工业发展的核心,邵阳经开区勇挑振兴实体经济的重担。目前,园区内的三一重工、邵纺机等先进装备制造企业、最新引进的彩虹集团、亚洲富士电梯、讯源电子等先进设备企业均迸发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园区1至6月份先进装备制造业工业总产值突破40个亿,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8个亿。
不止经开区,邵阳各地园区建设也是活力四射。在“产业兴邵”的号召下,邵阳实现了县县都有一家省级工业园区的目标,目前园区建设还在持续升温,园区总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占比由51.7%上升到72%。
邵东青山锻压三厂是青山村的第一家五金企业,主要生产活动扳手、呆头、梅花扳手及各类汽车配件,是上汽通用五菱的配件供应商。像这样的五金企业,青山村一共有12家。近年来,青山村党委提出了“五金之村看青山”的口号,实施“工业建村、工业旺村、工业强村”的经济发展战略,通过招商引资,做大做强五金产业,使传统农村向新型工业村迈进。村内12家五金企业生产的活动扳手、钳子、五菱汽车配件等产品,形成了驰名中外的品牌,其中“申飞”“威世达”等品牌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称号。
邵东湘商产业园,更是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战场。为了壮大新型工业,重振“百工之乡”“商贸之城”的美誉,邵东实施不断增强园区对企业的吸引力与承载力,精准定位“深圳模式”。目前,邵东生态产业园被列入全省首批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引进新兴产业、企业,转型升级传统产业,经开区和邵东的超速发展,打的是一场智力战。“产业兴邵”定位实体产业,因地制宜制定发展战略,将各地产业优势很好的发挥出来,有效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与传统的秧田育秧相比,工厂化育秧具有省秧田、省稻种、省工时以及育秧周期短、秧苗生长整齐等优点,每亩早稻可增产35公斤至50公斤。”洞口县益农种子有限公司负责人肖小秋介绍,水稻育秧密室备受当地农户推崇,彻底改变了传统水稻生产种植的新格局。
近年来,洞口县积极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先后引进水稻、玉米、油菜、花生等粮油优质高产新品种32个,建立了新品种展示示范基地,专门出台了《洞口县关于粮食生产工作的意见》等指导性文件,将农产品生产各项工作任务逐项落实到村、到组、到人、到丘块。
2016年,新宁崀山晋升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近年来,新宁县游经济稳步提升,接待游客人次年均增长16.8%,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5.1%,其中崀山接待游客人次年均增长20.2%、门票收入年均增长48%。新宁县旅游资源丰富,为了能够兴旅富民,新宁县按照全域旅游思路,以全县乡村旅游开发和崀山创5A景区为抓手,坚持多轮驱动、多点支撑,在推动旅游发展的同时,也培育了“旅游+”新业态,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建成运营八角寨索道、游客服务中心、生态停车场、崀山地质博物馆等一批旅游项目,推动旅游产业不断取得新突破。
同时,他们还按照国际化旅游目的地城市定位,以高起点、高规格的标准编制了县城总体规划和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制定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统筹重大项目规划布局,为建设景观特色鲜明、功能完备、宜居宜业、精致精美的旅游城市提供有力支撑。
五年来,邵阳坚持以实体经济为抓手,因地制宜发展实体经济,实施“一县一主导产业和产品”,特别是省直五部门出台《关于加快邵阳湘商产业园区建设的若干意见》以来,园区已成为发展工业的主战场,邵阳12个县市区各自建立了一个定位准确、特色鲜明的省级经济开发区(工业集中区)。
湘商产业园建设走在全省前列,2015年以来,邵阳市累计开工建设标准厂房461.34万平方米,竣工408.05万平方米,签约入园企业691家,入驻企业446家,投产328家,实现产值176.7亿元、税收9.74亿元,实现就业3.67万人。
政策
落实战略布局为产业发展营造更好的发展氛围
落实省委、省政府“一核三极四带多点”的方略,打造“两中心一枢纽”,发展实体产业势在必行。
“一核三极四带多点”“两中心一枢纽”“一带一部”“一核四心、两带一廊、一环多镇”,在全新的战略布局和发展思路的引领下,快速拉通了邵东县城经市区到隆回县城的东西快线、新邵新城经市区到邵阳县城的南北快线,形成了“十字架”型东部城镇体系结构,在“四位一体”的现代交通体系下,产业发展顺风顺水,在一路坦途中快速前行。
2016年9月28日,在中国共产党邵阳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市委书记龚文密指出,经过负重爬坡,邵阳发展已行至快车道,必须继续落实党中央新理念新战略新布局和省委“一核三极四带多点”的方略,结合邵阳实际,未来五年,邵阳将实施建设湖南省域副中心、湘中湘西南经济文化中心、全国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二中心一枢纽”战略。
精准对接“中国制造2025”战略
近年来,像智能制造研究院一样的入园企业特别多,他们有的是沿海到内陆寻找机会的实力企业,有的是回乡创业的本土邵商。围绕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等战略性重点产业链项目,主动“走出去、请进来、坐下来”,开展精准招商、借力招商,形成项目向生态产业园集聚的发展态势,开放带动,大大激发了产业发展活力。
在2017年第三十五次邵阳市常委会议上,市委书记龚文密说:“作为欠发达地区,我们也要立足创新发展,推进观念创新,破除思维定势、工作惯性和路径依赖,敢于“高大上”,精准对接“中国制造2025”战略,大胆引进一批带动力强的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在做好传统产品的基础上,邵阳增加研发投入、建立研发平台、培养研发团队,瞄准新兴领域,开发生产智能设备,提高产品的智能化水平和科技含量,加快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以新兴产业带动传统产业快步发展。
“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降低实体经济成本
“来邵阳经开区投资兴业,我们看到的是这里‘能赚钱、不受气、条件好’的干事创业环境。邵阳经开区全方位贴心的服务更是给我们吃了定心丸。在这里发展,底气十足、心情舒畅。”邵阳口味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宋震乔说。经开区建立回乡创业服务平台体系,在创业服务中心开辟“绿色通道”无偿全程代办各项手续;“以商招商”,搭建政府与商会协作平台,很多企业看准了这里的利好政策,纷纷投入这快“风水宝地”。
2016年,邵阳市新登记注册各类市场主体46256户,同比增长20.23%。其中,新登记企业7608家,新增注册资本367.6亿元;新发展个体工商户38108户。如此成绩,强效的政策发力功不可没。近年来,邵阳市人民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迎老乡回家乡产业发展的若干支持意见》等8个政策文件,采取了针对性的帮扶措施,精准服务,“一站式”“保姆式”对接帮扶,特别是市领导挂点企业帮扶,破解了企业许多难题。
为产业兴邵“保驾护航”
“经济发展的重心在哪里,燃气能量就汇聚到哪里。”在邵阳市“两中心一枢纽”战略目标下,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成为了各部门、单位的使命与责任,邵阳市燃气公司就是其中一员。去年以来,他们在与实体经济企业充分沟通后,制定了《服务实体经济企业的公开承诺》《实体经济企业燃气开户安装送气操作流程》,并就让利政策和优化服务事项公开承诺,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除了燃气公司,邵阳全市各部门企业、党委均给出服务实体产业发展的利好政策、措施,在这种政策好、服务好、优惠力度大的氛围下,全市实体产业干劲十足。目前,全市累计实现标准厂房投资76.68亿元,开工建设标准厂房458.34万㎡,开工率为三年计划的95.49%,竣工388.3万㎡,竣工率为80.9%,投产234.31万㎡。全市累计签约企业657家,为三年计划的128.82%,入驻企业422家,投产企业268家。园区竣工标准厂房的使用面积为356.3万㎡,使用率达91.76%。
重点
科学引领让实体经济发展源远流长
湘商产业园建设走在全省前列,2015年以来,全市累计开工建设标准厂房461.34万平方米,竣工408.05万平方米,签约入园企业691家,入驻企业446家,投产328家,实现产值176.7亿元、税收9.74亿元,实现就业3.67万人。“牵牛要牵牛鼻子”,抓产业发展,邵阳市始终以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企业为抓手,攻坚克难,持续推动经济健康发展。
重点产业项目的发展在整个产业链发展中起着带头引领的作用,在国内外邵阳商会会长座谈会上,邵阳市委副书记、市长刘事青说:“当前,邵阳正抢抓国家重大战略机遇,大力实施开放引领、开放崛起战略,重点推进现代农业、食品加工、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教育等13大重点产业,希望大家抓住契机,利用好邵商资源,主动参加建设家乡。”
根据市委文件精神,邵阳市产业办认真梳理了全市重点产业情况,将产业办分工14个产业组,筛选出重点产业项目396个,总投资2212.6亿元,其中今年投资365.1亿元。要求各产业组认真传达贯彻落实十一届三次全市会议和“邵市发〔2017〕10号”文件精神,研究制定出各专项产业发展的四年行动计划,并对所负责项目进行调研走访,制定年度工作目标,梳理并调度重点产业项目建设,及时报送信息。
截至今年8月底,86个市本级重点产业项目工完成投资64.6亿元,全市第一批列入重点项目的142个产业项目完成投资157.8亿元,为年度计划的63%,86个市本级重点产业项目完成投资64.6亿元,为年度计划的52.33%。其中,邵阳智能制造、讯源电子等7个项目已经提前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现代商贸和物流、现代农业、电子信息、家居建材、特色轻工5大产业投资完成进度相对较快,分别达到84.74%、75.2%、69.79%、68.89%、67.36%。(文/姜红玉、昌小英 图/申兴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