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化”策略助城市综合治理创新

2017-09-20 16:23:29 来源:《国家治理》周刊

  推进城市综合治理创新是“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重要内容,也是衡量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指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市建设是一门大学问,一定要本着对历史、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提高城市建设水平”,“要把让群众生活更舒适这一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的血脉里、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南通市崇川区结合本地实际,以问题为导向,实施“五化”策略,即具象化目标定位、常态化温情沟通、协同化统筹推进、信息化迅捷反馈和公众化创新参与,推进城市综合治理创新,初步实现了由粗放向精细的管理模式跨越式提升。

  具象化目标定位

  目标定位是推进城市综合治理的重要前提,体现了城市综合治理的方向与标准。在新型城市化的发展路径中,崇川区结合自身特点,不走“摊大饼”的老路,通过抓主要矛盾——公共环境、公共秩序、公共关系等方面的突出问题,从市民最关注的内容切入,以“美丽主城,你我共建”行动为突破点带动全局,对城市综合治理的初期目标进行了具体写实的定位。

  “美丽主城,你我共建”行动由“小区环境整治、农贸市场整治、街面秩序整治、五小行业整治、流动摊点‘333’提升和建筑渣土‘130’行动”六个方面构成,组成了城市综合治理的基础性框架。以营造长三角北翼“整洁、优美”城市主城区为总方向,崇川区在制定专业性达标要求的同时,还拟定了通俗易懂、具像化的标准。小区环境整治——“治六乱,美家园”,小区内无乱堆放、无乱搭建、无乱种植、无乱停车、无乱张贴、无乱设摊;农贸市场整治——“面面俱到处处洁,人人维护环境美”,农贸市场内柜面整齐、地面整洁、店面合规、门面有序;街面秩序整治——“街面‘八无’有序,环境优美整洁”,街面无出店经营、无乱堆乱放、无流动摊点、无盲道被占、无车辆乱停、无设施损坏、无乱涂乱贴、无乱丢乱扔;五小行业整治——“重规范,治五小”,店面洁、证照齐、卫生好、安全严、提示明。

  常态化温情沟通

  常态化温情沟通是崇川区城市综合治理的特色,也是经过实践检验并长期坚持的法宝,有效维护了社会公平公正和市民的切身利益。崇川区的“美丽主城”行动以务实的举措规避“一阵风”式的应景行为,变“运动式”为“治理式”,以“温情告知、严格执法”为基本原则,通过反复宣传来凝聚共识。在2014年流动摊点整治之初,城管队员用磨嘴皮子代替皮卡驱赶的方式,带着疏导点与菜场闲置摊位图上门沟通,并留下充足时间让流动摊点将存货售完。6个月时间共引导743户流动摊贩入场经营。

  采用疏堵结合的办法。崇川区于2013年11月底启动了“三严、三全、三结合”流动摊点“333”整治方案。“三严”指主街区严禁,次街区严控,疏导区严管;“三全”指全覆盖,全时段,全平台;“三结合”指与出店经营、店外店、摊外摊整治相结合,与疏导点的规范化建设相结合,与外来人口管理相结合。一年多的时间,整治经历了由专项突击到扼制反复再到动态清零的提升过程。全面启动“流动百日”专项整治后,通过沟通交流,仅用40天,全区8000多个流动摊点“说”走了三分之二。2014年4月,推进流动摊点“333”整治提升工程进入常态管控阶段。通过常态化巡查,新建改造高中低三档疏导点11个,增加摊位1340户,杜绝了回潮现象。2015年开始,流动摊点的管理进入常态,实现了动态清零。

  协同化统筹推进

  城市综合治理的协同化推进,可将治标与治本有效结合起来,为治本赢得时间,从而有效缓解城市治理中出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回应民生需求。崇川区按照城市管理空间、点位、类型等不同要求,拟定了切合城市管理实际的有效办法,各项城市综合治理工作顺利开展。特别是在源头管控建筑渣土、有序推进老旧小区改造等工作,发挥出了协同化统筹推进的优势。

  通过“130”行动,从源头管控建筑渣土,杜绝建筑垃圾在城区内“走街串巷”。“1”,指一个清运体系,将居民小区(临街商铺)装潢垃圾纳入环卫体系免费清运,酒店商场与企事业单位装潢垃圾由环卫统一成本价清运。“3”,指三个黑名单制度。在工程渣土处置过程中,对开发公司、施工企业、运输单位实行“责任连带”,一旦发现有偷倒乱倒行为,对应单位将被列入黑名单,在一定期限内不再接受其商业活动。“0”,指公安、交警、街道等力量联合执法,针对夜间部分无证无牌农用车辆偷运、乱倒等问题开展深夜“零点”专项行动。“130”行动实施以来,一改街道、社区自扫门前雪的传统思维,从源头介入,全区统一行动,有效破解了“渣土扰城”难题。仅用时两个月,渣土偷倒乱倒行为从原来的每天几十起,下降到零星的1-2起。这一城市治理的“老大难”问题在崇川得到了有效解决。

  在老旧小区改造中,主抓“两端”,协同推进改造工程。一端指应急改造。对于不具备综合整治条件的老小区,根据群众的实际需要,对困扰小区居民日常生活的问题,如易涝易淹、落水管更新、雨污分流等,实施专项整治,解决“急中之急”。另一端指综合改造。对于具备改造条件和长效管理基础的老小区实施综合整治,包括屋面防水保温、道路拓宽改造、停车位改造等,力争使小区面貌焕然一新,切实改善居住环境。

  信息化迅捷反馈

  城市信息化建设的数据共享已经成为崇川区打造智慧主城区的重要内容。在实际操作中,技术已经不是瓶颈,打破部门壁垒,协调利益纠葛,实现信息的迅捷落地、反馈与整改才是关键。崇川区在城市综合治理中运用互联网思维,整合各方资源,加快了智慧城管的建设,搭建起共享共管平台,实现了互利共赢。在让市民享受智慧城市带来便利的同时,政府自身也得到更加精准的数据支撑。

  首先,数字化城管让信息更迅速。目前,崇川区已初步建成了数字化城管平台,实施了数字监控联动城管机制。信息化的系统性、网络性、程序性和透明性促使崇川城市管理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近年来,崇川区着力推进网络化管理向基层延伸,市容秩序、环境卫生、环卫基础设施(设备)都实现了数字化管理。数字城管原则上实行两小时反馈机制,实现对民生等相关诉求及时、快捷、有效回应。其次,全覆盖视频监控让取证更便利。以渣土管控为例,由区城管局牵头整合市建筑工地实时动态视频监控网络、公安治安和交警监控网络、运输车辆GPS监控系统与电子处置证系统,并在重点点位自建视频监控图像源,城管队员、执法车配置流动视频监控,建立起全方位的建筑垃圾(渣土)实时监控平台,为查处建筑垃圾偷运乱倒等违法行为提供有力、有效的实证。最后,社区移动终端让服务更便捷。崇川区108个社区的社工均配备了专门开发的“社区邻里手持终端”。社区工作记录将由原来的纸质台账转为电子台账,工作效率得到了显著提高。社工手持移动终端利用邻里信息系统收集信息、反馈诉求、开展服务。这个终端系统不仅能走访入户随拍随录,还能及时更新居民动态信息。同时,终端系统与便民服务平台整合后,市民办理缴费、订票、各类查询等都可以足不出户,实现了社区工作内部的移动办公。

  公众化创新参与

  新型城市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项配套改革联合推动。推进城市综合治理创新需要有制度作保障,治理的成果也要通过制度来巩固。在“美丽主城,你我共建”行动中,崇川区及时总结好经验、好做法,构建起了公众参与、多元力量整合的城市综合治理新体系。主要体现在综合执法体制的创新整合与基层基础的夯实创新上。

  一是城市执法力量下移,整合成新的综合执法体系。按照精简高效原则,推进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改革,构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制。作为南通市主城区,崇川积极应对体制调整,按照“重心下移、力量下沉、工作下延”的原则,确立了“区级为主导、街道为主体、社区为依托、邻里街坊为基础”的四级管理体制。强化社区城市管理责任,推进城市管理重心下移。突出了街道的主体地位,整合城管、工商、卫生、安监等部门职能和力量,在街道层面组建50人左右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队,全面负责辖区范围内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工作。同时修订完善了路段包保责任制、首问负责制、责任奖惩制、违建管理办法、渣土管理办法、公安协同保障制度等一系列配套制度,实现了城市综合执法体系的无空白与零死角。以拆除城市违建为例,借助邻里街坊、社区、街道三级巡查机制,畅通违建举报渠道,做到违法建设早发现、早劝纠、早报告、早处理,对群众烦心、上级关心、媒体反映、社会关注的重点区域违法建设,集中力量予以拆除。2014年全年拆除新违建404起共13624平方米、存量违建496起共8464平方米,并正在按每年减少10%存量的速度递减。

  二是创新邻街坊自治组织,夯实基层治理新体系。崇川区科学运用社会和政府“两只手”,积极构建邻里、社区、街道、部门及群众代表多方参与的常态化治理机制,真正做实事、办好事。凡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城市管理事项,充分听取群众意见,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城市管理,充分发挥居民自治作用,构建共管、共治、共享的城市综合治理新模式。积极探索邻里自理模式,全区建成910个邻里(含58个虚拟邻里)、678个邻里党支部、392家社团党组织、1724个服务型楼幢党小组以及2126个党员中心户,夯实了居民自治管理的基础。建立街坊共治共管机制,共建立208个街坊,覆盖商户9400户,成立街坊文明促进会,引导沿街商户自我宣传、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各街道城管综合执法队按照3-5个邻里(街坊)配备1名城管队员(协管员)的要求,将城管队伍与邻里、街坊平台建设紧密结合,并制定了相应的路段包保制度,初步实现了城管队伍定岗、定人、定责。同时,配合街道、社区积极引导邻里、街坊参与城市管理,形成群众支持、社会参与的良好局面。

  城市综合治理工作涉及的都是小事、杂事、碎事、难事,但这些如果得不到解决,就会影响到城市形象和老百姓切身利益。城市发展的复杂性和动态性,决定了城市综合治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崇川区城市治理坚持做一项、成一项,结合自身实际,以久久为功的坚韧,扎实探索着一条系统、立体、常态、全方位、多元参与的城市综合治理之路。(本文作者为南通市崇川区人民政府区长 陈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