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2年起,马骏明就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报名参加陕西省组织的“二联一包”驻扶贫工作,2014年至2016年连续三年被评为“陕西省扶贫先进工作者”;2016年,又被省委选派任青龙村第一书记,前后算起来参加驻村工作已经是第5个年头了。
初到青龙村,他经历了 “五关”(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的“高原期”。经过一段时间的请教、思考、学习,在各级党委、领导同仁的帮助下,他对青龙村的发展有了初步思路,明白了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统一体。
身为第一书记,首要任务就是基层阵地建设,他通过协调各级政府,依托单位支持投入扶贫资金300多万元,他与村委会干部、党员一起开展工作,把村委会从原青龙小学两间危房内迁出,建成了占地约3.5亩,集办公、文体娱乐于一体的青龙村多功能服务场所。
以前的青龙村,因“两委”成员在工作中,因信息不对称,交流不到位,造成工作涣散、效率低下的状况。作为第一书记,他通过融汇贯通“两学一做”相关文件,利用每一堂党课,阐述合格党员与个人价值的关系,分析、调整干部心态,使大家从思想上对党的历史使命,以及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三委”成员团结协作,共同完成了财务公开、政务公开等各项工作任务。在青龙村党支部领导下,近三年因新建水库、公路、铁路、避险,移民、征迁群众200多户且无一上访;青龙村群众为建设“美丽乡村”无尝出让土地45亩,这些都充分验证了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初到青龙他也遭遇了失败,因为对基层干部、群众心态掌握够不清,未能制定合理的项目推进方案,经过多方考察,市场调研、风险评估,他最终决定尽快启动具有短、平、快等特点的土鸡项目,利用特殊的地域优势,发动群众搞土鸡养殖。通过政策宣传、经济支持、技术指导等多种手段,经过两年的扶植,群众自发形成了以土鸡养殖为主的“大户带散户”模式。即普通贫困群众只负责相对容易的放养环节,再由专业户回收各家的半成鸡,完成相对复杂的物流、销售环节,最后一起完成整个土鸡生产从育苗到餐桌产业链的闭合。此模式不但延长了第一产业的经济链,大量消化了农民自产玉米,而且以更高价格的土鸡形式销售到市场,切实增加了农民收入。
通过认真总结思考,结合青龙村实际,他利用自身知识、信息、文化的优势,将园林艺术、生态民居、民俗保护等理念首先传输给党员干部,通过村党委的领导,几年内陆续建成了7公里产业道路,拓宽硬化入户道路1.6公里;带领群众治理渠道900余米,硬化村道5000余米,绿化美化乡村道路600多米,美化房屋32户,移民搬迁70余户。按照“建设园林式生态村”理念,根据村民原各自房屋地势、位置,灵活设置绿化、美化景观,描绘出一幅山水写意、自然舒适的新农村画卷。2016年,青龙村迅速跻身于西乡县“美丽乡村”示范村行列;2016年6月,全村做为“陕南片区‘第一书记 ’扶贫工作培训会”现场,与中派、省派、市派第一书记及驻村干部300多人共同进行现场观摩、学习、交流。(通讯员 段长征 彦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