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光村村口。(图片由罗江县委宣传部提供)
王立琼家厨房的灶台。(刘浏 摄)
村民龙秀英的家门口。(刘浏 摄)
村民家叠得整齐的被子。(刘浏 摄)
三位游客来到村民家预订房间。(刘浏 摄)
一村民家屋后整齐堆放的木柴和青瓦。(刘浏 摄)
简洁美观的垃圾收集点。(刘浏 摄)
6月15日早上5点40左右,习惯早起的王立琼起床洗漱后,开始下厨做饭。挂在客厅的石英钟,6点准时报时,王立琼的丈夫龙加宾听到铃声,从床上“弹”起来,将被子叠成“豆腐块”,便走出卧室,拿起扫帚在晨曦中打扫房前屋后的地面。
农家美了客人多了
沿着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县鄢家镇星光村新拓宽的水泥村道蜿蜒前行,汽车轮胎紧贴干净的路面发出“哧哧”的声音,道路两旁一栋栋白色小楼掩映在如黛的柚林中,农田、柚林、农舍,犹如一副调色板,把整个星光村妆扮得唯美绚丽,推开车门,一股柚叶清香拂面而来,醉人心脾。
穿过一片柚林,推开缀满枝头的幼果,一栋二层白色小楼呈现眼前,房前不大的水泥地面,打扫得干干净净,两个垃圾桶上分别写着可回收和不可回收,拖鞋一字摆放在鞋架上。旁边的木栅栏内的鸡群,见到“陌生人”到来,发出咯咯的叫声。
这是王立琼的家,从村道步行穿过柚林,举步可达,开车从屋后的社道也可直到家门口,“现在我们农村人住上了楼房、用上了天然气和热水器,过上了好日子,我们的生活习惯,不能掉链子。”52岁的王立琼感叹道,居住条件确实改进不少,但原来房前屋后的生活垃圾、毫无规则堆放的农用工具,总显得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去年3月份,她在原有的两层小楼旁新建了几间房,并将小楼重新装修了一番,添了新家具家电,土院坝也修成了水泥地。
推开王立琼家的房门,摆放整齐的家具,一尘不染的茶几在地板上的倒影,与壁灯的光影重叠在一起,让整个房间显得更加亮堂温馨。
“我们每天都会把屋里屋外打扫干净,不然看着就很不舒服,总觉得邋遢。”王立琼告诉记者,家里的环境好了,日子也越来越好过了。“门前的一片柚子林每年还能带来一万多元的额外收入呢!”
环境好了,客人多了,这对王立琼家来说,可谓一举多得的实惠,“原来城里的客人,来了屁股还没有坐热,就会找借口急急忙忙走。现在他们来了,不仅要吃饭,而且还要住上几晚才走。”王立琼叹息道,原来他们嫌农村脏,不愿意多留,现在环境好了,他们会不请自来,而且还会带些朋友过来“消费”,家里的柚子刚挂果,早早的就被城里客人下了订单。
客人的增多,王立琼家成了远近闻名的乡村周末游接待点,为家里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收入。
卫生好了收入高了
王立琼家的变化,缘于星光村创建省级“四好村”。
近年来,四川省瞄准“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目标,在全省全面开展“四好村”创建活动,星光村是首批“四好村”。
德阳市发挥文化底蕴深厚之优势,迅速在罗江县开展“四好”示范村建设,积极创新工作推进模式,通过“十星级文明户”评选、农民艺术节、农民春晚、“好家规”评选、坝坝宴等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广大人民群众的道德素养、文化素养有了明显提高,农村环境得到极大改善,科技农业、观光农业、乡村旅游产业也得到快速发展。
“以前老百姓不爱干净,家里的鸡鸭都是散养,村里脏乱差现象严重。”村支部书记周华说,星光村上个世纪70年代就发展水果种植产业,前些年又推广油菜制种,“山上果园挣票子,山下良田饱肚子”,老百姓生活是富裕了,但思想意识跟不上。
星光村的“四好村”建设首先是从“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开始。推进形式多种多样,包含树立典型引导,评选出“星级文明户”,村规家风约束,口头群众宣传,农民夜校集中培训等等。
“乡亲们,请记到,好习惯,传家宝;爱清洁,讲卫生,天更蓝,水更清;好习惯,六做到,奔小康,乐淘淘……”在罗江县,快板书《好习惯,六做到》,内容包括了家具摆好、衣被叠好、农具放好、柴草堆好、禽畜管好、卫生搞好等,几乎含盖了日常生活所有细节,这些脍炙人口的话语,每个村民都能熟背,村民们按照快板内容要求自己的同时,也监督别人。好习惯,在村子里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态势。
“刚开始大家还不习惯,慢慢的大家就学着那样做了。”该村嫂子快板队队员龙秀英告诉记者,嫂子快板队越来越受村里人喜爱,快板一打起,总会有众多村民围观捧场喝彩。
如今,在星光村,家家户户屋内整洁,房前干净,鸡鸭围网喂养,屋后木材摆放整齐,家中粮食囤放有序,好习惯、好风气深入人心。
“我们村有2000多亩果树,每年都有几万游客来赏花、品果,村上的接待能力还必须提升。”村主任刘刚介绍,村里环境变好了,投资商主动上门打造民俗旅社,租借农户家闲置的房间建成客房,农户入股分红。
“村民的农家菜,游客会在地里购买,尽管省去了中间环节,但他们还是给的市场价。村民们的农家乐,节假日也是高朋满座。”说到游客的增多,村民们在家门口挣钱,鄢家镇党委书记肖勇特别欣慰。
风气变了日子甜了
走在星光村的主道上,原有的道路旁,新拓宽3米的水泥路面特别显眼,由于多年前修建的3米宽水泥村道,不能满足日益增多的车流量。经村民开会商议决定,“将路面再拓宽3米,有钱出钱,无钱出力。”
修路拓宽,占用村民的果林和田土怎么办?在当天村民院坝会议上,村支书周华先抛出这个“深水炸弹”,原本他想让大家商量是否可以少些赔偿。
“这条路,是为全村子孙后代修的,只要占了哪家的果园、土地,就无偿给集体使用,怎么样?”村民刘复东接过周华的“深水炸弹”说道,修路是为后代谋福利,对全村人来说,是头等大事。
话音未落,雷鸣般的掌声响彻村庄,大家一致同意为修路无条件免费“让路”。
站在星光村的最高点,放眼望去,数千亩的柚子林沿着山丘次第排开,在林间,平整出来的十余块新地上刚栽下果树苗,地的边缘,间或3米有一块白石,“这块白石,代表一座坟墓。”村民刘自义说,原来坟墓在地里,由于农村人迷信,会觉得这里阴气太重,整块地就会闲置。随着村里果林给村民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时,既影响美观、又浪费土地资源的坟墓,被少数村民提出“平坟种树”。
“平坟”,违千年习俗,谈何容易!
镇村干部、党员、议事员代表选择星光村六组作为试点,组织群众召开院坝会、农民夜校课,讲道理,统一思想,村民刘复东还编了《不是子孙不孝,而是发展需要》的快板进行宣传。
4月1日晚,形成了“死人不跟活人争地盘,活人要为死人争光”平坟迁坟建集中安葬点的约定,每家每户签字按指印,4月2日至5日,全组平坟186座,并在平坟的新土地上种上果树,余下4座迁到了集中安葬点,乡村环境得到极大改观。
“平坟,在农村,是很严重违背习俗的做法,然而在星光村,却能得到大家的支持,这不仅是观念的改变,也是风气的改变。”周华表示,观念、风气变好了,村上的工作开展起来,轻松很多。
为提高群众文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星光村还新建了文化广场,农家书屋,文化宣传展板,村上的群众文艺骨干经常组织文艺演出,连续四年举办“农民春晚”,村里还涌现出了农民诗人龙敦仁,建成了诗歌创作基地。
“书香变成‘书乡’,农村人,也爱书本。”看到周边的乡邻渐渐喜欢上学习,身为农民诗人的龙敦仁感到无比自豪。
在罗江县新盛镇金铃村的“四好”农村建设中,该村采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评价”模式,坚持群众主体,依托村民自治,紧紧围绕提升群众文明素养,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激发群众内生动力,逐渐改变了村民传统保守、不求进取、“等靠要”思想和一些不良生活习惯。
“这不是‘吹牛’,现在我们村的人走出去,腰杆都比原来挺得直些,说话都比原来有底气。”金铃村村民李晓清自信地说,好习惯的养成、好风气的形成,不仅给村民们“补”了脑子,还给村民们“肥”了袋子!
新盛镇党委书记吴明波说:“为激发群众自我管理的内生动力,结合村情民意,编制简短通俗、脍炙人口的村规民约,便于村民熟记于心、用之于行。村规民约对宴席操办、礼金接送、环境卫生、邻里关系、遵纪守法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规范,呼吁村民守法文明、崇德明礼、和谐健康。开展家风家规上墙活动,每家每户提炼总结本家族的家规家训,由村统一收集整理,制作统一的家规家训公示牌,张贴在村民自家外墙,既便于邻里乡亲相互借鉴学习,也是自我监督的有效方式。”
随着中考的结束,星光村将迎来学生骑游热,龙秀英和丈夫姚安保正忙着购置新的餐具,凭借多年承接农家坝坝宴的手艺,他俩决定不再外出,安心留在家里,开起农家乐,“这日子是越来越好了。”夫妻俩笑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