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中国产业发展年度分析报告——需求变化的视角》发布

2017-05-02 17:42:2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关注中国需求结构新变化
 
  3月22日,由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芮明杰、上海市产业发展和评估中心主任王小沙带领的研究团队主持编写的《2016中国产业发展年度分析报告——需求变化的视角》正式发布。
 
  该报告旨在关注中国需求结构的新变化,并建议通过引导和扩大有效消费需求的方式推动消费品产业的升级,进而“倒逼”投资品产业结构性改革,以新的消费需求结构确立有效投资和有效供给范围,从供给侧与需求侧两侧共同发力,进而实现面向未来的、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中国新型产业体系建构这一远大目标。
 
  消费拉动渐成支撑
 
  通过分析研究,报告认为2016年中国经济与产业发展总体状况,首先表现为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增加,国内环境进一步趋紧。国际环境来看,黑天鹅事件频出,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全球经济无显著增长,外需疲软,增长乏力,国际贸易持续低迷。国内环境来看,人民币的国际化持续推动中国汇率改革,人民币贬值压力持续增加,国际资本加速流出;宽松的货币政策下高企的货币量与低收益率之间矛盾凸显,在刺激经济增长方面作用有限。
 
  其次,经济发展逐步企稳,消费拉动渐成支撑。2016年前三季度,中国GDP维持在6.7%的增速,经济发展逐步企稳。服务业贡献度持续上升,吸纳就业的比重不断上升,但服务业结构并未显著改善,仍以批发零售业、金融业和房地产业为主。在供给侧结构改革持续发力下,工业增速回升,产业分化持续,传统资源和原材料行业规模压缩,煤炭和钢铁行业盈利情况有所改善,而高技术产业与新兴产业增长较快,利润增速较高。
 
  第三,消费需求较快增长,投资需求增速下滑,进出口持续走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持续增长,但增速下降,生活必需品占据居民消费的绝大部分,且海外消费快速增长,不断挤占国内消费空间,消费需求中长期增长空间受限。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逐年放缓,其中第三产业投资额最多,第一产业投资增速最高,第二产业投资增速加速下滑。
 
  第四,消费品高端供给不足,投资品产能过剩犹存。自消费品产业来看,农产品产量增长缓慢,部分主要农产品出现负增长。工业消费品中低端产品竞争激烈,纺织服装等行业持续下行,而高端产品供不应求,高端车辆、汽车的核心零部件等主要依赖进口。服务业方面,虽然总体维持较快增长速度,但部分生活性服务业有效供给不足。投资品产业供给侧改革的成效开始逐步显现,企业产销率停止下滑,库存增长率持续下降,钢铁和煤炭企业经营状况有所改善,但基础性原材料产业产能过剩依然严重。
 
  消费结构仍处于调整阶段
 
  报告从中国消费需求变化的角度深入分析了2016年中国产业发展状况认为,居民收入增速放缓,消费增长潜力不足。居民支出增速有所放缓,房地产挤出效应明显。中国居民消费支出的高速增长已经开始放缓,消费结构仍处于调整阶段,食品、居住消费仍然占到51.76%,而交通通信及教育文化娱乐占比逐步上升,消费结构正逐步向以中高端消费品为主的阶段过度;同时,居住与医疗保健支出增长对中国居民其他的中高端消费支出存在挤出效应,当居住与医疗保健支出快速增长时,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通信及教育文化娱乐支出的边际增长就会相应减慢。
 
  居民消费偏好升级,优质产品备受青睐。自需求视角看,中国居民消费者信心指数较高,远高于欧美发达国家,且收入的增长已经引发了居民消费需求及其偏好趋势的变化,居民消费向着更多服务、更高品质、更便利、更健康的方向发展;新经济发展视角来看,平台经济、体验经济时代来临,网络消费依然保持较高的增速,体育、旅游、娱乐偏好增强,但消费者依然偏好国外的产品与服务,对中国消费经济的长远发展不利;人口结构视角来看,各个年龄段消费者的偏好都有所不同,老年人对旅游、养生、健康、医疗等服务需求上升,90后个性化消费偏好要求产品升级,家庭消费需求偏好带动众多消费领域升级,优质产品备受青睐。
 
  消费品产业发展呈内部分化态势,市场供需结构矛盾凸显。消费品产业整体发展速度趋缓,2016年下半年以来表现出趋稳回升的态势。同时,消费品产业各行业发展分化明显,传统消费品产业需求萎缩,发展停滞不前,而新兴消费品产业需求旺盛,消费级无人机、智能硬件产业爆发式增长。然而,消费品产业发展市场供需结构矛盾突出,主要表现在:低端产品供应过剩,中高端产品供应不足;海淘海购消费日趋增多,国内此类消费品供给不能满足需求;服务出口长期滞后,国际服务贸易逆差日益扩大。
 
  传统投资品产业产能过剩,新兴投资品产业势头良好。投资品产业发展逐步趋缓,整体增速低于消费品产业,在诸多因素影响下,投资品产业需求相对萎缩,投资品工业出口下滑趋势明显。同时,投资品产业发展亦呈现出两极分化,一方面,传统投资品发展大幅放缓,产业产能过剩问题依然严峻,而产业供需结构错配、结构性产能过剩问题更加凸显;另一方面,新兴投资品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十分迅速,已悄然成为引领中国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且“互联网+”助推下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
 
  区域消费偏好各有侧重
 
  报告通过区域消费需求变化分析四大区域2016年产业发展状况发现:东部基本持稳,中部稳中有升,西部稳中向好,东北下行趋缓;2016年前三季度,东部地区除北京、上海两地前三季度GDP增速与全国6.7%持平外,其余省市GDP增幅均跑赢全国;中部地区GDP增速除山西外,均保持在7.5%以上,山西同比增长4%,虽低于全国水平,但增速逐步企稳,工业增加值增速逐步走出负增长区间;西部地区GDP增速较快增长,继续处于“四大板块”首位——资源型省份经济增速普遍提高;东北地区仍然延续疲软态势,辽宁省GDP增速为负,全国垫底。从三次产业结构来看,除中部地区外,东部、西部、东北地区已形成“三二一”产业结构。
 
  区域消费偏好各有侧重。东部地区消费需求正向品质型、高端日用型转变;中部地区消费需求正向发展型、改善型、服务型转变;西部地区消费需求表现为住房改善型特征,通讯器材、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家具类等消费品需求增长较快;东北地区消费需求体现为向医药、文娱类需求转变的特征。
 
  区域产业发展各具特色。东部地区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电子信息与汽车制造比较优势明显;中部地区已走出“塌陷”,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缓慢;西部地区产业承接进一步加强,大数据等新兴产业成为后起之秀,生态农业和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东北地区传统装备制造业发展迟缓,汽车制造业一枝独秀。
 
  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报告对中国未来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进一步加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力度。加大创新投入,提升技术能级,引导传统产业引进、开发和应用新技术、新模式,开发高质量产品;建立公平市场环境,鼓励兼并重组,实现落后产能的有序退出;持续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供给侧改革,改善企业经营状况,体改企业能力;围绕“一带一路”,以互联互通为抓手,以金融合作为前导,进一步刺激需求,共享发展新成果,激发大市场活力。
 
  自需求变化角度看,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传统投资品发展大幅放缓,产能过剩问题依然严峻,而产业供需结构错配、结构性产能过剩问题更加凸显。当前供给侧结构改革是解决此问题的新尝试,但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根本目标不能仅仅是有限地去掉一些产能、补一些产业体系中的短板,而是要建立适应未来需求变化的新型产业供给体系,即建立面向未来的、全球产业分工中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符合中国未来全球市场定位的新型产业体系与产业结构,并同时形成新的发展模式,寻找并确立引领中国下一轮经济增长的产业发展新动力。
 
  根据区域不同特点分区施策。东部地区实施“进口替代”战略,加大对核心技术的研发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整合并购创造全新未来;中部地区刺激消费升级换代,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引导企业更加积极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实施企业技术改造提升行动计划,增加优质新型产品和生活服务等有效供给;西部地区依靠科技进步优化提升产业结构,加大科技教育的投入,深化科技教育改革和优化科技教育援助的方式,进一步提高西部的科技教育资源配置,加强对工业发展各类人才的培养,为工业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东北地区坚决淘汰不符合市场需求的落后产能,坚持以壮士断腕的精神分类化解过剩产能,并与深化改革、企业重组、优化升级相结合。(作者:李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