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世致用”要求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由明清思想家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等人提出。他们认为,学习征引古人的文章和行事,应以治事、救世为急务,反对理学家不切实际的空虚之学。“学古适用”肯定了“学古”的重要,与当下“带着问题和目的去学习”有异曲同工之妙。 学以致用,培养与时俱进、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综合型人才,乃是应试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当下,各种考试频频进行。考试是选拔各种人才的有效途径和措施。具体到应试教育的中高考中,有些地方的试题却几乎未涉及社会热点新闻,给人们的印象往往是,考试试题仅仅“仰望星空”——关注书本理论知识,而不怎么关注“脚下的路”……为此,建议在今后中高考中增加紧扣时代脉搏、关注社会热点的命题:
第一,增加紧扣国计民生、社会时政热点的考题并形成常态化。既包括正面新闻,也包括引起社会广泛争议和共同关注的热点新闻,如大气污染与治理、毒疫苗、食品安全等等。这样的命题机制是与时俱进的,是结合实际的,更是经世致用的。
第二,通过紧扣国计民生、社会时政热点的考题,考察考生学以致用的综合能力,使学生与社会接轨,与社会同行,适应社会大环境,减少或避免高分低能的弊端。死学知识、学死知识,长期以来已成诟病。学生经历过十余年的学习生涯之后,如过不及时加以引导,往往会变成书呆子,越上学越隔离于社会之外,学生也就越来越像是“外星人”或者“世外桃源人,不知有楚汉”.......对于这种情况,我们的教育和考试部门,应当高度重视并及时加以引导。
第三,从小学和中学教育就开始抓起。在普及中小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就应紧扣时代脉搏,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民生、社会热点,增强学生们的“国事观念”。正所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第四,贵在养成。习惯成自然,只要教育部门常抓不懈,各个学校重视支持,将考试命题不断朝社会热点倾斜,学生们就会慢慢养成看新闻、听新闻、关心关注时政和社会热点的生活习惯,从而达到“学以致用,学以实用,学以时用”的初衷,培养与时俱进、适应历史发展的综合型人才,让应试教育重新闪烁时代的光芒。(吴志刚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