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堡村的“转变”——西安国际港务区驻村帮扶纪实

2017-04-17 16:57:44 来源:西部决策网
  西部决策网-西部大开发 (记者 闫珅)在西安的东南角,有一座名叫杨家堡的村庄。在青山绿水的环绕下,这里民风淳朴,空气清新,大有一种世外桃源的感觉。西安国际港务区“两联一包”扶贫工作组让这里发生了“转变”——绿色生态农业逐渐取代了传统农业。绿色、有机、生态这些时髦的词语也成为了昔日贫困村的高频词。
 
  走进蓝田县灞源镇杨家堡村,你能看到这样的景象:山上放养的山羊恣意地乱窜,放肆地生长,而山羊奶也哺育了关中黑猪的下一代;在田里拱萝卜、晒太阳的关中黑猪心情不错,他们的黑猪粪又喂养了山地散养鸡;沿着山路旁,农户家院落旁家家户户都架起了黑木耳架。
 
  杨家堡村的东南方向,翻过一道山梁,就是邻市的商州区。“一年多前,我们来此地考察扶贫项目,需要乘车2小时绕到商州才能进入村子。”国际港务区“两联一包”扶贫专干舒振岐努力回忆着杨家堡村发生“转变”之前的样子:由于从西安进村的道路不通,杨家堡村交通闭塞,家家户户过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穷日子,人均年收入不超过千元的状况。当时,初来乍到的舒振岐,被村里的“穷”样子愁坏了。怎样扶?如何富?成为了他日日夜夜的操心事儿。
 
  村里的村民小组分隔较远,舒振岐常常徒步走村串户,挨家挨户摸情况。在村民意愿的推动下,国际港务区“两联一包”扶贫组决定为村民修一条“像样的路”。10月10日,记者随舒振岐走进杨家堡村,一条由西安城通往杨家堡的路正在进行最后水泥铺设。杨家堡村村长王书政告诉记者,港务区请来的农业专家为村里人上了培训课,路马上修好,村民们生产的绿色生态农副产品也就可以运出去了,村里的集体养殖场也就很快能够见到效益了。
 
  截至目前,已建成羊舍28间,猪舍9间,现有180只山羊,270只关中黑猪。同时,黑木耳种植已出具规模,只要山里下一场雨,就可以收获一次木耳,总规模已达到235架,已实现户均年收入增加2800元。在产业扶贫项目决策之初,舒振岐就与村里共同制定了帮扶失去劳动能力贫困人员的制度设计,他说:“集体养殖场收益的15%将拿出来用于帮扶村上的贫困户,15%用于村子里公益设施的建设与维护。分出来之后,70%的收益再用于分红和发展再投入。在确保扶贫项目带动当地产业发展的同时,也能够帮扶特贫户。”
 
  据了解,国际港务区共帮扶蓝田县灞源镇杨家堡村、万军回村、曹家山村、连二坪村、南石门村等5个村庄。从去年起,已经累计投入帮扶资金280多万元。通过“两联一包”扶贫工作,为贫困村初步构建起了农家乐、绿色生态养殖、中药材种植等特色产业体系,贫困村、贫困户增收渠道和脱贫的长效机制逐步建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