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决策网-西部大开发 前不久,国家旅游局将“全域旅游”定位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还有机构将发展“全域旅游”视为一项国策,这都说明了发展全域旅游的重要意义。可以说,发展全域旅游已然是各地政府在十三五期间的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
一般来说,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发展的越好,就代表当地经济水平越高。北京、上海和香港,都是典型的例子。其中,北京和香港的第三产业占GDP的比例在90%以上,上海则在70%以上。它们的特征很明显,都是国际化大都市,外来人口很多,人员流动性很大。
国家发展全域旅游,既是一项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也是发展地方经济的一大举措。发展全域旅游,首先就为当地带来了人流,增加了商机,激发了这个地区的经济活力。
在国家提出发展全域旅游的同时,各地政府纷纷响应,各大媒体争相报道。在认识到发展旅游带来较大经济效益的同时,对于如何启动当地旅游的发展,成为了一个困扰性问题。有观点认为,全域旅游是针对单一“门票经济”而言的,所以提倡从多方面增加旅游收入,这有一定的道理。也有观点认为,全域旅游是不断扩大旅游景区的辐射半径,打造生态优美的“大观园”,是人们对宜居、宜游生活环境的渴望和诉求,这也是对的。如果由政府做这件事情,我们就无需讨论。但若把旅游作为一项投资,就必须得从经济的角度着眼,考虑其现实可行性。
现在还存在一个误导性问题,就是有些人没有将发展旅游与发展区域经济结合起来看待,而是割裂了旅游与当地农业、工业以及其他产业的关系,有单一发展旅游产业的冲动。而在我看来,发展旅游,必然要有所依托。旅游在整个经济生态圈内,不能是孤零零的个体。
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讲,旅游产业自身有没有输血和造血的功能是个首要问题。“输血”指周边的其他产业对其能否产生帮带作用。“造血”指旅游项目本身,能否细水长流,产生源源不断的收入。总得来说,就是旅游产业与周边的一、二、三产业是否形成了融合和互动发展的态势。
旅游开发是一项大额投资,也是一项长期投资。只依靠门票、食宿和娱乐项目的收入不一定能够收回成本,景区若陷入资金困难,其服务水平和管理能力都要大打折扣。旅游产业对周边其他产业的依赖性,源于其他产业也能够带动就业,保证当地拥有一定规模的常住人口,他们也是旅游业潜在的和日常的消费群体。那种单纯依靠外来旅游人口以推动本地旅游发展的观念,是要不得的。
而且当地的消费能力,与当地产业发展的水平和规模息息相关。如果本土的旅游购买力比较有限,那么在旅游开发时,也不宜做大文章,而是要因地制宜,配套相应消费能力和水准的旅游资源。在开发进度上,也要循序渐进,逐步投资。同时,在启动本土旅游开发伊始,就要引导和鼓励当地有条件、有优势的产业与其协同和并进式发展。
总得来说,旅游业不直接创造GDP,但对GDP的贡献却很大。要把旅游作为一个特色产业,纳入到当地经济发展的板块中去,朝着可持续推进的方向发展,那种照抄照搬和粗放式经营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供稿人:李晓虎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