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决策网 南水北调水源地安康市五里镇 乡村垃圾处理“张营村模式”值得推广
我的故乡在安康市汉滨区五里镇丁家营村,位于国家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是密集的汉江流域水网诸多村庄中的一个。春节回乡过年期间,欣见五里镇村容村貌变化很大,尤其是乡村垃圾收集处理方式发生可喜的变化,一改前几年村民将垃圾就近倾倒在汉江支流余家河等河道中导致垃圾满河道的乱象。
据了解,2016年之前,全镇乡村垃圾处理比较好的是张营村。张营村村主任张立鼎告诉我,他们村也是经过7年的探索才逐渐走出了乡村垃圾处理的困境,走出了一条比较符合陕南水源区实际的市场化乡村垃圾处理新路。据介绍,张营村是五里镇最小的村子,有370多户,分为9个村民小组,分布在从余家河沿河到尖尖岭上约5平方公里的范围。“张营村模式”的特点概括起来有三个:一是运用“市场化”的垃圾处理方法,政府不掏一分钱,运用市场化机制实现全村垃圾的处理。村委会经过测算和宣传,动员每户每年出资用于全村生活垃圾处理,村委会选定本村垃圾处理工作人员一名并签订服务协议,该工作人员每日沿全村7条通村公路逐户收集生活垃圾,约20%不住在公路边村民,每日将垃圾就近送到指定的公路边垃圾集中点。这样的市场化手段,村民每年仅支付50元垃圾处理费用,全村370户除部分外出打工人员、困难家庭免除费用外可以收取垃圾处理费1.4万元,支付一名本村垃圾处理工作人员一年工资1.2万元,和邻村黄台村垃圾场使用费800元,尚有少量资金灵活使用。二是采用“精细化”的垃圾回收系统,避免了全村原来只设立3个垃圾站导致村民嫌远不方便投放垃圾的情况,村委会为垃圾回收工作人员配备了垃圾回收车,为每户村民配置了垃圾回收桶,做到了垃圾回收逐户收集的全覆盖。三是体现“人性化”的制度设计,免除了全村孤寡老人、五保户、智障人员等的垃圾处理费用,上门逐户收集垃圾,避免了老人远距离投放垃圾的困难,每日逐户收集垃圾,还避免了过去三个垃圾站1-2个星期清理一次堆放时间太长引发附近村民的不满意。
乡村垃圾处理的“张营村模式”是村一级组织发挥村民自治集体智慧的原创性模式,是以市场而非行政手段解决农村出现的垃圾入河问题的创新性模式,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生命力。从2016年开始在五里镇全面推广,取得了明显成效,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支持和好评,引得毗邻乡镇村民的羡慕。现在,五里镇的村民只需把自家的垃圾收集放入公路边每户固定的垃圾桶中,每天早上,伴随着悦耳的音乐声,收垃圾的三轮箱式车就会如约而至,挨家挨户收集垃圾,进行集中后处理。
五里镇推广南水北调水源保护乡村垃圾处理的“张营村模式”,符合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建设、南水北调水源保护等一系列政策要求,如果在所有水源区推广,意义重大。陕西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保护范围是汉、丹江全流域,涉及汉中、安康、商洛、宝鸡和西安5市31个县(区),多年来年均径流量289亿立方米,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总量的70%以上。所以,秦水好,则南水好,则华北水好,则京津水好。
期待汉滨区、安康市以及陕西水源区5市31个县区,乃至全国重要饮用水源保护区全面总结、推广陕西“张营村模式”和其他有效模式,把汉丹江流域打造成全国水源保护的示范区和“首善之地”,确保孕育了伟大汉文明的汉水常碧、芳华永驻,继续在未来壮丽的历史进程中水济关中现泽、远调华北润京华,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大国崛起提供强大的“水脉”支撑。(供稿人:省发改委 丁西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