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制造” 铜川“配套”

2017-03-15 08:53:10 来源:西部决策网
        西部决策网 我的家乡在铜川,那片渭北沃土每年都在发生着令人瞩目的变化。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过去一年,转型发展成为铜川施政者的总基调,干事者的动力石,百姓者的幸福源。

        众所周知,铜川1958年建市,因煤而兴,先矿后市,为国家能源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曾经被誉为“渭北明珠”。如何复兴历史的辉煌,让这一方水土养育的人们过上更有尊严、更有获得感的生活。作为86万父老乡亲的“主心骨”--铜川市委、市政府主动作为,担当有为,按下快捷键,跑出加速度,始终奋进在转型发展的快车道上。2016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家乡的发展依然保持着好势头、好品质、好收成。

        游子在外,心系故乡。很喜欢德国诗人海涅的一句话:“夜间,想到德国,睡眠便离我而去,我再也无法合眼,泪流满面”。春节,想到铜川,人在古城,心已越过“药王山”、穿过“陈炉镇”、掠过“玉华宫”、落在“福地湖”。回家过年,充满期待。春节在家乡走亲访友,处处被一种生活新状态、发展新理念,感染着、冲击着……

        “陕西制造,铜川配套”,这句流行语“畅销”于春节聚会中、餐桌上、聊天时,让人耳目一新,听市政府办公室任涛科长介绍,这个创新理念原本出自铜川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打造陕西航汽铝材料工业基地的建议意见里,主要是依托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园,依靠这些年招商引进的陕西铭帝铝业、大秦铝业、世贸铸铝和长通轧杆等一批装备先进、产品高端、具有一定规模优势的铝产业链延伸项目,大力发展航汽铝材料工业,由此打造“陕西制造、铜川配套”的转型发展新格局。当然,这些想法还需要得到省委、省政府的引导支持,出台政策措施,加大帮扶力度,全力将铜川打造成为陕西航汽铝材料工业配套基地,推动老工业城市转型升级。

        我的发小,市政府法制办鲁智在同学聚会时给我讲:“陕西制造,铜川配套”这个转型发展新理念,市委、市政府践行的不仅在经济结构调整方面,更多还体现在贯彻执行省委、省政府各项改革、发展、稳定政策的落地生根,不打折扣上。他讲的头头是道,我听的津津有味。当时在想:家乡始终在“以一域之力,保证着全局的精彩”。

        “三项机制”之“铜川配套”。省委出台“三项机制”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五个扎实”要求、实现追赶超越的重要举措,也是“系统化思维发展”的具体体现。“三项机制”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具有鲜明的“陕西制造”特色,一年的有效运行,已经成为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的“指挥棒”,全省落实“三项机制”综合满意度达到92.76%。电话拜年中,铜川市委组织部韩晓晖副部长给我介绍说,陕西创新做法,铜川主动实践,率先出台了《“三项机制”实施办法》,给干事创业者撑腰,为改革创新者松绑,让为官不为者让位,去年运用“三项机制”,调整干部66人,其中激励鼓励30人,容错纠错5人,能上能下“下”了31人,营造了“个人埋头苦干、业绩群众公认、进步组织关心”的良好政治生态环境,激发了“撸起袖子加油干”的铜川追赶超越精气神,其中“阳光换届”的典型做法被省委领导批示全省借鉴学习;同时开展“冲在一线、干在实处,帮贫解困促发展”行动,党风、政风、干部作风为之一新。省统计局社区民意调查结果显示,2016年铜川总体工作满意度据全省前列。

        “生态建设”之“铜川配套”。省委、省政府始终强化“不要污染GDP”发展导向,坚持山水林田湖一体治理理念,系统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美丽陕西、魅力三秦绽放出新的光彩。铜川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在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应该说,曾经出过“大力”,做出过“渭北黑腰带”特殊的贡献,同时也伤了城市生态环境的“元气”。“卫星上看不见的城市”、“鼻炎发病率较高的城市”,生态环境一度成为家乡最大的“伤痛”。转型中的铜川把改善生态、治理环境作为提升群众幸福感的首要任务来落实,出台铜川环保“铁十条”,以最严格的标准、最严格的措施、最严格的监管、最严格的问责,坚持控烟减煤抑尘增绿,持续实施治污降霾保卫蓝天行动,优化大气环境质量,2016年,开工建设了漆水河、沮河城市段综合整治工程,全年优良天气达到210天。朱鹮对生存环境十分挑剔,而铜川已经成为其重要的栖息繁衍地。让“好山好水好空气成为城市最靓丽的名片”,曾经的梦想已变成活生生的现实。
       
        还有“改善民生”之“铜川配套”,全市父老乡亲的幸福指数逐年攀升;“平安陕西”之“铜川配套”,老百姓的安全感和满意度越来越高,生活得越来越踏实;“陕西精神”之“铜川配套”,“铜川好人”已逐步演变为“铜川人好”。还有……,家乡在转型发展中的“奋进可为”,一个春节的时间感受到的只是“冰山一角”。
        上下同欲者胜。过去一年,省委、省政府对标中央,落地三秦,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创新举措--“陕西制造”。家乡看齐省委、省政府,结合自身实际,笃行“铜川配套”,在转型发展的跑道上越跑越快,越跑越稳。(供稿人:
省政府办公厅  尚 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