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一夫妇为找回孩子14年未更换店面

2017-03-15 12:59:04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原标题:蓝田一门面房14年不变样只盼走失的儿子能回家
 
 
邵卫超夫妇做铝合金生意搬到了新的店面,但14年前儿子走失时的店铺他们还租着。
 
 
14年来邵卫超夫妇只要有一点线索都不会放弃
 
 
儿子1岁时邵卫超夫妇和孩子的合影,14年来他们从没放弃过寻找儿子的念头。
 
邵卫超夫妇做铝合金生意搬到了新的店面,但14年前儿子走失时的店铺他们还租着。
 
 
大儿子邵文潇小时候的照片,现在孩子应该已经20岁了。
 
 
自从有小儿子后,邵卫超夫妇严加看管不让孩子轻易出门,上学都要带着可以打电话和定位的手表。
 
 
邵卫超夫妇微信加入全国多个寻子微信群,及时了解各种寻亲信息,希望得到孩子的消息。
 
 
寻找孩子的14年来邵卫超夫妇没有离开普化镇,希望等到走失孩子。
 
  这14年,蓝田普化镇普化村的街道变了。两排门面房不少都由红色木门变成玻璃门,不少门面里的人也是换了好几拨。但邵卫超夫妻和14年前的那间玻璃店面,始终没敢变,原因他们是担心离家14年的儿子邵文潇突然回来,找不到家,尽管很多人表示想租这个门面。
 
  孩子6岁时走失
 
  11月21日,邵卫超和李银霞穿着一身黑衣,站在新开的铝合金门窗加工铺里向华商报记者讲述潇潇走失这14年间的故事。潇潇小时的照片,至今仍挂在家里墙上。
 
  邵卫超想不到,2002年5月21日的那次挥手,竟是至今为止的最后一面。邵卫超说:“当天中午,儿子进学校门时,还转身挥手再见。”潇潇当时6岁,上乐乐幼儿园大班,离老店面大约5分钟。
 
  之后,邵卫超去进货,再次回家时,妻子正到处找娃。
 
  “那日放学,我把娃接回来,在老店门口和人聊天,娃和小伙伴在街道上玩。过了一会儿,他回来问我要5毛钱买糖,我当时身上拿不出5毛钱,就给他说明天买,娃边走边说妈明天给我5毛钱买糖。”李银霞眼神呆滞地看着远方说,“谁知这一转身,就是14年啊”。
 
  “娃一般在老店对面的镇政府院里玩耍,我在门口喊一声,就回来了,但当天,我喊了很多声,也没人答应。到镇政府院里找,也不见踪影。”李银霞说,“问刚才和娃一起玩耍的小伙伴,但娃都太小了,也说不清。”。
 
  李银霞急了,沿着街道一边找一边喊,碰见了回家的丈夫。知道娃不见后,邵卫超连货都没卸,就和妻子分头找。“找到天黑了,嗓子也喊哑了,可就是不见娃。当时我给亲戚打电话,问娃有没有到他们那儿去。”邵卫超说,“那年代交通不发达。我和娃他妈连蓝田县城都没出过,亲戚帮忙在县城车站、西安火车站站口守着,都没见踪影。”
 
  对邵卫超两口子来说,娃走失后的每个细节,因为14年间地不断讲述和回忆,甚至比当时发生时还要清晰。
 
  漫无目的找娃两年
 
  邵卫超到镇派出所报了案,也把夫妻俩怀疑的嫌疑人告知了警方,但调查后,警方认定两人所说的嫌疑人都没有嫌疑。
 
  夫妻俩把一摞摞的寻人启事从复印店抱回,见到墙和柱子就贴几张,有人来就塞一沓,尤其是外地来镇上打工的人,希望对方带回去散给更多的人。
 
  “当时没有手机,我们专门把娃的爷爷、奶奶叫到店里守着固定电话,我俩和其他亲戚继续在街上漫无目的地走着、找着。”邵卫超说。接下来的一个星期、一个月、两个月,盼着孩子哪天突然出现的希望越来越小。
 
  “那时走在路上都觉得像踩在棉花上一样,没一点劲儿。只是盼着消息,即便是骗人的。”邵卫超说,“只有有消息时,才会突然亢奋,才觉得全身带劲儿。”
 
  同村嫁到陕北的姑娘回娘家时,听说邵卫超的儿子走失了,随口说了一嘴,竟变成夫妻两人的“救命稻草”。这姑娘说她在夫家听人说,同村有人近段时间刚买了个男娃,年龄也就是五六岁。邵文超立刻给民警汇报了这个线索,他和妻子当即就出发了。
 
  “头一次出远门的夫妻,竟不知可以从蓝田县城搭车前往陕北。”邵卫超说。跌跌撞撞抵达陕北那个村子,辗转打听到疑似买娃的那家人,谁知对方不认,更不让见娃。
 
  得知村子附近有2所小学后,两人一起去蹲守。“从早上上学一直守到中午放学,再一直到下午放学,每个出来的娃可能都看了好几遍。但半个月后,身上带的1000元钱差不多花完了,娃还是没看见。”李银霞说。
 
  邵卫超说,在孩子失踪头两年,靠着熟人提供的各类“买娃”线索,夫妻俩多次去陕北、甘肃等地的村庄找寻,都无果而终。那两年,出门找娃是夫妻俩的唯一的事情。玻璃店就无心经营,日子更无心经营。李银霞说自己可能有半年都没进过厨房,凑合着买馍就咸菜当饭吃。
 
  “朋友、亲戚来劝我们,让振作。”邵卫超说,“有一句话,点醒了我们,‘你俩要活着,娃回来还能看见你’。”
 
  朋友帮李银霞进了些小日用品,硬拉着她摆摊卖货,开始新的生活,虽然带着“伤疤”。
 
  有了二儿子也不能放弃找寻
 
  “等娃长大了,有能力了,再找。”这句朋友的劝诫,夫妻俩也一直铭记于心。
 
  他们听过很多因孩子走失而最终妻离子散的家庭悲剧,不希望重蹈那样的覆辙。也知道潇潇还不到10岁,不可能也不敢与“新父母”硬碰硬,最好的就是等他长大,自己有了能力,再找。
 
  儿子丢失后的第3年,两人有了二儿子远远。现在11岁的远远,早从父母口中得知自己有个走失的哥哥。11月21日中午,远远放学回家,邵卫超习惯性地看了看表,给了儿子10元钱,让他出去买吃的,5分钟不到,远远提着一份热腾腾的饭回家。
 
  他羞涩地跟记者打招呼,上楼吃饭。“这个儿子管得紧,性格太文气。以前上、下学,我俩必须有个人寸步不离。甚至娃到同学家作客,我俩都得5分钟往人家家打个电话。”李银霞说,“我知道这样对娃也不好,但我忍不住。”
 
  直到有儿童定位手表后,夫妻俩才松了口气。“要求娃随时开着定位,因为我隔一会儿就看一下,这样才能安心。”他说话时,又抬头往楼上看了一眼,发现远远正躲在楼梯一侧偷听,就喊了一句,“小孩别听大人说话。”
 
  下午去学校时,记者问远远想不想找哥哥,他说:“我爸妈每天都在念叨着这个哥哥,我没见过他,也知道他的样子。”其实,远远是全家最快学会上网,上论坛的,发布了很多条找哥哥的寻亲信息。
 
  “大儿子要是找不到,到死都是心里一个坎儿。我给远远说过,爸妈死了,你哥要是还没找到,你得继续找。要是你还找不到,就算了。”说这话时,邵卫超红了眼睛。
 
  尽管这些年可能没像刚丢那两年往外跑得勤,但夫妻俩都说:“那时太盲目,有个线索就胡扑呢。其实心里一刻也没忘记过娃,到现在给远远压岁钱时,还会给潇潇留着一份。”
 
  “要是当年也有微信朋友圈”
 
  21日,邵卫超不时拿着手机看看,记者一问,才知他在等一个寻亲孩子的回复。每天生意关门,把远远招呼睡着后,就成了夫妻两人的“潇潇时间”。学会了QQ、微信的邵卫超,加了至少30个寻亲QQ群,还不断在好友里搜索含有“寻亲”的网友。
 
  21日凌晨1时许,QQ名为“寻找父母××××××”的网友通过了邵卫超的好友请求,邵卫超迫不及待地和对方聊起来,询问对方血型是什么,记不记得当年的情况等等。但是对方的回复不积极。“可能夜太深,娃困了吧,也许等娃有时间会再回复。”邵卫超看着没有跳动的QQ头像,安慰着自己。
 
  睡在一旁的李银霞尽管不上QQ,但她对丈夫的一举一动都了然于心,甚至能从丈夫的一个感叹词,判断梦又碎了。44岁的李银霞已失眠很多年,难怪记者问她做梦时有没有梦到过大儿子时,她回答说,“怪了,我从不做梦。”
 
  2009年前后,电脑在普化镇慢慢普及。在一位在机关工作的亲戚的帮助下,邵卫超第一次把寻找潇潇的信息发到了网上。
 
  为了找潇潇,2010年,邵卫超给家里买了台电脑。寻找潇潇的信息相继被录入到“宝贝回家”、“天涯寻亲网”等大型寻亲网站上,邵卫超也接触到越来越多相似经历的父母。
 
  同年,安徽卫视寻亲栏目《我要找到你》开播,邵卫超两口子一期都没落下过。他们记下一样经历的父母的联系方式,找对方交流,在交流中寻找孩子的信息。
 
  2012年,邵卫超有了部智能手机。2013年,他接触了微信,现在他的朋友圈除了亲戚朋友外都是寻亲的父母和孩子。2014年,打拐题材电影《亲爱的》热播,更让邵卫超感受到“失孤父母”的被重视。2015年,电影《失孤》的热播,更是引发全社会的关注。
 
  “越来越多媒体开始报道我们这个群体,我们的伤与痛也被更多人理解。朋友圈里转发寻子信息的人渐渐多了,不管消息真假,多一次转发就多一丝希望。”邵卫超说着,叹了一口气,说,“要是当年潇潇丢的时候,也有微信朋友圈,也许……”
 
  “爸妈只想知道你在哪儿
 
  不会成为你的累赘”
 
  2015年初,西安莲湖警方帮助寻子10年的市民程竹找到亲生女儿,邵卫超从蓝田奔赴西安,希望也能帮他找潇潇。他流着泪的照片成了本地多家媒体的头条报道。更有热心人士看到报道后专程写信,称河南南阳一村子有一个“捡来”的娃。
 
  邵卫超和妻子即刻搭上奔赴河南的客车。自从加入“宝贝回家”等寻亲组织后,邵卫超多次前往河南、山西、河北、山东等地寻亲,因为志愿者分析,那个年代陕西被拐孩子,很可能流入这些省份。两人还在河南南阳时,家中来电说孩子的奶奶查出胃癌晚期,短短几个月,老人就走了。“潇潇奶奶最后一句话是找娃。”邵卫超说,“忙于找孩子,疏于照顾老人。”但他只能一声叹息,“这14年,年三十从没和老人一起过。”
 
  尽管最后证明那名“捡来”的孩子已经30多岁,夫妻俩虽然失望,但还是把信息公布到各寻亲群上,希望有父母能对号入座。
 
  邵卫超说,14年寻子路改变了两人。从看谁都像人贩子,到看谁没看好孩子都要上前提醒对方注意。这转变藏着多少心酸与无奈,就像邵卫超所说的,“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懂。”
 
  他们也深知被拐孩子与亲生父母团聚后相互适应得艰辛。但他说,“我们只要知道潇潇好好地活着,就好。”邵卫超说,“但有时又自私地希望他过得不好。”如果过得不好,孩子想找亲生父母的愿望才更强烈。
 
  但这些想法都是基于坚信潇潇一直活在世上。“儿呀,你回家看看吧。你儿时喜欢去的水陆庵更漂亮了,村里入口处还盖起了高高地牌楼,咱家日子也好了,5毛钱的糖爸妈给你买好了放在那儿,你回来看一看,再走,我们也就放心了。我们不会成为你的累赘。”这是李银霞最想给儿子说的话,内敛的她竟这样热烈。
 
  “另外,我们想上《等着我》,听说那个节目收视率高,也许能让潇潇看到我们。”这是邵卫超夫妻目前最殷切的愿望。
 
  昨日,寻亲网站“宝贝回家”的陕西志愿者飞天说,目前,陕西省内在“宝贝回家”网站注册的被拐卖儿童近500人,邵文潇只是其中一个。每个“失孤”家庭都有伤心故事,都在寻找,也许希望渺茫,但只要不停地找,就有希望。作者:付启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