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冬季城市里的送煤工送煤30多年 每块只赚两三分钱
入冬,气温降低,供暖季已经开始,对生活在城市里的棚户区居民来说,蜂窝煤取暖仍是首选,而初冬也成了不少用煤户囤煤的高峰期。此时,靠送煤为生的人最为忙碌,为了生活,即便送一块煤只能挣两三分钱,他们也丝毫不敢放慢脚步……
煤场门房当宿舍
平时就爱吃个面
顺着西安市书院门古色古香的街道,华商报记者踩着青石板铺就的马路,七拐八转来到一个小巷子,顺着扫地大妈的指引,在一个偏僻的院子里找到一个煤场。
一进门,看见61岁的夏平安坐在门房里,端着个大老碗正在吃面。华商报记者问:“自己做的面?”他停止吃面,头一抬,慢慢地说:“老板做的。”他待的是煤场门房,也是他的宿舍,屋子里靠墙摆着一张单人床,上面铺着厚厚的被褥。院子里堆了好多已经打好的煤球。
吃完饭,蒙蒙细雨中夏平安在院子里转悠,他有点发愁:下雨天送不了煤。老板闫女士告诉华商报记者:“夏平安平时就爱吃面,别的都不爱吃。”
送煤30多年
每块只赚两三分钱
夏平安今年61岁,西安市县门北街人,以前在一个社办厂上班,效益不好,早早下了岗。下岗后,他就来煤场送煤。“算下来送蜂窝煤已有30多年了。”闫女士掐指一算说。由于送煤时间长,附近的人都认识他,亲切地叫他“老夏”。
“前年社区给他办理了低保,他也刚到了退休的年龄,目前还没有开始领退休金。”煤场老板说。据了解,夏平安的妻子患病多年,全靠丈母娘照顾。说起丈母娘,夏平安说:“人好!”
夏平安没有手机,只戴了一块手表。他说,这块手表是煤场老板去北京旅游给他带的纪念品。
今年5月,夏平安突然昏倒,被紧急送到西安市红会医院,经诊断为脑梗,所幸抢救及时,住了一个月医院花费了12000多元,恢复得还不错,后遗症不是很严重。“他正在外面送煤时,突然倒地,幸亏附近的人认识他,打了120,否则后果不堪设想。”闫女士说。
远的地方一块煤挣三分钱,比如车家巷、长胜街等;近的地方一块煤挣两分钱,比如开通巷、南柳巷、东厅门等。”夏平安说的这几个地方都是小巷子,多属于小棚户区,尚未改造。
爬楼对患过脑梗的夏平安来说实在太吃力了,加上年龄和体力的问题,老板也只让他送住一楼的顾客。“他出院后比以前反应慢了,别人也不敢雇他干活,我看着可怜,就让他在这继续干活,收入不高,但可以养活自己,还经常督促他吃药、锻炼。”闫女士说,“一块蜂窝煤成本价五毛钱,送货上门是五毛二或者五毛三。我一般让他送整数,比如200块煤收104元、300块煤收156元。”
夏平安平时话少,别人开他玩笑,他嘿嘿一笑。家住西号巷的李大妈,今年81岁了,她说年年冬季取暖烧煤,基本都是夏平安送。她说:“平安人实诚,爱干净,每次干完活后,把地面都收拾得干干净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