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决策网 春节假期,最让人期盼的就是回到家乡,与亲人团圆,与乡邻小聚,茶余饭后,聊聊家乡,聊聊社会,感受家乡的变化,了解天南海北的新鲜事物,窥见整个国家的新发展。
我的家乡是渭南富平,离我工作的地方不远,放假后我早早回到家乡,开始拜访亲友。初二那天,天气很好,我去看望四婶,跟四婶拉拉家常之后,就与一众乡邻一起站在院子外面边晒太阳边聊天,年轻人聊着在外工作的苦与乐,老一辈聊着这几年农民生活的新变化,都说现在国家发展好了,对农民的政策也好了,尤其像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这样的惠民政策,真是暖心。邻居李大爷乐呵呵的说,新农保实施以后,每年缴一次费,到60岁以后,国家每个月给发养老金,虽然钱少,但能维持基本生活所需,大家都觉得好得很,给农民发钱是从来都没有的事,还是国家的政策好。四婶说新农合也很好,现在农民看病国家还给负担一部分,卫生院的医疗条件比以前好了,农民看病方便多了,像她这几年身体不好,经常看病,国家给报销了一部分费用呢,减轻了他们的经济负担。听着大家七嘴八舌的说着自己的感受,看着他们脸上洋溢着的满满的幸福,我也觉得很舒心。
大家都兴致勃勃的聊着,只有四婶家的小儿子站在那里一言不发,只是听着,我问他怎么不说话。他说多年来四婶身体不好,经常看病,他对新农保和新农合方面的政策做了一些了解,事实上这样的政策还是有一定的不足之处,只是农民很容易满足。
首先说新农保,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农村老人们的经济压力,目前参保率已经达到了97%以上,缴费也比较方便。按照现在的政策,农民60岁以后一个月基本上能领到一百多块钱的养老金,勉强满足生活所需,但是如果生病吃药的话,就不够维持基本生活。事实上,在新农保基金构成中,只有个人部分和政府补贴部分能得到保障,集体补助部分基本上没有,60岁以后领取的养老金构成中,基础养老金又太低,农民得到的实惠并不是太多。再说新农合,减轻了一些农民在医药费方面的压力,像四婶这些年身体不好,参加新农合给他们减轻了一些负担,但这个制度还存在分级诊疗耽误病情、基层卫生院医疗设施相对落后、医护人员水平相对较低、报销种类不清晰、报销比例底、报销手续繁琐、看病住院需要先垫付医药费等问题。像村里年前刚去世的刘老太,家里情况不是太好,当时突发脑溢血,因考虑到分级诊疗和费用的问题,就先送到卫生院去看,结果因为卫生院的设施和医疗水平比较低,耽误了病情。他媳妇单位的同事,老公家是外地的,婆婆过来带孙子,因突发心脏病住院治疗,当时事出紧急,走的是急诊,当地新农合没有报销一分钱。后来,因病情反复就去北京大医院做了手术,费用花了十来万,因为报销种类不清晰、报销比例比较低,只报了两万,而且手续比较繁琐,报销时间也比较长。还有一件事他说记忆深刻,四婶住院的时候,同病房有个老太太,病情比较严重,每天的医疗费用比较高,因为预缴的费用用完了,四处借不到钱去垫付医药费,面临被停药的困难,急坏了一家人,一想起那个场面,还是挺心酸的。新农合其实是以“大病”统筹为主,对于农民看病是有帮助的,但对农民的受益面还比较小。
听了这一席话,虽然大家还在热热闹闹的聊着天,但是我的心里却有一些不平静。看来,这些年,虽然目睹了家乡一草一木的变化,见证了农民种粮补贴、种树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多项惠民政策的落实,感受到了农民的日子是越过越好,但农民的生活要想得到很好保障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我想新农保能否提高基础养老金,落实养老基金的集体补助部分,使年过60的每一位农民都能领到真正满足基本生活所需的养老金;我们的新农合在制度上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使大病能及时在大医院得到医治,基层卫生院的医疗设施和医疗水平需要再提升,使小病能在基层得到治疗,报销比例和报销种类需要再调整,真正帮农民解决大病、慢性病费用承受能力问题;新农保和新农合之间能取长补短,相互补充,切实解决农民年老以后的生活问题。(供稿人:省交通运输厅 徐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