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辱使命 不负期望 打赢脱贫攻坚战

2017-03-13 16:38:50 来源:西部决策网
  西部决策网讯 我叫燕飞,1957年出生在礼泉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2014年6月,在我应退休还未审批下来的时候,我有幸被选派到咱武功县长宁镇焦胡村任第一书记。
 
  在这近三年的任职时间里,通过省、市、县各级扶贫开发组织的各类培训和学习,结合所派驻村实际情况,动员、组织干部群众齐心协力打好扶贫脱贫攻坚战,用“输血”催“造血”,走上一条产业脱贫致富共奔小康的阳光大道,为该村长久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稳固的基础。
 
  焦胡村位于武功县长宁镇政府驻地西南4.8公里,距离县城驻地5公里,全村面积0.5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06亩,设立2个村民小组,有人口238户,1059人。驻村后,我和村两委班子成员交心交友,讲清工作原则,说明工作目的。找出其中共性的认识,寻找一个共同而长久的脱贫致富之策。
 
  我所在的单位咸阳市医药总公司是个现今很难维持正常经营的国营医药流通企业。我的工资至今定格在我任人事科长1999年的月收入1800余元。根据市上要求,每年要给帮扶村扶贫资金6万元。公司党委接到这个驻村帮扶脱贫任务后,压力很大。但党委书记、总经理张小步,在公司班子会上的表态是从牙缝里抠也要完成这个上级党组织交给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公司党委经过认真研究,选派我来具体实施扶贫脱贫工作,这是组织对我的信任,是职工对我的认可,如何用好这仅有的一点资金,激发、撬动所在帮扶村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到扶贫脱贫工作中去,打好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攻坚战,这是我已到了退休年龄而未退休,每月少拿800元,反而还要去白干,还要完成好这个特殊任务。
 
  对焦胡村而言,结合对贫困户的走访,召开村“三委”会,贫困家庭代表会,群众大会。干部群众一致认为,脱贫我们是主要力量,而我们能依赖脱贫的资源就是肥沃的土壤、清新的空气、灿烂的阳光,较好的水利设施。那么我们如何改变种植方式?结合党的扶贫脱贫政策,让田地里结出金蛋蛋,提高农作物经济效益,从而达到“村摘贫穷帽,民奔小康路”呢?
 
  我带着这个思路,走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请教授指导,看看焦胡这块田地能长出什么高效的经济农作物,带着焦胡的土样走访了咸阳市土肥站了解土壤情况,我也通过上网了解当前农村种植效益较好的产业,最终我决定栽植黄桃树。
 
  黄桃这个品种原在安徽,山东种植面积大,它用途广泛、好储藏、耐运输,投资小、见效快、风险低,三年挂果收成本,第四年就是粮食作物收益的10倍以上,盛果期长达15年以上,邻县礼泉有550亩黄桃园,亩产在3500斤-5500斤左右,每年9月20日前后采摘,每市斤在3.5-7.3元之间。果品供应全国各地,部分出口,鲜果下树即被收购,无库存。
 
  我将这个消息反映给西农大专家,反映给市土肥站,询问武功县是否适宜栽植黄桃,当时武功无一颗黄桃树,得到的答案是肯定的,是适宜栽植区,土壤、水利、果期的自然条件都要比礼泉果区好。
 
  但要改变群众种植习惯,又要让群众近三年内没有收成,这思想工作做通的难度可想而知。对于种植黄桃,村里“三委会”班子,大多接受了我的建议,对于个别同志思想转不过弯的,怕有种植风险造成损失的,我说咱立个字据,我用我的工资和你捆绑,赔了我赔。经过多次村干部会议,反复讨论,全体干部的思想工作终于做通了。并且有的村干部像村子胡争争同志带着问题在《农林电视台》上找答案,上百度网上求知识,搞调研,到邻县种植黄桃的农户家中暗访。种植黄桃这事当正式提交村干部大会上讨论时,村长作了带头发言,有理有据地论证了种植黄桃的前景,原村上老支书激动的说,像这样大规模改变农作物种植,做到充分调研了解,充分听取干部群众意见,大家的事大家说了算,在咱村是第一次。这次村干部会议在热烈的鼓掌声中拍板决定,改变千百年种植习惯,由种植粮食改为栽植果树----黄桃。
 
  这个决定一传到群众中,特别是贫困户家庭,一石激起千层浪,说啥的都有:三年地里没收成,喝西北风,农民不种粮食吃啥?栽植黄桃还能卖出去不,这能当饭吃,卖不了剩下给壕里倒呀?有的群众说,咱就会种庄稼,不会务树,果树是个技术活儿,一亩园,十亩田,收益好,管理难。针对群众反映的这个问题,我同村干部商量,首先要改变这种求稳怕变,墨守成规的传统保守思想,也要兼顾群众风险承受能力,在没有黄桃收益这几年里可考虑套种低矮作物品种,像黄豆、红薯等。这就降低了群众风险,也就多了个收成。要改变群众现在的生产生活状态,这就要让群众看到改变了生产生活状态后的景象,群众看到了真实的美好的前景,群众就会积极的跟着你干!
 
  经过同村干部商量,把心存疑虑的群众特别是我们要帮扶的贫困户集中起来,用农闲时间,带群众实地了解观察黄桃种植农户的生产生活情况,顺便也看看改变种植方式给新农村带来的变化。群众的思想工作一旦做通,爆发出不可估量的同心力量,在群众大会上,全村人一致通过,改变种植方式,栽种黄桃。西农大果树教授、礼泉黄桃种植大户、礼泉西刘村黄桃经济合作社领导,兴平苗圃专家来村进行科普教育及管理知识培训。群众普遍认为只有规模种植,集约化管理才能发挥更大效益,才能打出一个品牌,也才能像人家那样,村民富,集体富,村子才能真正改变模样,生活才能长久富裕美好,仅靠贫困户栽植黄桃既无规模效益也难以管理,只有全村一齐上,才能把这件好事干好!这个建议得到全体干部群众赞成,我也提出,为了规模种植可将精准扶贫同普惠帮扶结合起来,搞好大产业扶贫脱贫工作。在2014年的冬天,村上致富能人首先出钱给自己流转土地,贫困户及广大村民积极参与,整理田块,流转土地,挖坑,栽植。截止目前,三百亩黄桃树在焦胡村肥沃的田地里茁壮成长。
 
  为了长久稳妥地推进焦胡村经济发展,为了永远摘掉贫困村帽子,我们做了进一步的思考,成立了黄桃经济合作社,把那些栽种黄桃有土地没有人力,进行自愿申请登记,由村里合作社托管,统一施肥、修剪、浇水、打药、果期管理、采摘、销售,保障群众利益,这样那些老弱病残及缺少劳动力的群众就解决了后顾之忧。
 
  经过近三年的驻队扶贫帮扶工作,焦胡从一个软弱涣散的基层组织,打造成县、镇两委肯定的先进村级组织,创立了300亩黄桃产业园,指导建立了果树苗圃、林下养殖,带动周边村民栽植黄桃1000余亩,打出了武功黄桃第一村的产业品牌,黄桃产业每年将带来450万元的增收。未来,我们还将沿着这个方向,发展产业链,修盖黄桃产业园,走黄桃产业合作社,壮大集体经济的路子,建冷库、发泡网厂、纸箱厂、黄桃加工厂等,我们还设想发展观光农业和文化旅游农家乐。到那个时候,我已退休回家,可我的心里是甜丝丝的,我对得住各级党组织对我的重托,对得住焦胡村村民对我的期盼,我对得住我自己的最后一班岗。
 
  通过近三年的驻村实践,我体会到要做好驻村帮扶工作必须做到四点,这四点与大家共勉:一是要有自我牺牲精神,把驻村帮扶工作当事业来干,安下心、扑下身、扎下根和群众打成一片,引导、调动、团结、依靠村干部一同工作。二是在选择脱贫产业时,既要有饱满的工作热情,更要有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要结合群众需求,发挥当地优势,不能有任何妄想。三是要积极争取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自己要多研究政策,吃透政策,勤走动、多沟通、常汇报、争扶持,做好群众与相关部门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四是要抓眼前、谋长远、稳脱贫,在推动整村致富奔小康的同时,带动周边共同发展。(作者:咸阳市医药总公司驻派焦胡村第一书记 燕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