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决策网讯 消除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任务,是贫困群众的殷切期盼,也是贫困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贫困群众脱贫、贫困县摘帽,是我们地方党委和政府的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延长是延安革命老区的3个贫困县之一,还有2万多人口处在贫困线以下,且贫困程度深,扶贫成本高,脱贫难度大,到2017年实现全面脱贫,时间十分紧迫、任务异常繁重。在两年来的脱贫攻坚工作实践中,我们立足实际,创新思维,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举措,“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各级各部门、企业(合作社)和帮扶干部在建立扶贫产业上大做文章,夯实了脱贫的稳固基础,让贫困群众树立了信心、看到了希望,取得了良好的扶贫工作成效。
脱贫攻坚是个系统工程,不能单打一。我们要在提高脱贫的精度上下功夫,在拓展脱贫的广度上下功夫,在挖掘脱贫的深度上下功夫,注重“八个结合”:
一是扶贫与扶志结合。实践证明,一些贫困户不是不能致富,而是缺乏脱贫致富的志向和勇气,缺乏勤劳实干的精神,“等、靠、要”思想严重,依赖党委政府、依赖脱贫政策、依赖包扶干部,一句话就是“不想脱贫,靠贫吃饭”。因此,我们要把扶贫与扶志结合起来,既要送温暖,更要送志气、送信心,注重做好思想引导和教育转化,帮助贫困群众树立战胜困难、摆脱贫困的信心和斗志,借助帮扶的外力站起来、动起来。
二是扶贫与扶智结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对于因为缺少技能的“缺能型贫困”,要因户制宜、因人制宜加大实用技能培训力度,使贫困群众人人掌握一门生产技术,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三是培育产业长短结合。扶持贫困户建产业既要谋划长远,也要兼顾眼前,做到长短结合、接续互补,确保贫困户当下脱贫有保障,长远致富有基础。
四是扶持产业首尾结合。在国家脱贫攻坚大的政策背景下,我们投入很大的财力、物力、人力为贫困群众建立产业,机遇难得,也很不容易,特别在产业建设的初期,要认真搞好产前投入、产中技术指导、产后销售等环节的全程服务,切实解决贫困户的后顾之忧,坚决防止扶贫产业前建后毁,一哄而起、一哄而散。
五是就地安置与易地搬迁结合。大力改善贫困群众人居环境,按规划、分年度、有计划组织实施就地安置。对于很难实现就地脱贫的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搬迁,通过政策资金撬动,引导群众进城、进镇、进社区,实现拔穷根。
六是帮户脱贫与整村推进结合。一手抓每个贫困户的脱贫帮扶,一手抓整个贫困村的发展带动,互相促进、相得益彰,通过扶贫使贫困村的面貌有变化,基础设施有改善,社会事业有发展,贫困人口收入有增加。
七是分散投入与捆绑整合结合。严格按照政策投入到户、项目投入到村要求,将支农项目、资金全部捆绑集中向贫困村投放,不断提升贫困村发展能力。
八是脱贫攻坚与基层组织建设结合。脱贫攻坚主战场在农村,要抓好以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真正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
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确保贫困人口脱贫、确保摘掉贫困县帽子是最低要求,我们还要提高扶贫的标准和质量,使扶贫工作站在高处、想在远处、干在实处,努力让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作者蔺治斌系中共延安市延长县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