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决策网讯 近年来,定边县将电子商务作为扶贫脱贫的战略之举,通过打造陕甘宁蒙电子商务集散地,农特产品跨进全球市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金三边”模式,成为陕西省电商经济中“农产品上行”的县域先锋,探索出一条“互联网+精准脱贫”的新道路,为全县2016年稳定摘帽脱贫、实现追赶超越、与全国同步够格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找准突破口,按照产业需求,营造适宜电子商务发展的良好环境
定边县委、县政府将“互联网+”发展作为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战略之举,成立了由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电子商务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互联网+”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及配套措施,着力解决电子商务产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为电子商务发展创造一个好的政策环境。依托电商扶贫,着重让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培训扶贫、技术扶贫和金融扶贫成为目前最主要的扶贫方针。以旅游文化底蕴为积淀遴选地域名优特产品,通过运营中心和专业团队的品牌策划、工艺提升、包装设计、营销推广等手段,以统一品牌打造定边网络销售地标产品。
建立与电商企业人员协调沟通机制,定期主动听取电子商务企业人员的意见建议。针对全县“互联网+”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制约,采取现场办公、召开会议、一线调度等方式,予以研究解决。一是县财政出资,为企业无偿提供3年办公、仓储、冷链、分拣、包装等场所补贴,免除电商企业发展的后顾之忧。二是不断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服务体系,整合邮政、供销社及其他物流企业等资源,建立高效便捷的物流体系,使定边物流成本成为全国最低价,每件货物实行3+模式(最低3元,每增加1公斤加一元)。三是由政府引导承载企业整合本地金融结算、保险赔付、投资担保、网络贸易仓储、生产加工和快递资源,与各物流快递公司合作,使快递配送能够延伸至乡镇和村级电商服务站点。四是将国家和省、市对“互联网+”的产业扶持政策与精准脱贫各项利好政策有机结合,利用电商促进农产品销售、增加贫困户的劳务收入,电商点工作人员从当地贫困人口中聘用,有效解决了电商企业产品和用人问题,实现了“双赢”局面。
打造新模式,结合精准脱贫,促进电子商务与特色产业融合发展
全县建设17个乡镇级电商综合服务站、50个贫困村电商务服务网点、11个便民服务中心,全面为农民提供信息发布、网络购销、线下体验、质量追溯等服务,切实解决农民卖难问题。并引进京东电商在定边各乡镇、村开展产业、就业、技术、培训和金融扶贫,电商点分捡包装人员全部雇用当地群众,有效增加当地群众的劳务收入。
研究出台《定边县电子商务进农村实施方案》,根据农村的消费市场、通信设施和物流配送等实际情况,加大对主要农副产品、畜产品、农村地区加工品、手工艺品的网络销售宣传力度。鼓励农村创业青年、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农村经济合作社、万村千乡连锁超市等个人或单位,参与农村电子商务工作,为农村居民网上代购、开设网店、农产品直销、物流配送等提供指导和帮助,既提升了农村现代化流通水平,又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
投入4000万元,建成县域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坚持试点先行,在全县山区、滩区不同地貌类型区域建成四个电商进农村综合服务点,并在白泥井镇公布井村、杨井镇南庄村各设立一个电商服务网点,进行农特产品网络销售流通。电商点销售当地特色农产品,价格普遍比市场价格高出一定比例,以此让利与民、实施扶贫。
此外,推进农村电子商务是县域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转变农村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我们抓住关键点,围绕重点环节,在核心需求上为企业提供大力支持,让龙头企业示范带动成为“互联网+”产业加速发展的品牌,让核心人才引进培养成为“互联网+”产业竞争能力的基础,让政策扶持系统效应成为“互联网+”产业持续发展的保障。定边县已经形成了30多家电商企业的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县城内,以社区电商、农村电商、传统电商以及微商为主。共为2375人解决了就业,且全部是青年创业或者是毕业大学生。(作者崔博系中共榆林市定边县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