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生指出:保护生态环境是第一战略

2017-03-08 11:27:44 来源:西宁晚报
原标题:算绿色账走绿色路打绿色牌
 
 
山清水秀三江源。







 
长江源头纪念碑。

 
航拍江源。

 
  王国生书记在省委十二届十二次全会上指出,保护生态环境是第一战略、首要责任、紧迫任务。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重大要求,必须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做好“绿色”这篇大文章。要算好“绿色账”、走好“绿色路”、打好“绿色牌”。
 
  三江源“感冒”,全国“打喷嚏”,人们这样比喻三江源的极端重要性,为了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三江源工程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推进了十多年。如今,从波澜壮阔的长江第一湾,到阿尼玛卿雪山草原,到黄河源头的牛头碑,再到长江流域的隆宝、澜沧江畔,玛柯河畔的天然林,一眼望不到边际的绿色向前延伸而去,数不尽的河流向前方奔流,无数人亲眼目睹了黄河源头再现的“千湖之县”美景,“黑颈鹤故乡”明显增多的鸟类,班玛原始森林有效的保护……三江源头呈现出的绿色向人们述说着这里发生的奇迹。
 
  多项保护成果领跑国际水平
 
  保护亮点:先后开展生态保护科研研究及应用推广项目96项,其中“三江源湿地变化与修复技术研究”和“三江源区退化草地生态系统恢复治理研究”成果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制定了黑土滩退化草地分级标准,提出了治理黑土滩的方案,建成了退化草地治理信息系统。实现了中华羊茅、青海冷地早熟禾等优质牧草本地化扩繁扩育,为退化草地的治理提供了重要支撑。深入开展青海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生态资产评估,强化监测站点和监测队伍建设,不断完善三江源生态监测和评估体系,基本建成了较为完善的三江源“天地一体化”生态监测体系,成为青藏高原生态监测的典范。
 
  成果惠及广大牧民群众
 
  保护亮点:为使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成果惠及广大牧民群众,确保生态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省政府先后拿出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1.56亿元,土地购置费7721万元,加强生态移民社区供排水、供电、道路、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搬迁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
 
  2010年青海省设立了生态移民创业扶持资金,大力扶持生态移民发展后续产业。为保障生态移民基本生活,青海省拿出专项资金对生态移民发放生活补助和燃料补贴,发放三江源生态移民生活补助资金近10亿元,发放燃料补助资金近亿元。
 
  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保护亮点:党中央把“生态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的生态环境保护也多次作出批示和指示,强调要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以生态文明优先理念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
 
  三江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事关国家生态安全,事关长江、黄河、澜沧江中下游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青海省委、省政府着眼大局、立足省情,确立了生态立省战略,坚持规划确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实行统一领导、统一协调、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把三江源生态工程作为青海保护生态的首要任务、作为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重大使命,精心组织实施规划内容,努力使三江源生态工程成为全国生态保护和建设的示范工程。
 
  严把保护工程质量关
 
  保护亮点:三江源地处高寒、高海拔区,年有效施工期不足五个月,为此,在提前做好项目前期工作上下功夫,加强对项目建设的监督检查和验收,各级监察、审计等有关部门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经常性检查。
 
  省发改委专门派出项目稽查组常驻省三江源办开展专项稽查。省级农牧、林业、财政等责任部门进行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保证了项目建设质量、进度的有效统一和资金的合理使用。建立健全月通报制度,开展监理“三报三评”工作,及时将工程进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通报,督促各地、各部门加快工作进度。强化项目档案管理,建立了三江源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全面提高了档案管理水平。
 
  五大成效让三江源头披绿装
 
  成效一:中华水塔更加丰盈
 
  成果展示:监测表明三江源水资源量增加近80亿立方米,相当于增加了560个西湖。
 
  此外,水源涵养量与2004年相比,由十几年前的年384.88亿立方米增加到目前的年408.95亿立方米,增幅达6.25%,而且水质始终保持优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受社会广泛关注的上世纪末陆续干涸的近千个黄河源头的高原湖泊再现波光粼粼,千湖湿地再现,这些成效的取得为长江、黄河、澜沧江流域水资源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成效二:草地产草量普遍增强
 
  成果展示:与2004年相比三江源区各类草地的平均覆盖度增加了11.6%,产草量整体提高了30%。
 
  森林覆盖率由2004年的3.2%提高到目前的4.8%。土壤保持量由十年前的年5.46亿吨增加到了目前的年7.23亿吨,增幅达32.5%,三江源区草地整体退化的趋势开始得到遏制。特别是以果洛大武滩和玉树巴塘滩为主的百万亩黑土滩治理工程成效显著,黑土滩治理区植被覆盖度由治理前不到20%增加到治理后的80%以上。
 
  成效三: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多
 
  成果展示:素有“生态精灵”之称的藏羚羊数量由上世纪80年代的不足2万只恢复到现在的7万多只。
 
  目前三江源区野生动物种群明显增多,数量得到恢复性增加,栖息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其中素有“生态精灵”之称的藏羚羊数量由上世纪80年代的不足2万只恢复到现在的7万多只,斑头雁数量从不到1000只增加到目前的3000多只。特别是近年来三江源核心区雪豹频现,各大水域花斑裸鲤等50种高原土著鱼类资源明显恢复,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三江源作为世界高原动植物资源库的有效性和完整性,这是对世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贡献。
 
  成效四:农牧民收入普遍增加
 
  成果展示:三江源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565元,十年间年均增长12.4%。
 
  通过实施易地搬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生态畜牧业、旅游业等多措并举,三江源区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重大变化,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困扰三江源地区多年的人畜饮水、群众用能等困难得到有效解决。
 
  成效五:生态区发展能力增强
 
  成果展示:十年来有近十万牧民放下牧鞭转产创业,加快走向了保护生态和绿色发展奔小康的新征程。
 
  在保护好生态的同时,着力改善民生,推进绿色发展,通过一系列生态保护和民生改善、绿色发展等政策的制定和落实,三江源地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广大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幸福指数有了明显提升,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稳定的局面得到进一步巩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