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决策网讯 摘要:供给侧改革也就是从供给这一端来进行改革,与之相对应的则是需求侧。而供给侧全称为供给侧的经济结构性改革,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转型的一大包袱。可以预计,中央可能会出台重磅措施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
关键词:供给侧经济结构改革
一、什么是供给侧
在这里我们首先要想搞清楚供给侧,首先要明白“侧”是什么意思。“供给侧”的“侧”字并不是“侧重”,而是“端”、“一端”的意思,供给侧改革也就是从供给这一端来进行改革,与之相对应的则是需求侧。而供给侧全称为供给侧的经济结构性改革,需求侧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供给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拿蔬菜举例说明什么叫供给侧。种菜的菜农的菜地里的菜不掉了,说明市场可能需求不足或者产能过剩。为了刺激需求,比如号召大家多为了身体健康,多吃蔬菜,然后把蔬菜卖到外地去,最后发现外地也卖不掉了,即外需也不足。这就说明,蔬菜的问题不是出在需求侧,而是出现在供给侧。
二、国内供给关系市场运行现状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一季度我国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18854.8亿元,相比去年同期增长7.7%,企业景气指数和企业家信心指数同比增长25.6%、22.4%。之前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国际机构曾经下调中国2013年的经济增速预期。而中国银行宏观经济金融展望报告认为,受需求减弱、产能过剩和政策调控等因素的影响,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继续放缓,预计二季度经济增长继续走低,GDP增长7.6%左右。
1.固定投资增速相对较快
上半年我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2016年1-5月全国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31211亿元,其中2-5月份同比增长21.20%、21.52%、19.84%、19.68%。而截止4月份为止,外商直接投资(FDI)累计达到383.4亿美元,同比增长1.21%;其中2—4月份各月同比增长6.32%、5.65%、0.40%,已经摆脱自2012年6月份开始的持续下降。
2.消费市场平稳运行
上半年我国国内消费市场整体运行平稳。1-5月全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1938亿元,同比增长12.60%;CPI增幅分别为2.0%、3.2%、2.1%、2.4%、2.1%,上半年物价处在可控范围之内;消费者信心指数同比增长分别为0.58%、3.05%、2.6%、0.68%,不过需要注意的是,5月份同比下降4.99%。
3.结构性减税政策效力显现,财政收入转入低速增长
1-5月全国实现财政总收入56214亿元,同比增长6.60%;其中一季度,全国公共财政收入32034亿元,增长6.9%,比去年同期回落7.8个百分点;财政收入中的税收收入27399亿元,同比增长6%,比去年同期回落4.3个百分点。同期全国公共财政支出2703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919亿元,增长12.1%。从财政收支形势上看,财政支出仍然保持较大的扩张力度,而结构性减税则已经开始影响我国财政收入状况,财政收入增速较GDP增速低0.8个百分点。
另外,从3月份开始,财政部门再次对地方债务进行清查,银监会的8号文件也开始生效,这两大政策势必对地方融资和房地产融资产生进一步抑制作用。同时,今年偏紧的政策基调使得不能过多期待政府投资,外商直接投资水平(FDI)不容乐观,都将对下半年的投资产生不利影响,投资不会成为刺激经济增长回升的关键因素。消费方面,长期而言,收入增长缓慢和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仍然是制约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
加上今年我国高校毕业生遭遇最难就业季,在失业压力加大、收入预期低迷、企业经营不佳的背景下,加之今年我国政府厉行节约,政府消费受到限制,很难期望消费会异军突起,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7月1日公布的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显示,2016年6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1%,比上月回落0.7个百分点。与之相应的生产指数、新订单指数、从业人员指数等均回落,其中生产指数为52.0%,比上月回落1.3个百分点。PMI指数仍在枯荣线上。但是之前公布的6月汇丰PMI为48.2%,低于上月(49.2),低于50%的枯荣线。由于汇丰指数采样偏重中小企业,更能反映经济运行态势,所以对于目前的经济走势不可掉以轻心。
二、目前我国要解决的市场矛盾问题
1、消化产能过剩
过剩产能占据了大量社会资源,使人力、资金、土地等成本居高不下,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转型的一大包袱。可以预计,中央可能会出台重磅措施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
2、大力发展服务业
在“供需错位”的矛盾格局下,“供给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将资源要素从产能过剩的的产业中释放出来,为消费服务的“朝阳产业”提供更多的劳动力、资金和技术。当前服务业发展的根本不是需求不足,而是供给不足。
3、经济结构性改革
经济结构性改革的四个要点在于:促进过剩产能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要降低成本,帮助企业保持竞争优势;要化解房地产库存,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发展;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加快形成融资功能完备、基础制度扎实、市场监管有效、投资者权益得到充分保护的股票市场。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从化解当前突出矛盾入手。当前的产能过剩矛盾十分突出,促进企业优胜劣汰,有利于工业品价格合理回归,扭转企业整体利润下滑的局面。通过“去库存”,减少资金无效占用,降低债务违约风险,保持房地产市场稳定,可以发挥房地产业体量大、关联度高、带动力强的作用,避免经济运行出现大的波动。
三、供给侧改革紧迫性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供需结构再平衡的内在要求。供需结构错配是我国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主要表现为过剩产能处置缓慢,多样化、个性化、高端化需求难以得到满足,供给侧结构调整受到体制机制制约。需求管理政策重在解决总量问题,注重短期调控,难以从根本上解决供需结构性矛盾,也难以从根本上扭转经济潜在产出水平下行趋势。当前,只有加快出清过剩产能,推进资产重组,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建立有利于供给侧结构调整的体制机制,才能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
四、供给侧改革的正确性
加快结构性改革是打造我国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关键。凭借低成本优势和较强的产业配套能力,我国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迅速上升。但也要看到,随着我国要素成本逐步提高,传统比优势逐步减弱,而新的竞争优势尚未形成,面临“前有围堵、后有追兵”的双重挤压态势。这就要求我国从供给侧发力,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培育建立在新比较优势基础上的竞争优势。
1着力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产能过剩、库存过大是无效和低端供给的集中表现。2015年底,我国钢铁产能利用率已降至70%左右,煤炭产能利用率还要更低一些,产能过剩问题十分突出;商品房待售面积达7.2亿平方米,创下历史新高,尤其是三四线城市库存压力很大。过剩产能和积压的库存沉淀了大量的厂房、土地、设备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使得要素无法从过剩领域流到有市场需求的领域、低效率领域流到高效率领域,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去产能、去库存是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的根本举措。
2着力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不足是导致国内消费外流、消费潜力难以释放等问题的主要原因。2015年我国居民出境超过1.2亿人次,境外消费达到1.5万亿元人民币,其中至少一半用于购物,而且购买的商品层次呈下移态势,从以往的高档奢侈品转向性价比高的日用消费品。这反映了我国供给体系和产品品质明显不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不适应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要求。必须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升有效供给能力。
3着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当前,行业准入限制阻碍了生产要素在行业间和行业内的自由流动;“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增大了民营企业进入障碍;金融市场不完善,降低了资金配置效率;市场诚信体系不健全、消费者权益得不到充分保护,致使消费者“用脚投票”,转向境外消费市场;知识产权保护不力,抑制了企业技术创新潜力的释放。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打通要素流动和再配置的通道,使生产要素从无效需求流向有效需求领域、从低端领域流向中高端领域,进而提高要素配置效率。
五、供给侧改革的势在必行
一、供给侧明显不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
一是无效和低端供给过多。一些传统产业产能严重过剩,产能利用率偏低。2015年钢铁产量出现自2000年以来的首次下降,水泥产量出现自1990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
二是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不足。供给侧调整明显滞后于需求结构升级,居民对高品质商品和服务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出现到境外大量采购日常用品的现象,造成国内消费需求外流。
三是体制机制束缚了供给结构调整。受传统体制机制约束等影响,供给侧调整表现出明显的黏性和迟滞,生产要素难以从无效需求领域向有效需求领域、从低端领域向中高端领域配置,新产品和新服务的供给潜力没有得到释放。
六、供给侧改革的势在必行
供给和需求是对立统一的,保持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动态平衡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条件。供需不平衡、不协调、不匹配,会导致资源错配和结构扭曲,影响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不意味着放弃需求管理。需求管理重在短期调控,重在引导市场预期。在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定、国内面临经济下行压力的背景下,做好需求管理可以改善市场预期,增强人们对经济的信心,避免经济下行与市场悲观预期形成相互循环的放大效应。
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最终落脚点是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比如,房地产“去库存”政策中的保障房货币化,在棚户区改造中以货币化形式鼓励搬迁住户购买存量房以及降低商品房首付比例等,在去库存的同时将拉动装修和家电等相关消费。“补短板”可以通过对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增加投入、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来带动投资和消费需求增长。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的战略行动,为新常态下“怎么干”指明了方向。
参考:中国经济导报
中国经济调查报告
陕西发展观察网资料
(供稿人:张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