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决策网讯 贯彻好、实现好中央“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的战略要求,实现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拔穷根的目标,是“十三五”期间陕西教育系统的首要政治任务。陕西省教育厅按照中、省要求,围绕抓好教育“精准”“精细”扶贫这一关键,突出革命老区、贫困边远地区这一重点,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会同省级有关部门,研究提出了教育扶贫的一揽子计划,扎实推进各项措施落实,取得了显著成效。
王建利同志在子洲县看望支教名师
制定规划,强化落实
陕西省教育厅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重大民生工程,结合实际,研究精准扶贫的思路和规划。2016年4月18日,联合省扶贫办在省级部门中率先出台了《陕西省教育扶贫实施方案》,提出了“资助政策覆盖、办学条件改善、招生计划倾斜、教师队伍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两联一包教育扶贫”等6个方面20条实实在在的措施,明确了厅内17个处室任务分工。
同时,把教育扶贫与业务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作为教育改革发展补短板工程,主动和省扶贫办联系,把教育扶贫融入到全省“七个一批”脱贫攻坚工作大局,协调推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按照省厅要求,结合各自单位实际和特点,均成立了主要负责人为组长、各相关部门为成员的“全国扶贫日教育扶贫活动”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2016年全国扶贫日教育扶贫活动计划,突出教育特点,开展了教育扶贫系列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

省教育厅厅长、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教育脱贫办主任王建利在榆林市姚家砭小学调研
教育脱贫精准覆盖
为了不让一名贫困家庭就学子女因贫困“掉队”,近年来陕西省教育厅通过不断完善资助政策,提高补助标准,对贫困家庭学生实行从学前、小学、中学、大学直至就业的“全覆盖”帮扶。从2016年秋季学期开始,全省在继续落实好学前一年免保教费、义务教育“两免一补”的基础上,又免除了普通高中学生的学费。同时,健全学生资助制度,家庭经济困难幼儿生活补助每生每年750元,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每生每年小学1000元、初中1250元。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的高中在校生不仅免除学费,而且给予每人每年2500元的生活补助。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的中职和高职在校生,除享受国家资助政策外,给予每人一次性助学补助3000元。对建档立卡的贫困大学生,每年补助6000元的助学金生活补助。对在读研究生,实行包括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以及“三助”津贴等资助。今年以来,全省免除了49万名幼儿保教费,对80.49万名普通高中学生和32.23万名中职学生免除了学费;实现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计划”全覆盖;落实中省财政资助资金15.1亿元,资助各级各类学校贫困家庭学生177.16万名。

王建利同志在子洲县调研教育扶贫工作
各高校对低保家庭毕业生、残疾毕业生和享受国家助学贷款的大学毕业就业困难群体开展就业指导等精准帮扶,为2.6万余名毕业生每人发放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1000元。每年提供400多个岗位重点安排就业困难的高校毕业生进行就业见习和实习。联合省级有关部门实施基层就业项目,2016年有1万名高校毕业生通过基层项目就业。对离校未就业的毕业生,各高校持续为他们提供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和指导服务,实现“离校不离心、服务不断线”。

王建利同志在子洲中学调研教育扶贫工作
在改善贫困地区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方面,优先向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倾斜。2016年,重点支持贫困县527所中小学校舍建设,建设校舍65万平方米、体育场103万平方米。支持建设公办幼儿园248所。支持45所高中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改扩建校舍19万平方米、体育场13万平方米。同时,加快推进贫困地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进程,通过“班班通—希望工程彩虹计划”,为全省50个国家级贫困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配备了价值3000余万元的电子学习产品;支持了洲县中小学校宽带网络接入,接入率达到89%,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扩大高校招收贫困地区学生比例,使更多贫困家庭学生享受优质高等教育资源。2016年共落实定向扶贫专项计划3015人,比2015年增加530人,增长21%。其中争取国家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计划1630人,比上年增加430人,增长35.8%;安排地方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专项计划1385人,占一批本科高校年度招生计划的3.02%,较2015年增加100人,增长7.8%。

王建利同志在榆林市中小学调研教育扶贫工作
建立了贫困地区教师省级统筹补充机制,将贫困地区县以下学校招聘教师,全部纳入“特岗教师”计划,确保新补充教师具备本科学历的不低于80%。2016年,为64个贫困县招聘3000名“特岗计划”教师;全面落实了连片特困县乡村教师生活补助,补助学校(含教学点)2889个,补助教师47215余人,补助资金8536万元;实施学前教育免费师范生试点、特岗计划等,吸引了5711名优秀教师到农村从教;重点推进城乡学校之间、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校长教师交流,全省共交流轮岗教师19248人。

王建利同志调研子洲县职教育扶贫工作
巩固成果,持续用力
在今后几年,教育厅将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脱贫攻坚要求,按照着力落实“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的总要求,巩固成果,持续用力,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出积极贡献。教育经费和项目安排继续向贫困地区倾斜、向基础教育倾斜、向职业教育倾斜,帮助贫困地区改善办学条件,对农村贫困家庭幼儿特别是留守儿童给予特殊关爱。按照学生资助“精准化”的要求,继续扎实做好各项学生资助政策落实,确保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努力促进教育公平。加大中职教育资源整合力度,将县域内所属各类中等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到县级职教中心,充分发挥职教中心培训的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在县级政府统筹下,针对贫困人群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和劳动力转移技术培训,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人”。结合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乡村教师计划》,加强贫困地区教师培养、培训。联合省人社、财政等部门进一步做好农村教师“特岗计划”,提高师资来源质量,及时为乡村学校补充合格师资,加大对薄弱紧缺学科教师的补充力度。在国培项目县项目设置、培训对象遴选等方面继续加大对乡村和贫困地区倾斜力度,保证更多的乡村教师享受到国家政策的温暖。进一步加大骨干教师评选与培养,向一线教师倾斜,继续加大“最美教师”、师德先进评选和乡村优秀教师疗养休养力度,激发乡村教师热情,增强教师职业荣誉感。进一步优化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各市县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在统筹考虑城镇化发展规划和城乡人口流动、学龄人口变化以及消除城镇大班额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编制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合理确定农村学校布局布点调整工作,不断优化城区、新区、经济开发区中小学建设规划,建立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学校布局动态调整机制。要实施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或学校联盟、均衡配置师资等方式,加大对薄弱学校和贫困乡村学校的扶持力度,促进均衡发展。(供稿:陕西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教育脱贫办公室)
案例一:
孟凯,一位朴实的90后“新工匠”,毕业于西安工程技师学院机械设计与自动化专业。曾经因为家庭贫困想放弃继续学习的念头。中职国家助学金减轻了他的家庭负担,让他在校期间能够安心学习,也为他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和未来规划奠定了基础。孟凯知恩图报,毕业后,以最大的热情回报社会。现就职于昆山若宇检具股份有限公司。曾获陕西省技术能手、昆山市劳动模范、昆山市十大优秀青年、昆山市高技能重点人才、昆山市技能大赛第一名等称号。任共青团十九届昆山市委常委。
案例二:
如果不置身于安康市石泉县池河镇池河中学的校园里,你很难相信这是一所国贫县的农村初中。这所学校不仅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环境一流,而且所有教室和学生宿舍都装有空调,电子白板实现了班班通,先进的现代教育教学设备一应俱全。这只是石泉县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进程中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通过持续优化校点布局、加大教育投入,目前石泉县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基本实现了办学条件均衡。“在石泉,最好的建筑是学校,最美的地方是校园”当地群众不无感叹。
案例三:
毕业于陕西省自强中等专业学校针灸推拿专业的颜学谦,1991年出生于湖北省鱼米之乡洪湖市,在他小时候是有一定视力的,但因家庭贫困得不到及时治疗,导致视力不断下降,直到七岁时在武汉被医生告知已无法医治,落下了终身残疾。在他的身上,有一个传奇的“逆袭故事”,如今的颜学谦经历蜕变,执着的努力,造就了一个按摩行业的大咖,创办的康之道盲人按摩有限责任公司,从一家店到15家门店,从一个苦学手艺的学生仔到旗下拥有的公司成为“武汉市按摩优秀单位”,颜学谦凭借着自己的勤奋和努力,在盲人按摩行业谱写了一首励志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