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决策网讯 如果说西部山区是首乐章,那么马家湾村则是一首轻快的小提琴曲。群山环绕的村落里,一排朴素移民新居沿河而建,道路随河蜿蜒。村民家门口晾晒着的新鲜花椒,散发出轻淡的麻香味,搭配着山区特有的蓝天白云与清澈空气,让这里成为外人艳羡的世外桃源。王毅作为宝鸡市交警支队选派到陈仓区拓石镇驻马家湾村第一书记。2014年2月参加驻村帮扶工作以来,积极深入村组,密切联系群众,克服重重困难,不计较个人得失,无私奉献,努力开展各项帮扶工作,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作为一名“第一书记”的神圣使命,他用“情”驻村,用“爱”为民,用“实”干事,在完善驻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驻村产业发展及为群众办实事好事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成绩显著,得到了马家湾村群众和各级政府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
闫存代能挣钱了
马家湾村到底有多穷?该从何做起?王毅只有采取“土办法”,穿着训练服,肩挎背包,拿着一支笔,揣着一本驻村工作民情记录本入户走访,一个小小的山村,住户七零八落,有的相隔三四公里远,“之”字形的蜿蜒小路穿梭于大山的夹缝中。居住在大山深处的贫困户土坯房颤颤巍巍,感觉随时可能塌下来;屋内的境况更加让人惊呆:黑漆漆的锅灶、一堆土豆,头顶的蜘蛛网肆意盘旋……。两个月下来他把全村287户全部走了一遍,终于摸清了情况。他的心像压了一块石头,除了感到心酸,内心强烈的责任感迫使他想要做点什么。
村民的困难,王毅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也落实在行动上。他坚持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真正让自己“驻下来、动起来”。很快,他就对村情民情了解得一清二楚。王毅说,只有放下架子,扑下身子,身入心入情入,想干实干苦干,才能融入农村,赢得村民的信任。
王毅深知,只有实实在在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才能得到他们发自内心的认可。他在走访中了解到,贫困户闫存代患有智障,是村里的五保户,王毅走进他的家中,看见住的是一间破旧泥砖房,家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家徒四壁,生活极为贫困,王毅根据他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多次往返市区帮助就业,通过努力为他找到了一份洗车的工作岗位。平时沉默寡言的闫存代眼泪夺眶而出地对王毅说:“我这么穷,王书记能不嫌弃来我家,我已经感觉很高兴了,你还亲自帮我联系工作,你是个大好人,你为我做的事,我终生难忘,我要是再不自食其力,不说对不起国家这样好的扶贫政策,也对不起你给我操的心”。 这些王毅眼中的“小事”,却是服务群众、为民谋利的实事,村民们看在眼里、暖在心里。
任录才扔了水担
“我们村人老几辈吃的水是河沟里流下来的,水窖还是多年前修建的,由于多年没有维修,现在已经基本上用不上了,只能担水吃。村上是夏天旱的没水吃,冬天冷的没水吃,平时经常是自己到沟里担水吃,你看看我家里的水,是从下面那个河沟里用水担担上来的,不仅不卫生,而且经常停水,我就只能自己去担水吃,我年岁大了,身体不好,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像你们城里人那样,喝上干净的自来水,永远不得停水的那种自来水。”这是王毅在第一次走访时,贫困户任录才指着灶台上破旧的水管告诉他的。
那一刻,王毅的内心掀起了难以言状的波澜,眼角不自觉的湿润了,当生活在城里的人偶尔停水就大声的咒骂抱怨的时候,殊不知,有多少山区的贫困户一直都渴望用上清凉、甘甜的自来水,那一刻,王毅从心里下定了决心,无论如何,都要让村民用上自来水。
王毅在认真走访、察看、调研的基础上,将马家湾村无安全饮用水的情况形成书面材料,带着村干部分别到西山建委和陈仓区水利局反映情况,争取资金建设马家湾村饮水工程。经过多次反映和积极争取,这一情况引起了区上领导的高度重视。投资30万元的人畜饮水项目于今年5月正式开工。工程施工期间,王毅多次深入施工现场,协调用地村民的工作,加快了施工进度。该工程现已全面竣工,历时近5个月。饮水工程的建成,结束了马家湾村无水可用的历史,彻底解决了人畜饮水难问题。
“我终于用上了去梦寐以求的自来水,现在水管装到我家屋檐角,洗衣服、做饭都十分方便,我以后再也不用水担了。”村民任录才打开水龙头后高兴地说。看到村民们露出开心的笑容的那一刻,王毅很欣慰,能够为村民解决现实困难,驻村才有价值和意义。走到村里当听到村民的欢声笑语,他感到原来幸福这样简单。
两年的驻村帮扶,王毅深刻地感受到,扶贫工作需要深切地了解村民的困难,实实在在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始终保持着感恩的心去对待每一件事。
李别三住进了新房
王毅认识马家湾村三组贫困户李别三缘于其到镇上上访。后与村干部了解,才知道其为盖房子已连续多年到各级政府上访,但问题却没有得到解决。李别三本人已经63岁,患有焦虑症、心脏病和高血压三种病,妻子有病整天吃药打针不断,女儿在外打工,儿子在胡店读初中。王毅在认识李别三之前,他是怎么也没想到现在居然还有如此穷的贫困户。那是一排三间房的土墙房子,一家四口蜗居在五十年代的一间屋子里,属于典型的西部山区房子,但已经不普遍了,好像历史文物。走进房屋一看,土墙稀牙漏缝,虽说没有好大的裂痕,没有那种摇摇欲坠的样子,但明显感觉到不是那种能久经风雨的农村房屋了,遇到汛期外面下大雨,屋里就开始下“小雨”,地上到处是雨水横流,难以下脚,漏风漏阳光的日子是李别三常过的日子。眼看孩子大了,心中不免时时愁苦。贫困户渴求的眼神,王毅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你家的事,就是我的事;别再上访了,以后有啥事就找我。”他对李别三许诺。
“你要是能给我把房子盖起来,我就服你。”李别三将了他一军。
事非经过不知难。建房成了王毅脑子天天想的事情。抱着只要是为群众着想,就没有解决不了的困难和问题的想法,王毅暗自发誓:“我一定要改变他家的生活状况,想方设法帮他走出困境”。
话好说,事难办。王毅依据有关规定为其申请了危房改造项目指标,整理上报信息资料,协调解决建房中的困难和矛盾,联系车辆拉运建材,动员村民帮忙盖房……经过两年的不懈努力,他终于告别了土坯房,住进了新房。
“多亏王书记不厌其烦亲自上门做工作啊!李别三建房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太难缠了,要不然这事等到猴年马月去了。”马家湾村主任杨岁林“嘿嘿”笑着说。
今年8月份新房建起来后,李别三一家在精神面貌上发生了翻天地覆的变化,同时也重新点燃了对生活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王毅回访时,李别三本来计划去镇上买些酒菜来招待第一书记,王毅笑着对他说:“别把我当干部,我也是农民出身,在家里也经常吃面条,味道很好,不要因为我再去买菜添负担,你们吃啥我就吃啥。”
从李别三家出来的时候,他一路送到路口。路口有一棵他家核桃树,核桃还没有完全成熟,李别三执意摘了满满一袋送给王毅。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是这么说的:“这些年,别说是警察,就是我们当地人也没有谁这么关心过我,你帮我住上新房,我这辈子知足了!”短短的话语里充满了浓浓的感激之情。
“驻村如果不入户,不主动深入村民家中,了解群众最迫切的需要,帮助解决最现实的困难,那工作只能做到皮毛而见不到实效。只有对群众付出真心,群众才会对你付出真情;只有把群众当家人 群众才会把你当亲人”王毅如是说。
靳伟民养了土鸡
脱贫致富,增收是关键,发展产业是根本.
“王书记,我们要技术没技术、要资金没资金、要劳力没劳力,能发展个啥产业?即便有了收成,我们又卖给谁呢?”刚来到村里,面对像贫困户靳文科家的困惑,王毅也有些不知所措。
“产业增收致富是稳定脱贫的关键。”在多次召开村组干部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和走访调查后,王毅得出这样的结论:因长期的基础设施落后,马家湾村人苦惯了、穷怕了,虽然大家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愿望很迫切,但要彻底改变村民自产自销状态,就必须走“合作社+示范带头人+贫困户”产业发展模式,逐步增强发展的实力、动力和信心。
王毅找准了破解难题的关键,就马不停蹄地奔波在农户和企业之间。他不仅要顾忌产品市值的波动,还要考虑到每个贫困户不同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引进种养技术,脱贫致富的路子才能越走越宽广。
“开门见山”是马家湾村独特地理环境的写照。深处西山腹地的马家湾人,守着大自然的丰富馈赠,却因为信息闭塞,思想观念落后,无法将资源优势变现。对村里的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后,王毅和村两委班子经过反复讨论,决定发展柴胡种植产业。他跑宝鸡,到杨凌,“软磨硬泡”找来专家对村里进行全面考察,制定好种植方案,王毅经过多次协调沟通,今年终于为村里引进博仁柴胡专业合作社,并成功地达成了种植合作协议。管理上采取村集体牵头、贫困户自愿的形式,对药材种子采取统一采购,中药材成品统一包销,并对登记造册的贫困户进行种植补贴。公司采用免费发放种子和化肥,并提供技术指导的方式,按照规范的种植技术来种植,以高于市场20%的价格收购,解决群众柴胡的销售。
“种柴胡和种地一样简单,哪还需要培训。”王毅深深记得,在动员村民参加公司举办的技术培训时,很多农户都不愿参加,种惯了玉米,现在要改种柴胡,况且种植后的第一年,还没有任何效益产出。为了劝说村民放远眼光,王毅走家串户做工作,一家一户搞动员、算效益、讲技术,掰着指头给贫困户算账。最终成功发展柴胡种植600亩,仅这一项可为村民增收180万元。
“群众要的是实实在在的效果,这胜过你讲多少大道理。”王毅说。如何激发群众积极参与到产业发展上来,一直困扰着王毅。加上没有稳定的销售渠道,造成很多贫困户对马家湾村制定的产业发展规划持观望态度。为了打消贫困户的顾虑,王毅决定依托马家湾村群山连绵、草木秀丽、空气清新、植被良好、民风淳朴的生态和资源优势。动员支持从部队退伍的党员靳伟民兄弟俩作为产业发展示范带头人,先做出试点,再全面铺开。
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沿着山间小路走进马家湾沟,穿过一片核桃林,映入眼帘的是马家湾村林下生态土鸡养殖基地,这是靳伟民兄弟俩的创业项目,散养着6000只土鸡,第一批土鸡蛋被交警支队全部收购,增收4万元,让村里的贫困户一下看到了发展产业的好处,增强了脱贫的信心。未来准备依托自然风光搞生态旅游产业和休闲农业,提高马家湾村的知名度,带动村民发展土鸡、土蜂蜜、花椒、核桃等农副产品产业,用牛皮纸包装,注册商标,打造‘马家湾土特产’系列品牌。”依托“互联网+”,打通市场营销渠道,真正让青山绿水、农副产品成为村民的致富法宝和捷径。
要想做出市场,必须打造自己的品牌。目前,在王毅的积极努力下,马家湾村筹备成立生态土鸡专业合作社的事已经在稳步推进。下一步将培育更多带领贫困群众致富的领头雁、带头人,深挖脱贫的内生动力。很快马家湾村就将在属于自己的合作社带领下,沿着制定好的产业发展规划,朝着更美好的明天大步向前。
“只要思想不滑坡,摈弃等靠要,就一定能脱贫奔小康。”这是王毅对贫困户说得最多的话。经过两年的不懈努力,马家湾村目前形成了以种植柴胡、花椒、核桃,养殖中蜂、土鸡的脱贫支柱产业,为如期脱贫摘帽奠定了坚实基础。
“路虽远行则必至,事虽难做则必成。我来到这里,承担的不仅是一份责任和良心,更是一次让山区乡亲们改变生活的机会。”这句话,写在王毅民情日记的扉页,他正在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这句话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