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变美百姓脱贫——陕西林业在行动

2017-02-06 16:44:20 来源:西部决策网
  西部决策网讯  陕西是全国脱贫攻坚重点省份。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把脱贫攻坚作为全省工作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主动作为、精准施策,形成抓扶贫、谋发展、奔小康的良好局面。其中,由林业厅牵头负责的生态脱贫作为一种潜力巨大、作用多元的新型扶贫方式,正在逐步成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新出路。
 
  林业并不是一个关于树木的问题
 
  改善民生、保护生态是当前全社会共同关注的两大重点、热点问题。森林是陆地生态的主体,是国家、民族生存的最大资本,是人类生存的根基,关系生态安全、淡水安全、国土安全、物种安全、气候安全和国家生态外交大局,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最重要的基础设施。早在1968年,第九届英联邦林业大会上就提出:“林业并不是一个关于树木的问题,而是一个关于人的问题。”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把“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作为最高级别的政治承诺,强调“在世界最高级会议要解决的问题中,没有任何问题比林业更重要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在复杂的生态系统中,林业在维护国土安全和统筹山水林田湖综合治理中具有基础地位;林业是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问题。
 
  林业通过建设森林生态系统、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治理荒漠生态系统和维护生物多样性,营造优美生态家园,为社会提供丰富的林产品和普惠的生态产品,提供就业岗位、维护景观、传承生态文明等。可以说,人类的生产生活从来就没离开林业,林业产业链条长、就业容量大,衣、食、用、行、住都取自林业,是现阶段最适合贫困人口增收脱贫的产业。
 
  陕西生态巨变带动贫困山区百姓致富
 
  近年来,陕西变绿了,陕西变美了,是全国乃至世界对陕西的共识。通过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防沙治沙工程的实施,陕北变绿了,关中变美了,陕南生物多样性更丰富了。全省各地通过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林业总产值由2011年的325.80亿元攀升到2015年的1008亿元,年均增长33.9%,2016年陕西林业生态脱贫投入资金10.61亿元,使115万贫困人口增收21.62亿元,人均增收1880元。其中,争取到国家生态护林员指标1万名、经费1亿元,统筹有关林业资金,聘用18443名贫困人口从事公益林管护工作,兑现资金9965万元,人均增收5403元;安排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退耕还林133万亩,涉及贫困人口57.6万人,直接补助资金3.17亿元,人均增收550元;天保、三北等林业重点工程安排贫困县投资高于全省其他工程区平均水平60%,优先聘用贫困人口从事相关工程建设,劳务收入1.32亿元,涉及19.25万人,人均劳务收入684元;全省115万贫困人口从事林业产业,总收入14.1亿元,人均收入1224元;兑付林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效益补偿资金2.09亿元,涉及贫困人口101.6万人,人均增收205元。林业脱贫成效初显。
 
  缺林少绿、少雨、生态差,是吕梁山、六盘山和国家扶贫开发重点片区县贫穷的根源。
 
  陕北定边县的王志兰,从小生活在毛乌素沙地,种着几亩沙荒地,日子过得很苦,有时孩子的学费也得去借。“只要种活草、栽活树,就能领到承包款,有了草就能养猪喂羊。”这是她最原始、最朴素的脱贫梦。1999年,为响应国家退耕还林(草)号召,卖掉了猪,卖掉了准备盖房的椽,借钱,贷款,承包荒山种草植树。通过近20年的艰苦奋斗,治理荒山11.7万亩,发展苗木基地1200亩,建良种示范园400亩,发展特色大偏杏示范基地1400亩,嫁接改良经济林2.65万亩,引进名特优经济林50多个品种,推广7000多亩,无偿为农民提供良种经济林苗木近10万株,惠及农户1200多户,带动当地贫困户一起脱贫致富。先后荣获“全国十大绿化女状元”、“全国老区建设突出贡献奖”等68个奖项,成为生态治理和生态脱贫致富的典范、中国女性精英高峰论谈的明星人物。
 
  延川县结合县情实际,按照“山地苹果、沿黄红枣、林下养殖”发展思路,对发展产业的贫困户提供5万元以下3年扶贫贴息贷款,使2100户8900人得到资金扶持,已建设山地苹果5000亩,红枣4200亩,林下养鸡20000多只,2016年人均曾收2200元。扶持232户贫困户,建设苗木基地1863.1亩,663.6万株,林业工程项目订单购买贫困户种苗,以确保贫困户收入增加。并采取合作、合资、兼并等形式,使企业与分散户、小规模的育苗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实现集团发展,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一批有特色、区域化、商业化生产的苗木繁育基地。
 
  通过植树造林实现脱贫致富的典型还很多,王志兰和延川县只是一个缩影。
 
  九山半水半分田,生态优美,贫困集中是秦巴山区的特点。
 
  宁陕县依托森林资源禀赋优势,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组织模式,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重点发展干果、药菌、林下种养业、林产品深加工和生态休闲旅游等特色林业产业。全县新建68个各类林业专业合作组织、10个县级以上林业产业园区、1个林业扶贫产业园区,培育400多个林下种养产业大户,示范带动贫困村、贫困户发展食用菌种植,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先后引进28家企业投资开发38个旅游项目,引资总额突破280亿元,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模式,联合开发旅游资源,全县发展家庭农庄56个、森林农家乐80个,2015年,接待游客达35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8.86亿元,每个景区解决贫困人口就业达到15%以上,贫困人口稳定增收3000元以上。择优吸纳有劳动能力的800名贫困群众担任护林员,户均增收万元、人均增收3000余元,实现当年脱贫。目前,省林业厅已将宁陕县列为全省生态脱贫示范县,在宁陕县这块生态脱贫试验田上,陕西林业正积极探索生态精准脱贫的新模式和新出路。
 
  近年来,为更好地保护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林麝,根据雄麝所产麝香价值高昂的特点(均价比黄金贵2倍,号称“软黄金”)。陕西林业开拓了林麝产业,并将其纳为“金山银山”的重要内容和践行精准扶贫的重要举措。通过“企业+基地+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全省人工养殖林麝已达1.13万头,居全国第一,林麝产业现已成为陕西林业脱贫致富特色产业之一。当前,已成功引进片仔癀、同仁堂等著名药企来陕投资建厂。根据凤县黄牛铺镇宽滩村村民饶纪有讲,自林麝公司在村上落户以来,自己每年光卖树叶子,收入就达5000多元。村民王锁祥,从2012年起与亲戚合伙养林麝,一无本钱,二无技术,在陕西片仔癀麝业有限公司帮助下,已养殖林麝28头,今年产仔8头,光仔麝就能卖8万元。
 
  林业七个“一批”再行动
 
  陕西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在秦巴山、六盘山、吕梁山片区的43个县和13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该区域贫困问题突出,生态脆弱、区位重要,生态贡献最大,而国家对这些片区欠账也最多。如果只强调消除贫困和发展经济,不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国家生态、淡水、国土、物种等安全就很难保障;如果只强调保护生态,不考虑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既不公平,更不符合共同奔小康的脱贫攻坚目标。因此,今后我省生态扶贫的主要职责和任务是对做出生态贡献的贫困地区进行生态补偿,通过生态建设、生态保护和发展林业产业,实现绿色发展与精准脱贫“双赢”,彻底摆脱贫困代际遗传。
 
  通过生态效益补偿增收脱贫一批。一是利用国家生态补偿和天保工程保护资金使当地有劳动能力的部分贫困人口就地转为森林护林员,实现贫困人口增收脱贫。二是争取逐步将全省尚未纳入生态效益补偿范围的公益林纳入补偿范围,优先补偿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实现生态效益补偿直补增收脱贫。三是健全省市县三级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完善相应的配套制度,提高生态效益补偿和管护标准,优先补偿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实现直补增收脱贫。
 
  通过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增收脱贫一批。一是实施天然林保护、新一轮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优先安排贫困户建设一批山地苹果、核桃、花椒、茶叶、板栗、油用牡丹等名特优经济林基地,通过种苗补贴、工程劳务、经济林收成,实现短期直补增收和长期稳定增收脱贫。二是大力推进城乡生态建设一体化进程,保护好自然、生态系统,改善人居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和形象,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创建一批森林城市和国家公园,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重点向56个贫困片区县倾斜。
 
  通过发展林业产业增收脱贫一批。支持贫困地区成立专业合作社,让贫困户以林地入股、技术入股、劳动力入股、资金入股,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大户+基地+农户”产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木本油料、林果、林菌、林药、林畜等产业,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营造千家万户参与产业发展格局,探索“不砍树也致富”的路子。
 
  通过开展营造林增收脱贫一批。整合财政资金和社会资本,加大绿化美化和森林抚育等工程建设,优先将任务、资金和技术安排到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通过林地转让、合作造林、共同抚育共同管护、入股分红等模式,获得苗木、造林、抚育等资金补贴,实现增收脱贫;探索企业和民间资本在城镇近郊集体林地发展合作林场、联合林场或森林公园等公益产业,大力支持个人兴办家庭林场,建立健全资金、标准、技术等相关政策支持体系,实现贫困人口长效增收脱贫。
 
  通过发展森林旅游产业脱贫一批。加快建设以秦巴连片特困地区和革命老区为核心,点、线、面相结合的全省森林旅游、森林康养和乡村旅游;有序推进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沙漠公园、自然保护区旅游小区等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打造特色精品旅游线路,引导周边贫困人口发展农家乐、林家乐以及参与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沙漠公园建设及经营活动,扩大就业,增加收入。
 
  通过发展花木产业带动脱贫一批。充分利用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坚持规模化、园区化、标准化、精品化发展道路,重点抓好花木产业扶持,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做大做强花木产业,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通过电商进村入户增收脱贫一批。支持贫困乡镇通过构建互联网+产业平台,让社会更加便捷地了解贫困地区的生态资源、特色资源、优势资源,帮助贫困乡镇解决好当地特色农产品、林产品销售难等问题,实现产销无缝对接,推进贫困户持续增收脱贫。
 
 
凤县宽滩林麝养殖基地

 
咸阳渭城牡丹种植基地

 
林业食用菌产业助力脱贫

 
千阳县干杂果专业合作社社员在晾晒核桃鲜果

 
韩城花椒绿了荒山富了农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