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决策网讯 2016年以来,陕西省林业厅积极贯彻落实中省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决策部署,制定,《陕西省林业精准脱贫实施方案》,健全省、市、县三级生态脱贫领导机构,建立干部定期扶贫、定期议事、调研督查、责任落实、专家咨询等机制,有效形成脱贫合力。按照“抓生态建设实现长效脱贫,抓产业发展实现就地脱贫,抓项目实施精准脱贫”的思路,全力推进脱贫攻坚。2016年,累计投入生态脱贫资金9.26亿元,涉及贫困人口118万人,实现增收18.96亿元,人均增收1183元,脱贫工作成效初显。
近年来,陕西变绿了,陕西变美了,是全国乃至世界对陕西的共识。通过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防沙治沙工程的实施,陕北变绿了,关中变美了,陕南生物多样性更丰富了。全省各地通过林业重点工程实施、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林业总产值由2011年的325.8亿元攀升到2015年的1000多亿元,年均增长33.9%,2016年陕西林业生态脱贫投入资金9.82亿元,使115万贫困人口增收22.05亿元,人均增收1355元,生态脱贫成效初显。
缺林少绿、少雨、生态差,是吕梁山、六盘山和国家扶贫开发重点片区县贫穷的根源。
陕北定边县的王志兰,从小生活在毛乌素沙地,种着几亩沙荒地,日子过得很苦,有时孩子的学费也得去借。“只要种活草、栽活树,就能领到承包款,有了草就能养猪喂羊。”这是她最原始、最朴素的脱贫梦。1999年,响应国家退耕还林(草)号召,卖掉了猪,卖掉了准备盖房的椽,借钱,贷款,第一次承包荒山一万多亩,努力实现她的脱贫梦。近20年的艰苦奋斗,治理荒山11.7万亩,发展苗木基地1200亩,建良种示范园400亩,发展特色大偏杏示范基地1400亩,嫁接改良经济林2.65万亩亩,引进名特优经济林50多个品种,推广7000多亩,无偿为农民提供良种经济林苗木近10万株,惠及农户1200多户,23万多株大扁杏已普遍挂果,羊子存栏380多只,种兔存栏4600只,无偿为附近370多户村民提供种羊和种兔,带动当地贫困户一起通过植树造林、林下养殖脱贫致富。她先后荣获“全国十大绿化女状元”、“全国老区建设突出贡献奖”等68个奖项,成为生态治理和生态脱贫致富的典范、中国女性精英高峰论谈的明星人物。
铜川市宜君县,把既有生态效益、又有经济效益的核桃,作为生态脱贫的首选产业,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支持贫困户大力发展核桃产业,全县核桃面积42.19万亩,挂果面积达到14万亩,产量达到10600吨,产值2.1亿元,仅核桃人均收入3000元,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0%,山区主产乡镇占比达50%。全县经营核桃的贫困户2088户6067人,占全县贫困人口的54%。核桃产业已成为宜君县生态精准扶贫的主导产业之一。
通过植树造林实现脱贫致富的典型还很多,王志兰和宜君县只是一个缩影。
九山半水半分田,“资源禀赋贫困”是秦巴山区的特点。
宁陕县依托森林资源禀赋优势,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组织模式,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重点发展干果、药菌、林下种养业、林产品深加工和生态休闲旅游等特色林业产业。全县新建68个各类林业专业合作组织、10个县级以上林业产业园区、1个林业扶贫产业园区,培育400多个林下种养产业大户,示范带动贫困村、贫困户发展食用菌种植,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先后引进28家企业投资开发38个旅游项目,引资总额突破280亿元,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模式,联合开发旅游资源,全县发展家庭农庄56个、森林农家乐80个,2015年,接待游客达35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8.86亿元,每个景区解决贫困人口就业达到15%以上,贫困人口稳定增收3000元以上。择优吸纳有劳动能力的800名贫困群众担任护林员,户均增收万元、人均增收3000余元,实现当年脱贫。目前,省林业厅已将宁陕县列为全省生态脱贫示范县。宁陕县正在这块生态脱贫试验田上积极探索生态精准脱贫的新模式和新出路。
陕西林业把林麝的保护和发展,作为“金山银山”的重要内容和精准扶贫的重要举措,通过“企业+基地+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全省人工养殖林麝已达1.13万头,居全国第一,林麝产业已成为陕西林业脱贫致富特色产业之一。陕西已引进片子癀、同仁堂等公司来陕投资建厂。凤县黄牛铺镇宽滩村村民饶纪有讲,自林麝公司在村上落户以来,自己每年光卖树叶子,收入就达5000多元,村民王锁祥,从2012年起与亲戚合伙养林麝,一无本钱,二无技术,在陕西片仔癀麝业有限公司帮助下,已养殖林麝28头,今年产仔8头,仔麝就能卖8万元。
就陕西省林业生态脱贫的整体来看,2016年取得以下成就:
一是安排部分贫困人口就地转化为护林员。争取1万名国家生态护林员指标,落实经费1亿元;落实生态效益补偿县级统筹资金3141.06万元,聘用8556名贫困人口从事集体公益林管护工作。以上两项投入资金13141.06万元,最少可聘用18556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地转化为护林员,人均增加收入3671元。陕西省扶贫办和陕西省发改委下达陕西省林业厅“十三五”建档立卡人口就地转化为护林员规划任务1万名,2016年已完成五年总任务量的186%。
二是推进贫困地区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在退耕还林工程方面,安排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退耕还林130.95万亩,涉及贫困人口60.97万人,直接补助资金2.84亿元,人均增加收入461元。在其它林业工程方面,天保工程安排贫困地区营造林任务及投入占全省60%以上,三北防护林工程安排贫困县投资高于全省工程区平均水平,这些工程建设优先聘用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从事相关劳务工作,获取劳务收入1.92亿元,涉及19万人,人均劳务收入684元。
三是支持贫困地区林业产业发展。重点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干杂果经济林、森林旅游、林下种养等产业,增加贫困人口收入。2016年省财政安排的1.35亿元核桃、红枣建设资金中,8300万元投入到42个片区贫困县,占资金总量的61.6%。全省有118.4万贫困人口从事林业产业,收入11.8亿元,其中:干杂果经济林收入5.78亿元,森林旅游收入2.32亿元,林下种植收入1.75亿元,林下养殖收入1.37亿元,其它产业收入0.57亿元。实现人均收入900多元。
四是实施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扶贫。全省累计兑付林区群众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35.3亿元,其中2016年投入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补偿资金2.2亿元,涉及贫困人口104.6万人,人均增收165元。
五是为贫困人口传授林业实用技术。以林业技术推广站、培训站和科研院所为依托,通过各种形式推广普及林业实用技术和技能,组织科技人员深入到山头地块,现场技术演示,手把手为贫困户教技术、教管理,确保每户至少有一个会经营、懂技术、善管理的能人。2016年全省开展各类林业实用技术培训班330余次,培训人员14.8万余人,发放各类林业科普宣传资料21.98万余份。通过林业技术、技能培训,逐步增强贫困人口自身脱贫的“造血”功能。
在全面推进林业生态脱贫工作的同时,陕西省积极创新脱贫示范模式,选择将森林资源禀赋优势明显、群众生态脱贫基础好、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宁陕县列为全省林业生态脱贫示范县,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统筹安排给予支持。目前,宁陕县林业生态脱贫试点示范工作正在顺利推进,有望为脱贫攻坚工作积累和推广更多的示范经验。
(供稿:陕西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生态脱贫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