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销联社
西部决策网讯 在脱贫攻坚关键期,陕西省供销社、陕西供销集团正在探索产业发展与精准脱贫的全新融合方式。
为贫困地区找一个适合发展的产业,选一个有拉动能力发展产业的龙头企业,再调动一切社会资源推动这个产业发展,一支由陕西供销集团为“先锋队”的扶贫“集团军”正以股份混改、增资扩股、购买股权等方式,将扶贫资金资本化,带动贫困户“造血”脱贫。
这一新模式,被越来越多的贫困县认可接受。安康、商洛主动与陕西供销集团接洽,愿意参与以期整市推进,全省21个试点县之外的其他贫困县也在积极“加盟”。
选准真“龙头”
“给钱钱花,给猪猪杀,钱物不少,贫没扶好。”类似的扶贫“尴尬”屡见不鲜。在陕西供销集团总经理郑忠堂看来,贫困户要脱贫,单靠给钱给物等“输血式”帮扶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最终要靠富民产业来支撑。
2015年10月,由全省21个试点贫困县政府推荐,厚厚一摞上百家涉农企业的资料摆在了陕西供销集团决策者的案头,从中筛出扶贫真“龙头”成为打好产业扶贫“精准牌”的关键一步。
很快,由陕西省供销集团领导班子成员带队,25名干部分两批共7路,先后深入榆林、渭南、安康、汉中等市21个贫困县严格按程序座谈、走访。
韩城花椒、靖边小杂粮、紫阳富硒农产、合阳果蔬……16类前景好、效益佳、有特色的涉农朝阳产业优先确定。在此“大框架”下,选准龙头企业就意味着抓住了农业产业化的“牛鼻子”,也就抓住了产业精准扶贫的关键。
“优先选产业,然后选企业。”郑忠堂说,产业扶贫最大特点在于市场化,那些种植结构不合理、效益低下、销售变现难的农产业最终会被市场淘汰,只有朝阳产业中的龙头企业,才能做大做强,贫困户才可能跟着甩掉“穷帽子”。
到底什么样的企业算够“龙头”标准呢?姓“农”、属“龙”、一体化。具体而言,就是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流通企业,具有较大的生产经营规模,有能力与基地、农户(贫困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产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产学研相结合的生产经营机制。
不仅如此,更多条条框框“卡”向候选企业,诸如运行规范、生产经营正常、有成熟品牌或专利、产品购销渠道畅通、具有社会责任、得到百姓认可等等,一大批处于投入期、周期长、见利慢、重技术、轻劳力的企业纷纷落选。
最终,陕西供销集团向志建药业抛出了“绣球”,它也用实际行动证明企业的带动实力:除了按指标与500户贫困户签订协议外,竟上不“封顶”吸纳贫困户达3000余户。
“不追求经济效益,只唯产业发展第一、带动效益第一。”陕西供销集团抱定这条原则,向各贫困县政府反馈了拟合作企业名单。与之前上百家的候选名单相比,这份名单上的企业总共才有34家。
“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洋县朱鹮湖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开昌告诉记者,接下来还要接受县审计部门及第三方机构的评估,根据资产评估确定注资金额,签订精准扶贫协议,将部分股权变更给陕西供销集团,才能获得省财政切块到县的扶贫资金。“资金到位,意味着我们在法律上承担了扶贫任务,每100万注资至少带动贫困户30户。”
组织贫困产业户
面对带领贫困户走出贫穷的终极要求,如何从县政府推荐的众多贫困户中,精准识别适合产业帮扶的贫困户,量身定制产业脱贫计划,考验着每一家企业和合作社的负责人。
这项工作的实施,远比陕西福地牧业公司法人韩青怡想象得难。她和丈夫跑了一个月,走遍了周至县推荐的400多户贫困家庭。很多人问她图啥,“扶贫不扶懒,只有亲眼见到扶贫对象,才知道他们想什么,缺什么,需要什么样的产业帮扶方式。”小韩认真地说。
事实上,很多贫困户非傻即残。小韩很清楚,这些救济兜底人群并非产业精准扶贫的目标对象,她从中选出210户缺资金、缺技术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
“有些人背靠南墙晒太阳,不求劳动快致富,等着政府送小康。”蒲城天子果蔬副董事长贺天民提起产业扶贫入户调研、建档立卡,坦言起初很多贫困户并不理解,认为扶贫就是给钱、给物、给东西,不给钱就不是扶贫。“召开宣讲大会也没人来,来了也是看能发什么东西。”
一口大锅、大肉烩菜、上百个洋瓷碗翻飞盛饭。贺天民依靠蒲城县供销联社、村“两委”、村上有威望的人打感情牌。一连4天宣讲,从最开始20多人,后来上百人,逐渐拉近与贫困户之间的距离。天子果蔬根据贫困户土地,技术、劳力等具体情况,制定了或流转土地、或入企就业,或劳务打工,或栽种果蔬的扶贫方式,让贫困户自选“套餐”。
在企业资料室,记者看到贫困户建档立卡的台账中,公司与贫困户签订的一份份协议,里面明确约定了企业和贫困户的权利和责任。用贫困户姚玉宝的话说,“签了协议,俺家咋脱贫、啥时脱贫、能干些啥,心里都清清楚楚。”
事实上,不仅天子果蔬和贫困户有一纸契约,当地政府与省供销社、当地政府与陕西供销集团、陕西供销集团与合作企业、陕西供销集团与长安银行之间都分别签署了协议。
这意味着,在产业扶贫这条道路上,不再是过去政府的单打独斗。县政府引导协调,供销系统牵头抓总,银行提供资金方便,34家企业和合作社靶向扶贫,贫困户靠劳动自身“造血”,一张张契约,让这支扶贫“集团军”形成利益共同体,合力“作战”,共同打造农产品,共同建立销售渠道,共同承担市场风险,共同努力脱贫攻坚。
“同舟共济”稳“造血”
站在距离安康市区80多公里的汉滨区牛蹄镇的山头望去,整齐的石坎茶园蔚为壮观,令人很难与荒山联系起来。2015年,安康市京康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陈鸿昌常站在这里,凝眉锁唇,陷入对现代农业与精准扶贫最佳融合的思索中:“扶贫重过程,脱贫有底线,必须来实的。”
流转4000亩土地,建设3100亩高标准石坎梯田茶园,统一购买发放货真价低的生产资料,组织1200贫困户产业培训,引导贫困户转变思路搞林下养殖……半年多,陈鸿昌将过去的“荒山头”变为“金银坡”,实现全镇贫困户全覆盖。
“幸好有京康公司,否则我家一毛钱收入都没有,日子恓惶着哩!”提起现在的生活,牛蹄镇高田村二组村民陈元宝颇为满意。几年前的一场手术,让他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3个孩子年幼,全家的生活重担都落在妻子谢代霞一人身上,欠债度日。
像其他贫困户一样,陈元宝把家里的地流转给京康公司建茶园,谢代霞也成了园区的一名产业工人,每天在家门口就能挣到100元工资,加上入股分红和低保,一年收入上万元。
贫困户变身产业工人,获取稳定的工资性收入;流转土地让“死资源”变为“活资本”,年年获得分红收益,可谓“刀下见菜”。
“延伸产业链,关键要解决好‘种什么、怎么种、卖给谁’的问题。”丹凤县华贸牧业公司是一家肉鸡养殖、加工、销售龙头企业,也是新模式的参与企业之一。公司副董事长张丹瑛介绍说,从鸡苗投放到成鸡收回整个过程,全方位、全系统帮扶贫困户统一组织生产。“好处是,既规避了贫困户单个经营风险,企业也形成了规模效应。”
年年有收入、长远能发展,这正是产业精准扶贫力求达到的效果。在陕西供销集团的引领下,有效整合产销两端,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贫困户开始享受种植、加工、销售、服务等全产业链各环节的增值收益。
另一方面,参与企业也是产业精准扶贫的受益者。参与企业天子果蔬公司进行股权改制,将35%的相对控股权变更给陕西供销集团,企业依法成立董事会和监事会,由陕西供销集团派出董事长和财务总监,贺天民即从董事长降为副董事长。
“对于企业来说,虽然让出了部分股权,挑起带动贫困户脱贫的重担,但也获得了急需的资金和更宽广的销售渠道以及规范化管理等,为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贺天民告诉记者,抱着陕西供销集团这棵“大树”,天子果蔬很快进入西安194家超市,产品出口欧美非16个国家,创业板挂牌上市获得企业实力和荣誉加分20分,正在等待时机,准备上海“敲锣”打开资本市场大门,预估市值3亿元。
“资金变资本,就要保值增值、获取利润,扶贫资金也不例外。”陕西供销集团纪委书记仵亮说,股改后的企业有了政府的支持和帮助,派出的高级管理人员到企业“掌舵”,对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应对市场风险、规范化管理、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扶贫资金保值增值有了保障。
按照约定,扶贫资金被委托经营管理方——陕西供销集团每年将龙头企业扶贫资金参股收益的5%交给试点县政府,用于扶贫资金再分配,小资金正在撬动更大资本。同时,企业每年将参股收益的2%拿出来统一上交,作为防控资金风险,用以6亿元本金回收。
如今,6亿元的“雪球”越滚越大,整合社会资金42.73亿元。新模式带动3.76万户,约13万贫困人口脱贫,其“涟漪效应”不断显现:扶贫资金保值增值,贫困户造血能力持续增强,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县域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多赢局面初步形成。(作者:张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