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里的新年照样能过得有滋有味

2017-02-06 11:50:05 来源:青海日报
原标题:大棚里面过大年
 
 
收获的喜悦。
 
  在河湟谷地的东部农区,不出正月都是年,家家户户红灯高挂,欢声笑语,处处洋溢着浓浓的年味儿。
 
  就在乡里乡亲忙着走亲访友的喜庆日子里,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隆治乡白武家村的种菇姑娘周宏霞,却从大年初一开始就“钻进”了马场垣乡金星村设施农业基地的蘑菇大棚里忙碌起她心里一直惦记的农活。
 
  记者来到大棚时,看到她正忙着掀起一张张草帘子,脸蛋儿被冬日的暖阳照得红扑扑的,周宏霞一边拉动绳子,一边告诉记者:“每天在太阳高照时,要将盖在大棚上面的草帘子卷起,让里面的蘑菇充分享受阳光照射,同时降低大棚温度,以免蘑菇生长太快。”
 
  掀好帘子,周宏霞走进大棚,和工人们仔细观察菌丝的大小。她告诉记者,自从2010年种蘑菇以来,大棚就成了她的家,几乎每年春节,她都是和大棚里一茬一茬的蘑菇共同度过的。
 
  80后的周宏霞已经种了六年的蘑菇,在设施农业基地负责着六个蘑菇大棚。为了迎合市场和消费者的喜好,种植的是大众化的品种平菇。记者走进大棚,只见摞满了一垛垛码得整整齐齐的菌种袋,每个菌种袋大约40厘米长。菌种袋的开口处已伸出一朵朵白色的“小伞”,看上去密密实实,鲜嫩肥厚。因为技术过关,周边农贸批发市场销售方便,所以她种出的蘑菇效益相当可观。
 
  和往年一样,今年春节大棚里出菇期的蘑菇还是要去民和县城和甘肃省红古区的批发市场销售。为了保质保量满足供给,周宏霞和几名工人吃住都在大棚,照料大棚、采摘蘑菇,在大棚里过起了年。“蘑菇只要拿到市场上就能卖掉,大家都喜欢质量好、卖相好的蘑菇。”说起这些,周宏霞颇有些自豪,别人忙着过大年,我忙着过年挣个“大红包”。
 
  周宏霞所说的新春“大红包”,指的就是每天近百公斤的蘑菇销售收入。她告诉记者,节日里这几天的蘑菇批发价是9元/公斤,6个棚的蘑菇每天要采摘上市,即使过年也不能让这蘑菇大棚闲着,每天批发出去近500公斤的蘑菇,就相当于每天从菇棚里收到4500元的“大红包”。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平均每天出菇量按450公斤计算,从腊月二十到二十九短短的十天内,她能收入4万多元,再从正月初二算起到正月十五结束,这十四天时间内可以收入近5万多元。
 
  虽然她不能和别的女孩一样,依偎在父母身边开开心心过个年,但她辛劳付出的收获却改变了全家人的生活条件,去年年底,周宏霞用种菇多年积攒的收入在县城给父母买了一套新房,今年过年,父母就搬进了新房。
 
  记者离开的时候,远远望着那一片大棚,虽然这里的菇农们每天的活动范围就是大棚、批发市场,工作就是卷帘、放帘、喷水、采蘑菇,但是勤劳的蘑菇种植户用这样的方式,将新年过得有滋有味,收获丰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