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第一书记罗晓兰:奋战脱贫一线女“书记”不让须眉

2017-01-17 14:43:06 来源:西部决策网
    西部决策网讯 如大山深处的一株幽兰,扎根产业脱贫的土壤。让美丽富裕的梦想,浸润乡亲们的心田。
 
  罗晓兰
 
  两年前,紫阳县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罗晓兰被派驻到当地瓦庙镇 新华村担任“第一书记”。两年多时间里,罗晓兰克服孩子年幼、丈夫常年出差等各种困难,变身大山深处的引路人,引导帮助村民种烤烟、学习足疗技能,为贫困户的生活带来了改变。
 
  虽然打小生活在条件较差的农村,可2014年6月,罗晓兰初到瓦庙镇新华村时,这里的贫穷状况还是让她吃了一惊。
 
  罗晓兰(录音):我心里就想咋有这么穷的地方,住的房子都是用石头砌的,缺少棉被,做饭都是地下挖一个坑,然后支个锅,吊个锅在那里。
 
  新华村312户村民中,人均年收入低于3千元标准的贫困户占到了近三分之二。罗晓兰在走访中发现,尽管新华村有限的土地具备种植烤烟的土壤环境,但村民们对此却十分排斥。
 
  罗晓兰(录音):烤烟不愿意种的原因就是那个时候烤烟已经弄失败了好多年,弄出来的基本上都是亏掉的,所以他们现在不相信不种烤烟。
 
  罗晓兰与新华村的帮扶单位紫阳县烟草公司商量,决定为村里的农户免费提供烟苗,烘烤的烟房,给予化肥补贴,并在整个种植烘烤过程中提供技术指导,乃至保障销路。可即便如此,村民们依然有畏难情绪。
 
 
 罗晓兰(录音):到农户走访,去做工作,6个组,三分之二都在山上都是山路,得走路,一天跑20户是最多,到晚上9点。

 
 
  在罗晓兰多次上门苦口婆心的劝说下,终于有四户村民决定尝试种植一些烤烟试试。贫困户贺习国一家五口人,年收入也就一万出头,2015年他家试种了20多亩烤烟。经过半年的劳作,种植烤烟的收入让全家喜出望外。
 
  贺习国的妻子唐友荣(录音):4千多斤烤烟,总共卖了五万块钱,我们高兴,往年都是养一头猪,种点儿庄稼,一年有万把块钱收入,去年半年时间都赚了五万多块钱,相当于往年五年的收入。
 
  在这四户村民的示范带动下,2016年,新华村烤烟种植发展到了10户200多亩。

  
    在走访调研中,罗晓兰还发现村上一些外出打工的青年人因为收入不高等原因陆续返乡,在家无所事事。罗晓兰就动员他们参加紫阳县相关部门举办的劳务输出足疗技能免费培训,可这一想法提出后就碰了钉子。
 
  罗晓兰:我们这个地方的人他就是思想封闭的很,他说足浴就是下贱的活,给人家洗脚。
 
  为了改变大家的观念,只要是在村里,哪怕走在路上,看到青壮年劳动力,罗晓兰都会不失时机的开导他们算收入账。如今,新华村已经有40多个青年人通过学习足疗技能,在外谋得了一份稳定的工作。
 
  贫困户冉明春(录音):学了足疗,今年出来有6、7个月,挣了有两万多块钱。
 
  两年来,罗晓兰几乎把自己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驻村扶贫上,家里根本无暇顾及。罗晓兰的丈夫在公安部门工作,非常忙碌,时常出差,在新华村驻村后,她只能每周周末回家一次,刚上小学的儿子只得托付给年近70的母亲照料。
 
  在罗晓兰看来,仅仅发展烤烟这一项传统产业带动新华村村民脱贫是不够的。驻村以来,她还着手培育魔芋综合栽培技术实验田,一直在为改进魔芋栽培技术,提高魔芋产量不断进行着尝试。
 
    罗晓兰(录音):我们村上还有90多户贫困户没有脱贫,我觉得身上的责任还是比较重大,既然来到这个村,我就有责任有义务带动我们村的村民,让他们的收入能够增多,生活过的更好,生活水平能够提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