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工作巡礼

2017-01-16 14:27:49 来源:西部决策网
    西部决策网讯 2016年以来,榆林认真贯彻落实中省系列扶贫工作会议精神,对脱贫攻坚工作再动员,再部署。通过全市脱贫攻坚工作大会,榆林市委、市政府与各县区签订“军令状”,落实各县区脱贫攻坚责任。出台《榆林市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方案》,明确到2017年,全市实现现行标准下8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率先全部“摘帽”,贫困村全部退出,剩余21.82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018年和2019年两年巩固成果,2019年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同时,配套出台“记扶贫日志、讲扶贫故事”、督查联动、第三方评估、严格考核问责等一系列文件,全市上下形成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强大声势。
 
  各级领导率先垂范,带头调研,深入基层,指导脱贫攻坚工作。榆林市委书记胡志强、市长尉俊东多次到基层调研扶贫工作;市委副书记高中印平均每月一次到基层调研指导脱贫工作,副市长马秀岚带领扶贫等部门负责人,到毗邻鄂尔多斯学习考察“十全覆盖”扶贫工程,借鉴外地经验,推动全市脱贫攻坚工作;市级几大班子领导成员率先垂范,深入帮扶贫困村、包扶贫困户实地调研,研究问题,指导工作;各县(区)委书记、县长亲力亲为,深入扶贫一线,具体指导工作。各级以上率下,层层传导压力,夯实责任,合力推动脱贫攻坚。
 
  全市各级扶贫部门积极应对扶贫脱贫工作新形势新要求,转换职能、转变作风,变过去注重分资金、管项目为定规划、下任务;由过去微观管理为宏观指导,加大督查督导力度,强化工作指导协调,出台政策,加强考核问责。
 
  夯实基础,突出重点,强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精准扶贫前提是对象精准。全市按照“经得起上级核查、经得起社会关注、经得起群众质询、经得起历史检验”原则,扎实开展两轮贫困户精准识别工作,对最终核定贫困户挂牌上墙,公开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在2015年识别贫困人口对象基础上,2016年第二轮识别工作全面展开。按照省扶贫办《关于开展建档立卡“回头看”工作的指导意见》和省扶贫办、省民政厅、省残联《关于做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核查衔接工作的通知》精神,坚持问题导向、实事求是原则,市、县区共抽调相关部门、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和乡镇、办事处工作人员2万余人,面向全市所有行政村、所有农户,扎实开展大规模、全方位精准识别建档立卡“回头看”工作。通过建档立卡“回头看”,全市共识别退出不符合对象251095人,新增贫困人口191687人,2015年脱贫16万人。到2015年底,全市剩余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5.17万人。
 
  为了推动全市脱贫攻坚工作,榆林市委、市政府两办督查室总牵头,抽调相关部门54名同志,分组深入全市12县区对贫困户精准识别和驻村联户工作进行专项督查。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人员,对市级30个部门驻村扶贫工作督查,有力地促进了全市脱贫攻坚工作。
 
  创新脱贫成效监测工作机制,开展脱贫监测第三方评估工作。对2015年全市16万脱贫人口脱贫成效进行监测评估,先后通过市统计部门对脱贫人口进行跟踪监测;通过公开招标,引入第三方机构对2015年脱贫人口进行监测评估,全面掌握脱贫成效真实性和可靠性。配合国务院第三方调研组对绥德、子洲县脱贫检查评估,针对主要问题,及时整改。
 
  市上成立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市委书记任第一组长,市长任组长,下设办公室,成立脱贫攻坚指挥部,抽调脱贫攻坚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同志,新增加14名公益性岗位,全部充实到脱贫攻坚办公室,重点开展脱贫攻坚督查督办、综合协调、脱贫攻坚宣传工作。各县区成立以书记县区长为组长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强化领导,与乡镇签订脱贫责任书,夯实责任和任务,层层传导压力,一级抓一级。
 
  此外,榆林市脱贫办创办《脱贫攻坚动态》,在《榆林日报》、榆林广播电视台开辟“脱贫攻坚进行时”“书记县长谈扶贫”栏目,重点报道脱贫攻坚中涌现出的典型和事例;市委宣传部、市扶贫办、市委讲师团联合在全市开展“一心跟党走,同心奔小康”暨“两会”精神走基层宣讲活动,积极宣传精准扶贫政策,参与干部群众3000余人次;建立全市脱贫攻坚微信群,交流信息,传播政策,反映问题,监督干部在岗状态;在全市范围组织开展“记扶贫日志  讲扶贫故事活动”,向全体市级领导、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成员,全市1297名“第一书记”和2400余名驻村联户扶贫工作队员发放《脱贫工作日志》,倒逼各级各部门把脱贫攻坚任务、责任落实到位,增强驻村干部、“第一书记”工作紧迫感和主动性。
 
  聚焦“六个精准”“六个一批”,全面夯实脱贫任务,强化措施落实
 
  2016年,榆林市与各县区签订脱贫责任书,全市下达计划脱贫任务21.82万人,涉及11县区,其中:定边县摘帽。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在白于山区和吕梁山片区,针对各类致贫原因进行细划分类,按照中省“六个一批”要求,根据贫困户需求,按照产业扶持、生态补偿、易地搬迁、医疗救助、教育支持、兜底保障六大类措施。各县区将帮扶项目措施全部落实到户。
 
  榆阳区积极落实省市“两线合一”政策,率先成为全省“两线合一”试点,为精准帮扶、精准脱贫奠定基础;清涧县强化制度措施,治理干部慵懒,成效突出。全县实行科级以上干部工作日报制度,当日工作状态在第二天全部公开,每名干部是否在岗,工作内容一目了然,形成震慑,有效减少干部慵懒、不作为现象。吴堡县建起全县驻村工作队微信群,实时监督干部在岗及工作状态,定期通报,有力促进干部主动开展工作,收到良好效果。严格执行县乡换届政策,市县委组织部门出台硬性规定,在乡镇工作时间不满三年的书记、乡镇长一律不许调整,稳定基层干部队伍,强化脱贫攻坚组织措施。
 
  结合“两学一做”活动,以基层组织建设为契机,聚焦问题导向,狠抓村两委班子成员组织、思想、作风、廉政建设,全市上下抓党建,促扶贫蔚然成风,取得实实在在成效。
 
  2016年市本级安排扶贫专项资金5亿元,整合资金2.2亿元,用于南部六县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整村推进项目;整合果业发展资金6000万元,用于贫困县区苹果、葡萄和核桃等产业发展。
 
  各县区围绕产业、金融扶贫,每个县不少于500万安排县级配套资金,支持贫困户发展种养殖业,增加收入。全市新增6亿元国债贷款用于扶贫移民搬迁。定边县一次性安排5000万产业风险补偿金,带动银行信用5亿元,通过授信评级,支持贫困户发展产业。清涧、子洲 、米脂、绥德等县,把贫困户产业发展和县域主导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突出发展山地有机苹果、中药材、核桃、羊子、养猪等特色产业;佳县、吴堡按照合作社+基地+农户、电商+贫困户、经纪人+贫困户产业脱贫模式,大力发展养鸡、养牛、红枣以及粉条、挂面加工,带动贫困户增收。
 
  政府、行业、社会扶贫联手协作,脱贫攻坚工作稳步推进
 
  2016年以来,全市脱贫攻坚工作开局良好,各县区、各部门、社会各界凝心聚力,聚焦精准脱贫,下大气力抓好工作。市科技部门以‘科技创新’驱动‘精准扶贫’,建立科技特派员驻贫困村制度,助力精准扶贫,积极支持贫困村特色产业链发展;林业部门将扶贫工作与深化林业改革、加快生态建设、培育富民产业结合起来,综合各种扶贫措施,提高贫困地区群众收入。市林业局出台《榆林市护林员管理办法》,从贫困户中选聘20%的护林员。贫困户凡是自愿发展有机红枣、核桃、苹果、两杏、海红果或自选其他林果经济林,一律优先安排支持。全市列出20%生态补偿转移支付资金用于脱贫攻坚。市农业局投入1.1亿元产业发展资金,集中投向贫困村贫困户;市教育部门对连片特困县教师每月补助交通200--400元,实施“帮困助学一对一”项目,14.3万名困难学生幼儿得到资助,惠及生源地贫困大学生2.3万人;市纪检委将查处扶贫领域侵害群众利益和腐败问题作为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执纪重点;市检察院市扶贫办联合下发文件,就集中整治和加强预防扶贫领域职务犯罪专项工作制定实施方案;市委组织部借助基层换届工作,选优配强基层干部,对脱贫任务重的乡镇原则上不调换书记镇长;市工商联积极倡导“万企帮万村”活动,引导民营企业参与脱贫攻坚,全市150家企业结对包村包户。一大批驻村干部、“第一书记”,沉在脱贫攻坚一线,尽职尽责,为帮扶户落实项目,争取资金,发展产业,横山县党岔镇小李家洼驻村干部刘寒与群众同吃同劳动,三次自费到山东、河北学习核桃、苹果栽培技术,指导群众发展林果业,带动群众走上脱贫致富路;国家电网榆林公司驻米脂县李站乡史家洼村帮扶干部张雷威根据多年扶贫工作实践,引导群众实施适度规模养殖发展产业,取得成效明显。定边籍人士、陕西省荣民控股集团董事长史贵禄、市林业工作站驻村干部吴志茹,横山县财政局驻盘峰村“第一书记”韩秀高、绥德县白家硷强家沟村“第一书记”马向阳、神木县尔林兔镇驻村“第一书记”刘建荣、米脂县印斗镇党委书记王刚、米脂县石沟镇管道山村委主任张长柱、子洲县周家硷镇延家河村党支部书记曹天锋、华能集团驻横山县挂职县长唐凯、府谷县碛塄农业园区董事长郝治林、清涧县石咀驿镇党委书记韩世权、清涧县复兴养殖场总经理郝丽娜等一大批在脱贫第一线埋头苦干的驻村干部、乡镇领导、村两委负责人、致富带头人尽职尽责,扎实工作,为当地贫困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成为全市脱贫攻坚战线上的典型和标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