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决策网讯(作者 苏惠芳)2016年的盛夏,在富平县到(贤)庄(里)齐村段的路畔,有一座具有座标式的建筑矗立于过往行人的眼前,令人向往。它用5个多月的蜕变,一改曾经的空旷与凄凉,高高飘扬的国旗,整齐排列的建筑,开放式的文化活动广场,不仅拉近与群众间的距离,更加凝聚了干部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今天的桥西村党群服务中心,不论是白天或是黑夜,这里欢声笑语,人头攒动,广场舞、兵乓球、篮球、象棋、健身娱乐等等,就连村上的干部群众都为今日的桥西连连点赞!两年四个多月,800多个日日夜夜,累计行程1.8万多公里。他坚持吃住在村,工作在村,带着责任,带着感情,确保了驻村帮扶工作不缩水,不走样,不流于形式。人常说,时间是感情的催化剂。在朝夕相处中,他同村上的干部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情谊,这种情谊沿着岁月的流逝,随着时间的沉淀愈来愈深,倍加浓厚。以至于今日,这家群众建房封顶、那户群众迎亲嫁娶,他都会闻讯而至,与之共庆,心心相织,融为一体;不论他走进桥西村的每个角落,干部群众们都会亲切的叫一声“吴书记”, 在他看来,这不仅是桥西村的群众对他的热情与真诚,更是对他驻村工作以来的接纳和肯定!
2014年7月,吴超同志被渭南市民政局选派至富平县齐村镇桥西村开展驻村联户扶贫工作,并担任驻村工作队长,2015年7月兼任桥西村驻村“第一书记”。初次入村对接时,映入他眼前的桥西村部一面紧靠到庄路,三面环绕耕地农,门前一片称之为活动广场的场地也是杂草丛生,砖石、垃圾随处可见,推门进入村室,窗门破旧,蛛丝缠绕,尘土满地,制度、奖牌悬挂无序,室内布置简陋,唯一的“多功能会议室”的座椅也摆放杂乱,如果不是看到屋顶悬挂着已锈迹斑斑的党徽和破旧不堪的国旗,很难辨认这就是桥西村部,这就是我们党在基层的“党建堡垒、政治坐标”!在村部住了一个多月,我们经常都会在门看到见过往的干部群众用陌生的眼光往向我们,一生不吭,疾驰而过,就连两委的干部到这里的次数也是寥寥无几,屈指可数,如有特别重要的会议或安排,他们会后也均会不打招呼地快速离开这里,从不停留半分。面对如此现状,吴超的心中多了些许思考,如果一个村的党组织阵地如果连干部、群众都不愿去,就是去也不愿多待的地方,那么这个村如何能够做到党建学习活动经常化、日常工作规范化、管村治村制度化,如何能够全方位地为全村的社会发展服务,为群众的生产生活服务,正可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为了迅速打开工作局面,做到胸中有数,他先从村上的基本情况入手,历时一个多月,进组入户,自我介绍,走访群众,征求意见,在开展家庭情况调查的基础上,首先为全村7个村民小组680户群众建立了家庭档案,摸清了这里的基本情况,做到了“三有五清”,“村有底、组有册、户有档”和“家庭情况清、产业数量清、贫困原因清、思想动态清、技能特长清”。同时,在7个村民小组悬挂了“第一书记”意见箱,搭建了一座了解村民需求、及时解决问题的桥梁,对于群众反映的问题和诉求,他均能做到件件上心,事事用心。村里的基本情况掌握了,下一步该做什么?该怎么做?他在深入走访调研、广泛征求党员干部、村民代表建议的基础上,召开两委会议,从思想上达成一致。形成了“解决当前问题与谋划长远发展两步走”的总体思路,先从巩固阵地、强化堡垒入手,将建设桥西村服务中心建设作为强基固本、凝心聚力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建一座能够凝聚党员、群众的精神家园!让党在基层的“政治坐标”在桥西村屹立起来!让干部的威信在党员、群众的心目中树起来!全面提升党支部组织引领发展、构建和谐、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去年9月,是吴超最为忙碌的一个月,为能够抓住村部项目的时间节点,一月间先后10余次往返渭南与富平两地,向市民政局党组领导进行了专题汇报,穿梭于相关科室申报材料,争取资金45.9万元用于服务中心建设,建设期间,多次带领两委班子赴县城周边的村室、公园参观,学习新的建设布局和规划理念,确保了村室建设不走弯路,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实施。
一人难挑千斤担,众人能移万座山。只有凝聚集体的智慧,发挥团队的精神,汇集全局的力量,才能打赢扶贫攻坚这场大仗、硬仗,这也是渭南市民政局全体领导干部的共同责任。为进一步做好市民政局包联富平县齐村镇桥西村的帮扶工作,吴超在学习文件,查阅资料的基础上,主动向局党组领导汇报了当前桥西村扶贫脱贫的工作思路,先后制定《渭南市民政局机关干部开展“一帮一”结对帮扶活动》及《单位联村、领导包组、干部结对包户实施方案》等两项举措,成立7个帮扶工作组,由局党组7名领导带领相关科室,化整为零,分时分批深入贫困群众家中开展结对帮扶活动,有效推动了扶贫帮困的工作实效。期间,结对贫困群众74户301名,先后帮助32户121名贫困群众找准了产业的发展方向,家庭生活初步迈上了良性循环。
只有对群众的事“上心”,群众才能将我们放在“心上”。桥西村齐西组贫困户齐四龙是吴超最为关注的对象之一,每次走访必入其家,了解生活状况,帮助解决困难,家中6口人中,母亲78岁,年迈多病,哥哥、侄女智障,还有两名学龄前儿童就读幼儿园,家中唯有劳动能力的自己也于多年前患了脑垂体瘤,因得不到及时治疗,四肢肿大,视力连年下降,几近失明。因家庭的一系列变故,使这个本就处在贫困线上的家庭摇摇欲坠,举步维艰,6口人常年挤在黑暗潮湿的两间房中,而年迈的母亲一年四季睡在过道之中艰难度日。作为第一书记的吴超,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为了帮助这个贫困家庭走出困境,在多次入户走访过程中,送去了慰问金、棉衣被、米面油等,协调教育部门,为两名幼儿减免学杂费用4860元,主动为其填报资料,并多次驾车往返县民政局,为其争取临时救助金5千元,缓解了家庭压力,为了解决他们的住房难题,协调建房补助资金2.5万元,为他们建起了崭新的楼房,主体竣工当天,他带领村干部购买了鞭炮表示祝贺。为了解决他们的日常生活的支出,争取产业补助资金5千元,鼓励其以家庭为单位养殖奶山羊,今年,他家的奶山羊由过去的3只增加到现在8只,仅每天羊奶的收入就有130元左右,基本能够维系家中日常生活和开销。
桥西村二里组贫困户王克荣,家中7口人,年老的多病、中年的残疾,年少的上学,家庭劳力缺失,生活困境重重,针对该家庭现状,我们在开展结对帮扶的同时,通过产业帮扶资金的带动,鼓励其壮大奶山羊养殖,累计发放产业帮扶资金5千元,增强了他脱贫致富的信心,通过滚动发展循序壮大,他的奶山羊由过去的5只增加到如今的12只,每天的收入近200元,帮扶效果较为明显。
桥西村三里组贫困户王银龙,家中有4口人,妻子离异,儿子上小学,本人从小就患上了游走性类风湿,也是俗称的“玻璃人”,家庭唯一的生活来源仅仅只能依靠传统种植和领取有限的低保资金维持生计,困难尤为突出。自结对帮扶以来,吴超多次深入其家中走访调查摸底,结合他本人行动不便的实际情况,为其发放产业帮扶资金5千元,鼓励其利用家庭后院的闲置房屋发展代养小鸡,今年,还通过各种关系,多次往返县城为其协调金融贷款5万元,增强其脱贫致富的信心。目前,他本人代养小鸡3千余只,周期4个月,预计收入超过3万余元。驻村两年多来,吴超与桥西村的贫困群众们建立了深厚了情谊,在每户贫困群众身上都有说不尽、道不完的人和事,这些只是他在帮扶过程中的一个个缩影。
在吴超的多方协调和争取下,先后为全村81名贫困群众争取产业帮扶资金14.2万元,与贫困户签订产业帮扶协议书,明确了他们产业发展的数量及增收的目标,并由结对的干部定期进行跟踪指导,使其通过养殖奶山羊,代养小鸡、养殖蜜蜂等循序渐进壮大,解决日常生活难题,为他们后续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为帮助更多贫困家庭的子女能够顺利完成阶段性学业,在他的协调下,为全村的20名贫困家庭的子女争取助学金9.3万元,解决了上学难题。今年,还为村上4户贫困户协调建房资金10万元(每户2.5万);为齐西、齐东两个小组申请巷道硬化资金近30万元;为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工作,先后组织渭南博思特职业技术学校老师走进桥西村,开展了“传授技能、编织新生活”精准扶贫活动,对40余名贫困群众及留守妇女进行了编制技能培训,帮助留守群众在不离乡不离土,不出门不出户的条件下依靠手工技艺实现创业增收。开展了 “关爱留守儿童,助力精准扶贫”活动,为村上的67名留守儿童赠送了价值8千余元的学习用品;同时,在今年8月分开展留守儿童救助工作期间,摸排出顾家组姚宏年的11岁的孙子姚志恒因父母离异,监护缺失。主动协调渭南市新星困境儿童援助中心及监护人办理相关手续,办理入学手续、此次救助全部费用由民政部门进行兜底保障,直至18岁成年。今年以来,市民政局机关80余名领导干部开展结对帮扶活动10余次,送资金,送项目,理思路,增信心,有效地推动了桥西村贫困群众的脱贫步伐。
在农村,党建是灵魂,产业是命脉。今年以来,作为驻村第一书记的吴超多次与村两委一班人围绕产业转型进行讨论,一致认为要积极调整转型当前传统产业,探索发展特色产业。通过他的牵线搭桥,让桥西村与到贤镇三义村建立了“帮”与“带”的合作关系。通过“产业先进帮产业后进、党建优秀带党建一般”的对接,相互学习,优缺互补,以推动两村在党建、产业、环境卫生整治等方面的合作交流,实现两村合作共赢,同步提升。
为了推进产业发展步伐,他先后三次带领村干部、群众赶赴到贤镇三义村进行产业观摩学习,学习葡萄种植技术,通过“走出去学,请进来讲”的方法,让桥西村两委一班人在对比下寻找差距,在学习中增进认知。受常年传统产业制约,绝大多数群众想发展特色产业,但苦于腰包不鼓,资金有限,为了鼓励并引导更多的贫困群众发展特色种植,吴超通过找熟人、托关系,先后为23名群众及贫困群众申请金融贷款115万元,在资金方面为群众们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解决他们发展特色产业的后顾之忧。目前,整合产业园区土地40余亩,栽植葡萄苗木1万余株。为规划产业园区的长远发展,多次赶赴渭南相关部门为产业园区协调产业路资金48万元;带动桥西村党支部主动发挥引领作用,将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种植作为强基固本,凝聚民心的一次具体实践。按照“发展一批、示范一批、带动一批”思路,采取干部党员带,群众相互帮的办法,全面推动桥西村特色产业全面融合发展。
俗话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就如他常说的那句话:“驻村联户扶贫让他的人走进了桥西,而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让他的心融入了桥西”。今天的桥西村已迈上了改革发展的快车道,如何抢抓机遇,如何追赶超越,实现“弯道超车”。做好了准备,掌握了技巧,作为桥西村的党支部第一书记,他将同桥西的干部群众并肩努力,力争在“十三五”黄金期让桥西村大步跨越迈入“美丽幸福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