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决策网讯 地处祖国内陆腹地的陕西,因其被誉为“天然的中国历史博物馆”而著称于世,因其缔造雄奇现代革命历史的红色遗迹而闻名遐迩,更因其是“一带一路”战略布局重要区域而倍受世人关注……
盛名难负,伟业再塑。进入“十三五”以来,陕西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之上,全省人民通过数年拼搏,实现了由欠发达省份向中等发达省份的历史性跨越,不仅综合实力得到大幅跃升,而且干成了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大事实事,创新潜能也得到有效释放,对外开放短板加速弥补,陕西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明显提升。与此同时,陕西社保、医疗、商事等方面的一系列重大改革走在全国前列,有效激发了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两个80%”的全面落实,让3700万三秦百姓生活得更有尊严、更加自豪。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陕西更是迎接严峻挑战,解除世纪隐忧,开局之年,又使百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走向富裕。
一枝一叶总关情,心中念想是百姓。“让几千万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好起来,是我心中的牵挂。”习近平总书记对贫困人口情真意切的关怀,始终激励着全省上下扶贫济困的奋发斗志和热切情怀。当历史的脚步开启2016年的大门,陕西省委省政府按照党中央的要求,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科学谋划,高位推进。各级主要领导不仅挂帅,而且出征,真心把脱贫责任扛在肩上,工作抓在手上,层层签订责任书,立下军令状,分工明确,责任落实。扶贫工作部门组织专业队伍,开展了常态化的调研巡查,发现问题,及时协调解决,确保脱贫攻坚各项决策部署精准落地。社会各方广泛参与,伸出援手,明确帮扶要求,签订帮扶协议,制定帮扶方案,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在脱贫攻坚一线战场,专门部署了有生力量,每个贫困村安排一个“第一书记”,一支驻村工作队,他们同心为百姓,联手抓扶贫。“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每月驻村20天以上,双休日基本在贫困户家里,就是要把精准脱贫的各项具体工作做实、做细、做好”。这是大多数“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共同的工作状态,也是党的各级干部一心为群众谋福祉的生动写照。三秦大地从南到北,从市县到镇村,上下结合,内外协调,迅速形成了有效的网状脱贫工作格局,掀起了脱贫攻坚工作的热潮。
“奋发斗志”要靠具体的措施和办法来支撑,“热切情怀”更要落在实干巧干上。了解村情,吃透户情,才能靶向治疗。各地立足贫困村贫困户资源禀赋、发展条件,描绘脱贫路线图,开出帮扶“妙药方”。生产生活环境恶劣的,实行异地搬迁及危房改造,挪出穷窝,斩断穷根。有一技之长的,给以资金技术扶持,发展特色产业,提升自身造血能力。商南县“四借四还”和延长县“借鸡还蛋”新模式,结出产业扶贫的硕果。因人因事进行培训,提升内在动力,使数十万贫困人口就近就业或走出家乡创业创收。既思虑当前又着眼长远,通过资助贫困家庭学生,免除贫困高中生、中职生学费,安排贫困县定向招生计划,支持贫困县高中实施改扩建,让贫困生有学可上,上得起学,从根本上消除贫困代际传替。提高贫困户新农合住院报销比例,降低贫困人口大病保险首付起付线,住院治疗实行先诊疗后付费,切实避免因病患致贫返贫。大力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治理项目,推进绿色扶贫,搞好生态补偿,使贫困劳动力就地转化为护林员。组织开展“两线合一”试点,扩大贫困残疾人医疗康复项目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范围,提高农村低保标准,使没有生产能力或能力弱的贫困人口得到兜底保障。同时,加速改善贫困地区发展条件,尤其在交通、通信、水利、科技、文化、广电等方面优先安排。“七个一批”脱贫策略,实现了贫困人口全覆盖,基础条件持续改善,优化了脱贫工作外部环境。一年来,多路并进,新招迭出,脱贫攻坚取得了令人欣慰的首战胜利。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2016年脱贫攻坚,首战告捷,可喜可贺。但我们不可有丝毫的松懈,要清醒认识到,这只是五年脱贫攻坚战役的第一步,今后的脱贫工作成本更高,难度更大,任务更重。全省上下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要有持之以恒的坚定信念,要有啃硬骨头的强大决心。多年的扶贫实践,为我们积累了很好的政策基础,队伍基础,项目基础,资金基础,环境基础。我们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不断研判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修正不同地域、不同人群脱贫的精准规划,完善帮扶的措施和办法,增强帮扶项目的可持续性和后劲,保持扶贫队伍的稳定和活力,提高考核管理工作的科学有效性,举全省之力,开拓创新,再接再厉,定能夺取脱贫攻坚战役一个又一个新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