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头条
专题
决策
思想汇
地方
视频
乡村振兴
财经
教育
企业
旅游
健康美食
首页
地方
宁夏
无定河源头创奇迹 白玉山覆地造福址
2017-01-05 10:49:57
来源:未知
分享到
——记当代“愚公”张德让个人投资筑坝为民造福的动人事迹
西部决策网讯(康正喜 陶怀夫)
地处无定河源头、白玉山覆地的靖边县中山涧镇西湾村,国土面积21平方公里,现有人口1375人,横亘于东西的一条长流水河谷将全村8个村民小组一分为二,受千百年来的雨水冲刷所形成的地貌支离破碎,路无一里展,地无百步平,使居住在两岸的村民特别在道路交通方面世代深受其害,眼看见的地方要到跟前得大半天才能转到。西湾在过去曾属水路畔乡管辖,2005年在撤乡并镇时划归中山涧镇管辖,两岸群众往来非常困难,在农业学大寨“人定胜天”火热的年代,西湾人民男、女、老、少齐动员,一起上阵硬是靠背篓背,土车推,来移动土方。经过数年的人海持久战,筑起了西湾坝,它的筑成是一座兼交通、淤地、灌溉和饮水为一体的小型水库,为两岸往来创造了极大的便利。
一九九四年夏秋之交,在受环太平洋暖时气流——付热带高压北抬的影响,属于内陆我国的西北部地区降雨量呈直线上升,与往年相比成倍翻番,就在同年八月份的一场罕见的特大暴雨在黄土高原上从天而降,一夜功夫将陕北大地,特别是在无定河源头的白玉山区内有数座水库被冲毁,水路畔乡的西湾大坝就是其中的一座,使下游的靖边县新桥水库危在旦夕,严重告急!引起全榆林地区一时的轰动,无定河下游的横山、榆林、米脂、绥德和清涧等县城与城镇和两岸村民进入紧急状态,各地组织的抗洪抢险队伍奔赴一线,实行昼夜值班,全面安排两岸居民迅速全面大转移,一场声势浩大的抗洪抢险序幕在北国的榆林大地展开。
仅仅一夜之间,一座蓄集了几百万立方米水源的水库,淤积了上千亩良田的坝滩,瞬间变成了干涸、狭长、幽深的天堑沟道。坝垮了,路断了,地毁了,水也流走了,河道南岸的四个村组近百十名孩子上学成了严重问题,每天大人停下农活要接送两次,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
几年来上千名村民望着眼前这片荒凉,贫瘠和饥渴的土地,守候在近乎与世隔绝的山村里,唉声叹息、谩骂着老天爷的不公道,村委干部和有声望的村民曾多次向县、地区和省政府相关部门申报灾情,请求给予资金帮助,恢复大坝的功能,于是得到的回答仅是“政府财政困难,拿不出钱,你们自已去想办法……”贯以贫穷落后著称于世的无定河源头的白玉山区村民们连维持正常生计都有问题,哪里有能力集聚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资金呢?听天由命,自认倒霉吧!只能怨当初老祖宗选择了这块地方,村民们都这样思想着。
接济穷人,修桥补路是张家祖辈传下来的美德与家风,在过去社会里,西湾村以南周围的几十里方圆都是张家的田地,每到一年的行雨水季节里,维护好自已田地里道路畅通是他们义不容辞的一项任务,如果在道路方面让过往客人发生意外,张家人就会慷慨解囊来相助。一九九八年的春天,正值春播之际,他下到垮坝后河滩去准备闹春播,看到从北面山畔下来一个中年男子摇赶着大小三头驴子,两个多小时过去了还不见此人的踪影,他丢下手头上活路跑到前面沟里去看时,此人正是隔山邻家张启英,将一头小驴抱上塄畔,大驴被上游下来的堰塞湖水冲走,邻家双手死死地抱着驴条子的头,怕也被冲走,就在烂泥河里来回不停的挣扎摇摆着,浑身上下全被浸泡成泥蛋,看到此情景,他二话没说,跳下河床里尽力来帮忙,在他的帮助下,拉出了这头驴条子和邻家后,到前沟里去找那条被冲走的大驴时,哪能找得见呢?驴子就是当地人的生活和生产重要工具,一头驴子竟能卖上好几百元,对一个农民家庭来说,那不是一个小数字,丢掉一头驴子的损失在生活和生产方面都会受到严重的影响。从此,他就萌生了要彻底治理好这条天堑烂泥沟的念头。
在八十年代初,实行包产到户政策以后,他家人手多,承包地很有限,孩子们都成了家,在家经营承包地,他出去在社会上找些关系搞起修路和推地的工程来了,为了搞工程方便,自已就买了一台推土机,长年在外搞工程,经过数年的打拼,家里的情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积攒下两万多元钱,吃、穿、住、行样样不误,当时社会上最流行倡导的就是“万元户”,他已经提前跨入这一行列,无论走在哪里,人们都以一种羡慕的眼光来看待,真是抬抬举举,自已觉得活的挺有滋味和有成就感,走在哪里“张老板”不绝于耳,过去他出门都是车接车送,自从大坝被冲毁后,车辆就再无法通行了。于是一种强烈为民解忧的欲望从他的脑海中产生了,就在那场可以说是灭绝人性的大灾难面前,几年过去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没有一家撇出一个钢锛子来相助!同样是灾情,下游的靖边县新桥水库就是另一番天地了。省、地、县领导与水利部门专家轮流把盏,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大批大批的往来调集,地方上的基干民兵纷涌而至,不分昼夜死守水库,国家和地方上无可计算清楚的钱、物源源不断地往来支援,而西湾村就像逝去亲人的孤儿无人问津,就在这种不公平的残酷现实中,他苦思冥想多少个昼夜!同样是一片蓝天,同样又是一方水土,又同样是在一个人民共和国领导下的人民政府,为什么能有天壤之别呢?
最终的答案是新桥水库是国家级骨干工程,如果不保住新桥水库的话,一旦让新桥水库垮塌了,将会在下游又有多少人像自已一样遭遇磨难了。在“文革”中,他读过陈永贵在一九六三年带领全大寨人民抗击洪灾纪实报道的感人事迹,国家要支援大寨灾情,陈永贵硬是不要,就靠自已的力量度过了难关恢复了生产。今天就是考验自已的时候了,决定向陈永贵学习,向大寨人民学习,不能把灾情和时下困难留给子孙后代,于是在一九九八年秋后的一天,他毫不犹豫、义无反顾、不听任何人劝阻,昂首挺胸、大步流星地走进了水路畔乡政府的院子,西湾全体村民听说张德让要一人承包打西湾大坝啦!能跑动的全到乡政府了,乡政府院子里热闹非凡,就像有重要客人要来进行隆重接待的阵势,会场布置的整洁有序,乡政府领导和干事不停的忙里忙外,各村干部都面带笑容、喜气洋洋,在一阵鞭炮声过后,话筒里传出请张德让同志上主席台,当他出现在主席台时与乡政府主要领导一一握手,与各村委干部连连致意后,在一沓沉甸甸的承包西湾水库合同书上签了自已的名字,并压上了红色手印,合同期限为三十年。
合同签了,红色手印也压了,可是钱到哪里去找呢?张德让过去曾搞工程开过推土机,家里也积攒了两万多元的积蓄,现在只能先拿出这点微不足道的钱派上用场,一条具有百十米深的马槽形状的黄土破沟仅靠这么两万来元岂不是杯水车薪吗?还未真正开始截流2万多元就花光了,家里人反对,邻居、亲友们劝阻,让他死了这条心,可是他硬是说服了大家为自已凑了七万元资金,了却他的心愿。
工程建设一开始就遇到了困难,除了有限的资金外,就是技术问题,西湾沟道长约十几公里,流域面积近40平方公里,集水面积大不说,来洪量猛,如果坝体断面选择不适,整体工程建设不配套,仍然会造成垮坝。可是这位憨厚的农民一开始只有凭着自已的一腔热血,用自已的微薄财力,雇用农民工和推土机来筑坝,缺乏专业技术部门的设计和技术人员的施工,结果造成连续三次垮坝的事故,损失资金近九万元,亲人、朋友报怨他,乡邻四居更为他担忧,因为这些资金全是他的一点积蓄和靠民间借贷筹集来的,有的借款利息高达4分钱,在困难和残酷的现实面前,他不得不停下工来静静地思考,总结造成失败的原因,看来光凭自已一个人的力量,单靠一颗满腔热忱的心是不够的。
没有技术,不靠科学同样会失败。于是他走访了县城里有经验的老工程师并请他们亲自踏勘地形,分析地质,选定设计方案。
一九九九年开春,他四处奔波又高利贷款九万元,赊欠资金八万元,开始了他的新一轮冲刺,可能是愚公的拼搏精神感动了上苍的缘故,这一地区全年的降雨量稀少。虽然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危害和影响,但是对修堤筑坝来讲却遇上了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截至七月底连续奋战5个月,已经筑坝堤130来长,加高土坝35米,完成土方8万立方米,推土机推土1080小时,投了2.16万工日,耗资39万元,成绩是有了,紧锁的双眉应该舒展了,可是,接踵而至的烦恼,却使他面无光彩,工人工资、机械使用费用无法支付,整天上门讨债,要账的人踏破门槛,搬柜子、抱电视、拉猪羊、杠橼檩,凡是能拖的、抱的起的东西都被那些不理解的工人或是家里确实缺钱的揽工汉要走了,瞬间,自已家里的赔光不说,亲朋好友也跟着受穷“沾光”,偿还借款的日子又迫在眉睫,而工程完成还不到三分之一,土坝加高培厚泄洪设施建筑,林草种植等相配套的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急需上马,这一连串的问题,使他头汗尽竭,无法应付,不得不四处求援,寻找出路……
2000年,新春伊始,举国上下,万家团聚,欢度佳节。而张德让却四处奔走,最后经亲友和热心懂门道的领导指点,几年来先后争取到由黄河水保生态工程部门为该坝注入资金63万元,以工代赈项目资金9.5万元,于2002年10月份工程全部竣工。共完成土方49万立方米,砌砖228平方米,砼225平方米,建成了一座坝高43米拦洪淤地坝,总库容267万立方米,淤地900多亩,集防洪、淤地、养鱼、交通为一体的综合性工程,并顺利通过了国家省、市、县等相关业务部门的检查与验收,坝修复好了,群众的交通得到了解决,带来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孩子们上学再不要大人接送了,把所有家长都解放了,可是对张德让本人来说,没有得到任何利益回报,连续数年的借贷举债与投入,新借贷与旧借贷利息翻滚,总共负债超过150万元。
为民造福的行为与举措已经深深地根植于他的神经,在第一座大坝竣工后,他身负累累债务,连喘息的机会也没有,又开始规划第二座大坝的工程了,为了开发第一座大坝近千亩的淤地坝滩,又向黄河生态工程部门争取85万元资金,于2003年春,开始在上游马圈坑动工截流启动新的筑坝工程,原规划设计坝体高31米,长为200米,顶宽为4米,完成土方55万立方米,要求土建工程投资40万元,退水泄洪工程投资45万元,为了打通改变与新城乡等地区的道路交通断头的现状,他又在马圈坑大坝工程上无偿投入土方12万立方米,折合资金36万元,最终使堤坝收顶宽为8米,为车辆通行创造了便利条件,同时又个人投资37万元,移动土方18万立方米,截流了谢家湾坝堤,完善了退水泄洪等设施,上游的两股水源全被锁住,下游开发出了500多亩并享有自流灌溉的良田,上游两座水库的水面积超出800多亩,无论从发展农业,还是水库养殖业的条件都得天独厚,全流域的水土都保住了,植被生态全恢复了,与承包前相比不知要胜出多少倍。
张德让现已跨入花甲之年,他用人生最黄金的十多年时间,共移动土方150多万立方米,连续十几年总投资超过400多万元,除黄河生态工程部门注入的160多万元外,其余的全是他个人所为,现总共欠债务150多万元,他接连筑起三座大坝,打通连接三个乡镇(王渠则镇、水路畔乡和新城乡)的断头路,为这一方的道路交通发展,为整个封闭落后山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三座水库的建成可以说是在沟壑纵横的无定河源头创造出了人间奇迹,为彻底改变贫穷落后的白玉山区一方的面貌谱写出了一篇具有史诗般的时代赞文,为了守住这片用自已生命与血汗开辟出来的天地,并在靖边工商部门注册成立了“靖边县西湾渔跃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和“靖边县玉树绿源家庭农场”,两家实体产业公司虽然都已注册挂牌,由于多年来的筑坝投资,使公司形同虚设,没有资金注入,无法正常运转,希望各级人民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在政策上给予倾斜,资金上予以资助,并号召全社会向他学习,特别是居住在白玉山区的群众更要学习,积极投入改造恶劣环境的战斗中,希望社会有识之士、贤名人士,拥有经济实力的热心老总们,伸出友谊之手,救救这位在无定河源上筑坝的“愚公”和为白玉山覆地造福于民的英雄,让他在生命的地平线上看到自已创业的曙光,为改变贫穷落后造福一方于民的一生宏伟业绩得到应有的回报,享受到祖国大家庭的真正温暖,不要让他的一生功绩变成一江春水付之东流,永不复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