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用“青海速度”打造“国际一流”
12月15日,中国女队(后)在赛前观看芬兰队训练。 当日,在青海多巴国家高原体育训练基地举行的中国青海国际冰壶邀请赛第五轮比赛中,中国女队以10比9战胜芬兰女队。
12月14日,中国男队选手程阔(右)在比赛中掷壶。 当日,在青海多巴国家高原体育训练基地举行的中国青海国际冰壶邀请赛第四轮比赛中,中国男队以5比6不敌捷克男队。
12月15日,俄罗斯队选手铁木尔(右)在比赛中刷冰。 当日,在青海多巴国家高原体育训练基地举行的中国青海国际冰壶邀请赛第五个比赛日中,中国男队以2比8不敌俄罗斯男队。
12月14日,中国队选手姜思淼在比赛中掷壶。 当日,在青海多巴国家高原体育训练基地举行的中国青海国际冰壶邀请赛第四个比赛日中,中国女子冰壶队以7比5战胜捷克女子冰壶队。
赛事过半,来自各方的高度评价让多巴国家高原体育训练基地主任刘兴海悬着的一颗心基本落了地。从今年3月场馆开始改造,11月18日完成布置,12月4日完成赛道制冰,从无到有,279天,青海打造出了国际一流水平的滑冰馆,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姜世才用“青海速度,青海品质”给予了高度评价。
连日来,首届中国青海国际冰壶邀请赛从赛事组织到赛事场馆,再到赛事服务,每个环节都在力求“一流水准”,这给所有的运动员、教练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届赛事的总裁判长凯斯接受每一家媒体采访时,总会一开口就说:“这是我见过的最漂亮的冰壶馆。”
投资3900万元,冰上设备全部采用进口,从大厅到场馆有弥散式氧气,仅测试灯光方案就做了4套……说起这些,刘兴海如数家珍。比赛开幕当天,当他站在场馆门口,看着运动员、教练员惊喜的表情时,他的心里感慨万千。他说:“我看着这个滑冰馆从改造初期到最后完工,就像看着我的孩子一步步从一个幼儿变成了成人。”
“当初立项要改造这个场馆时,我们定下的标准就是国际标准,从制冰融冰管道的铺设,到保温防火材料的选用,再到赛道底漆、广告布的选择,无一例外全部是目前最先进的。”刘兴海说,场馆的灯光绝对达到专业级。我们不禁要问:“什么样的灯光才算是专业级,才能达到赛事的要求?”刘兴海这样解释,对灯光的要求是既要适合比赛,也不能刺眼,还不能有阴影,更重要的是要适合直播。因此,在测试灯光时,基地专门邀请了中央电视台负责此次赛事直播的负责人,反复测试后达到现在的效果。
难怪各国运动员一进场馆就表现出各种兴奋,自拍、合影根本停不下来,就如加拿大队队员理查德所说:“能在这么好的场馆比赛,真是一种享受,真希望以后我们的国家队每年都来这里训练,参加比赛。”
一流的场馆,当然要办一流的赛事。本次赛事得到了国际冰壶联合会和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的大力支持。先说队伍,参加本次比赛的11个国家和地区的16支队伍全部是世界排名前十的队伍,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国家只来男队,有的国家只来女队,而有的是男女队都参加的原因。“说白了,国际冰壶联合队选定的这十六支队伍,全部是有实力打冬奥会的队伍,其中有冬奥会、世锦赛的冠军队。”刘兴海说,这场比赛绝对是西部地区第一次做的国际高水平冰壶赛。
在谈到国家队时,刘兴海告诉记者,当时国家队的运动员名单中并没有女队队长王冰玉和男队队长刘锐的名字,国家队领军人物的缺席肯定会给全国观众留下遗憾。赛事组委会通过不断地交涉,最终国家队紧急召回正在美国训练的王冰玉和刘锐,出现在本届赛事的赛场上。
还有赛场上的总裁判长和制冰师,都是由国际冰壶联合会指派的,他们都是这个项目中的大咖级人物,因为你肯定能在冬奥会的赛场上看到他们的身影。
一流的赛事,就要有一流的服务。高标准、高要求、不留瑕疵、不留遗憾就是多巴基地所有工作人员努力的目标。走进基地餐厅,精美的摆台让人心情愉悦,丰富的餐点让国外的运动员们惊喜不已。在这里,他们既品尝到了家乡地道的西餐,也品尝到了鲜美可口的中餐;既吃到了正宗的意大利面,也吃到了青海的羊肉面片。有人甚至兴奋地问厨师,“你们是怎样做到把一堆面粉变成大小厚度都差不多的小片片的?”
其实这背后,付诸了基地后勤部门太多的汗水和心血。每天的餐点如何搭配、怎样做到营养搭配均衡……从制定菜单、到采购、到加工,每一道程序都非常严格。为此,基地聘请了专业的西餐师,还专门把基地的厨师送去北京接受了严格的培训。
刘兴海告诉记者,多巴基地承办首届中国·青海国际冰壶邀请赛意义重大。他说,作为一个国家级的体育训练基地,拥有这么多场馆,但却没有自己的赛事,基地建设这么多年,没有一项场馆内的国际比赛,这是多么遗憾的事情。“这些年,我们也一直在尝试,在探索,但都不是太成功。但是,现在我们有了,我们办了一场真正的国际比赛,一场高水平的国际比赛。”他还告诉记者,随着国家高原冰上训练基地正式在多巴基地挂牌,这就意味着多巴基地已经具备了既能开展夏季训练,也能开展冬季训练的能力,这在全国所有的国家训练基地中是唯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