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预报失准 幽默与否不是最重要的
连日来,中央气象台多次发布暴雪预警。21日凌晨,北京如期迎来今年冬天第一场雪,但未见暴雪。当日上午,中国气象局官方微博为此解释,并发布提醒。“美女们最近几天不要穿裙子,容易被撩,雪是好雪,但风不正经!”别样用词引起了一些关注,赞弹有之。
同样是对北京,这些年天气预报失准的情况,有过几起。
预报失准,就是信息失真,行动方向会因此出现偏差,中间的各种投入,会有所偏移。作为传播现象,官方微博表达的新鲜感,固然可见用心,但从气象信息发布的重要性而言,一些关键的解释信息,比如失准的原因,出了什么问题,应当直接、明白,幽默与否,不是最重要的。
一直以来,人们对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多有吐槽。“气象台有10个预报员,领导问明天下不下雨,7个举手认为下雨,3个认为不下雨,于是得出结论‘降雨概率70%’”,“问:什么时候容易下雨?答:不带伞的时候容易下雨,预报不下雨的时候容易下雨”。吐槽带来言语上的快感,也会在舆论上激起涟漪,但天气预报在一个国家和社会中的位置,其所发挥的实际作用,非吐槽所能承载。
预报失准,有多方面的原因。客观讲,现代天气预报以大气科学理论为依托,以各种气象探测手段为基础,以数值天气预报为核心,依靠预报人员的综合判断分析,最终形成。其所涉及的每一个环节都存在不确定性,不可能每一次的预报结果都与实际一致。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现在仍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另外的方面,以前,曾有地方气象部门坦言,预报能力有不足。一些气象专家,还有如宋英杰这样的天气预报员,都曾谈到天气预报的各个环节中还存在的一些问题。
能力不足,就要检视,要改进。科学上的原因,则相对复杂。一方面,科学要精进,不是说这是个世界性难题,干脆就这个样,凡预报失准,锅就让世界难题来背;另一方面,精进有一个过程,哪怕在预报失准的情况下,应对也要尽可能周全。
北京没有下暴雪,但气温骤降,市民并非没有切身感受。供暖部门发出低温预警通知,交通部门进行各方面的保障工作,环卫工人冒严寒清扫积雪,不能说因为天气预报失准,这样的行动没有必要,也不能说因为天气预报的偏差,让城市变得大惊小怪,浪费了人力物力。
人们有调侃,有吐槽,因为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在人心里有预期值。今年南方多地的暴雨洪涝灾害,天气预报适时滚动,发挥了极为重要的“第一道防线”的作用,准确率没有成为一个问题;北京暴雪未至,激起天气预报“不靠谱”的反应,准确率成为吐槽对象。在大的时间尺度里看,固然有准确率要提升的问题,恐怕也有预期值要照应天气预报的客观现实,保持在恰切位置的问题。
很多媒体说中国气象局官方微博是卖萌体道歉,其实文中见不到“道歉”二字。如有不尽职、失操守的问题,人们可以要求一个道歉,但就暴雪未至这个事情而言,其实要做的是,解释原因,给社会一个清楚的回复,这个基础上,还能有些幽默,当然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