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证明”早该清理 让群众少跑些腿

2016-11-23 11:00:37 来源:华商报

  原标题:清理“奇葩证明”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一段时间以来,“奇葩证明”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新华社调查发现,与过去相比,全国多地基层派出所和社区开证明的数量已明显下降。简政放权推进4年来,各地大量“证明”被取消。这些证明涉及婚姻家庭、住房服务、社会保障、收入财产、医疗卫生、户籍身份等十多类,要求开具的单位涉及政府部门以及法院、群众团体、银行、保险、民航、铁路等国有企事业单位。不过,在一些地方,如“无小三证明”“家庭妇女证明”之类的“奇葩证明”还被要求出具,一些公证、银行等非政府部门成为索要证明的大户。(11月22日新华社)

  2015年11月,国务院《关于简化优化公共服务流程方便基层群众办事创业的通知》明确提出,坚决砍掉各类无谓的证明和繁琐的手续。今年8月,公安部、发改委等12个部门联合出台《关于改进和规范公安派出所出具证明工作的意见》,意味着老百姓不用再为一些“奇葩证明”跑腿受累。

  诚然,大多数“奇葩证明”的确是消失了,但类如“无小三证明”、“家庭妇女证明”等更加奇葩的证明依然顽固地存在着,可以想象,在“奇葩证明”取消之前,因为开具证明的一方没有正大光明的理由拒绝,所以,尽管“磨破嘴,跑断腿”,总还有一丝能开出来的盼头,但在取消之后,开具证明的一方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拒绝,如此这般,“一边不开,一边还在要”,反而使得清理“奇葩证明”愈加让老百姓陷入了两边“踢皮球”的窘境。

  显然,“一边不开,一边还在要”,此种现实绝不是清理“奇葩证明”期待的结果,更加呼唤着清理“奇葩证明”需要再加把力,再使些劲!或者说,“清理尚未成功,同志还需努力”。一方面,要看到,个别“奇葩证明”之所以存在,与各地、各部门清理力度和进度不一有关。如有些地方已明令取消了,有些地方则未取消。华商报前不久一则报道很能说明这个问题:当国内不少地方已经取消了“外伤情况证明”,西安市民郑师傅受外伤住院报销时却需要证明“自己弄伤自己”。

  当然,也要承认,个别仍然存在的“奇葩证明”,站在老百姓角度,的确不无刁难群众之嫌,但站在索要证明的一方看,也全非纯粹是在故意刁难群众——当他们自身不具备或者没有条件确定时,为了规避可能的风险,“奇葩证明”就应运而生!由此而言,“奇葩证明”也是消除隐患、化解风险的无奈之举。

  换句话说,当索要证明的一方如果能够便捷地获取相关信息,自然就失去了索要“奇葩证明”的强烈冲动。事实上,当各种数据躺在相关部门的档案柜里“睡大觉”时,当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数据各自为政、相互割裂的信息“孤岛”时,随着清理“奇葩证明”的深入推进,关键是打破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加强协调与联网,从而实现信息共享,“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就可以免去了盖章、开证明的“多此一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