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去哪儿》遭质疑 是否引起了重视?

2016-11-22 14:04:12 来源:南方都市报

  原标题:《爸爸去哪儿》,请抬头正视民众质疑

  近日,一名女童保护准妈妈志愿者对《爸爸去哪儿》第四季中的内容提出质疑,并认为,节目组策划与播出临时父女组合“董力阿拉蕾”的内容存在错误的示范。具体理由包括:节目设计中存在“可以喊陌生男子爸爸、脱衣同睡”的错误示范;节目组重点渲染“临时父女”是错误导向,其中有很多类似“情侣”话题;这个组合带来了负面社会效应,即网络上出现了“恋童黄色”文章。对于社会的广泛质疑,节目组给出的回应是:节目制作的初衷是考虑社会发展,有更多90后父母需要学习当父母;节目工作人员也完全杜绝了嘉宾与萌娃单独相处的风险等;请停止网络上的恶意猜测,以免对嘉宾造成伤害;等等。

  作为一档收视率较高的节目,节目制作和播出方是必须关注观众对节目提出的批评意见的。一个节目不管其“初衷”如何好,但如果让观众得到了与“初衷”不一样的观感,就不能再以初衷很好来回应,更不能给批评意见扣上“恶意猜测”的帽子。对于可能给幼儿身心成长产生负面影响的任何细节,都需要从幼儿健康角度严加把关,不能将其轻描淡写,更不能只顾保护“嘉宾”而忘了社会责任。

  通常,一档节目对幼儿的影响,可能包含三个层面。其一,参加节目的未成年孩子,节目制作方说给了其充分的保护,这只是人身保护,不会有和嘉宾单独相处的风险,但是,对她的内心和人格成长有何影响,节目组是需要从幼儿教育角度评估的。在对幼儿进行早期性教育和自我保护教育时,教育者是要明确告诉孩子不得和陌生人甚至熟人有亲密接触行为的,包括不能让叔叔阿姨触摸身体的敏感部位。很显然,“可以喊陌生男子爸爸,脱衣同睡”出现在节目中,是极其错误的。

  其二,就是节目组在录制节目时,对孩子有说明,这是录节目,与生活现实不同,但是,对于观看节目的家长和孩子,节目组考虑过影响吗?如果对观看节目的家长和孩子没有正确引导,家长和孩子从节目中获得的就是不良示范。值得注意的是,即便节目内容有90%得到好评,但只要有负面示范,有基本社会责任者就会感到不安,万一正是这一节目让有的家长放松教育孩子提防熟人、陌生人的话,而有不良动机者用节目的情节来诱骗小孩,那出现问题是谁的责任?近年来,性侵女孩案件的受害者呈低龄化趋势,而其中,相当部分是熟人作案。加强对女童的教育和保护,已成一道社会难题。节目组可以宣传正能量,但不能忽视告诉孩子真实的社会。

  其三,对节目的讨论,要尊重讨论的规则,不然,讨论可能放大节目的某些负面影响,让一些没有看节目者由于获取的信息不全,也受到影响。节目组担心讨论会产生对当事未成年人的无形伤害,这确实是需要在讨论时注意的问题,但是,无视节目的价值导向是更危险的。不管是节目制作方还是质疑节目者,都需要坚守一条底线,即讨论要保护孩子的权利,因此,不能去挖未成年人的隐私,不能把讨论聚焦在嘉宾组合上,而应该针对媒体如何在孩子教育、成长中发挥作用,进行就事论事的分析。

  教育的话题,尤其是家庭教育话题,是很多80后、90后家长十分关注的,这也是《爸爸去哪儿》等亲子节目获得高收视率的市场基础。但是,分析这些亲子节目,有不少内容是完全从成人视角,考虑如何抓成人的眼球,迎合的是成人的趣味。像节目会吸引观众,会制造冲突、矛盾,并经常设立正反两方,而教育孩子,除了必须坚持的原则、遵守的规则是明确的外,很多时候,不是非此即彼,需要的是尊重、包容,给个体更多选择与自由。因此,节目中的一些育儿观念,经常充斥着功利导向,还有一些恶趣味的内容,这说是关注家庭教育、孩子成长,其实,还是功利地追求收视率,对引导家长形成健康的育人观,并无多大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