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开发荣耀十五年(区域篇)

2016-11-03 14:03:09 来源:西部大开发杂志
宝鸡市城市景象
 
   三大经济板块成为地方主要增长极
 
  三大经济板块已成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极,重点经济区已成为东部和外资企业投资的主要落脚点。
 
  北部湾安卧在南海西北部的弧形臂弯里,曾是中国最早的海上“丝绸之路”。但在历史变迁中,发展速度却远远落后于其他沿海区域。
 
  北京大学中国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杨开忠表示,从人口、经济活动密集程度来看,我国西部地区的中心城市,目前不具备成为单极经济区的条件,把资源相对集中的城市“联成一体”,能够加快西部地区的开发和开放。
 
  2014年1月16日,国务院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北部湾开放开发正式纳入国家战略。
 
  规划明确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功能定位:立足北部湾、服务“三南”(西南、华南和中南)、沟通东中西、面向东南亚,努力建成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成为带动、支撑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和开放度高、辐射力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
 
  北部湾经济区将成为连结中国内陆和东盟10国两大扇面的枢纽,成为牵引中国与东盟合作共赢的重要平台。
 
  关中—天水处于我国内陆中心,是亚欧大陆桥的重要支点,是西部地区连通东中部地区的重要门户。2009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给偏居一隅的西北地区找到了一个新的经济“发动机”。
 
  按照规划,关中—天水经济区有了新的战略定位:将建成全国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战略高地,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全国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全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基地,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
 
  据悉,成渝经济区的规划正在编制之中。重庆市发改委主任杨庆育说,作为国家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西部综合交通枢纽,成渝经济区具备了独特的产业基础、金融、科研能力等优势,将成为西部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在我国东中西互动的区域发展战略中发挥承接传递作用。
 
  目前,关中天水、环北部湾(广西)、成渝三大经济板块已初现雏形,重点经济区已经成为东部企业和外资企业在西部投资的主要落脚点。
陕汽集团汽车总装配线
 
  发挥区域经济“龙头”作用
 
  “重点经济区将成为‘西部开发战略高地’,以线串点、以点带面,带动整个西部地区的发展。”国家发改委西部开发司副司长李应明说。
 
  2008年12月,广西出台《关于促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若干政策规定》,从产业支持、财税支持、土地使用支持、金融支持等方面提出了35条共74项优惠政策。中石油钦州千万吨炼油项目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落户北部湾经济区。初步统计,经济区内投资规模超过10亿元的重大产业项目43项,总投资达3782亿元。北部湾经济区的“龙头”作用显现,近年来经济区的经济增幅比全区高近2个百分点。
 
  “建设大西安,带动大关中,辐射大西北,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有关专家指出,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加快发展,将形成西部地区经济的有力支撑点。国家在财政、税收、土地、环保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最大亮点是把西安建成科技资源统筹的示范基地,这是国家首次提出来的、全国唯一的科技资源统筹综合试点城市。与此同时,甘肃将可能成为中国最大的清洁能源基地。甘肃省原常务副省长冯健身说,甘肃号称世界风库,太阳能能源也很丰富,到2020年,甘肃的风电基地开发将达到2000万千瓦以上,成为“陆地三峡”。
 
  按照规划,关中—天水经济区到2020年,经济总量将占西北地区比重超过1/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在此基础上翻两番以上,将成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新的重要增长极。
 
  再看川渝。川渝两地经济互补性强,为川渝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四川省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刘世庆认为:“成都、重庆以及周围城市群应当发挥各自优势,突出特色,加强合作,产业上要力争错位发展。”目前,四川6市州争当排头兵,资阳与重庆相关部门签署了加强区域合作、加强重点产业战略合作、加强旅游产业合作等相关协议。环渝的宜宾、内江、泸州、达州、遂宁等纷纷出台类似举措,加强与重庆的深度融合。
 
  2020年,重庆将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体系,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2014年,四川区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当年全国平均水平,建成成渝经济区城镇化水平高、产业集聚度高、区域一体化程度高的新增长极。
 
  谋势而动,风生水起。伴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对内对外开放的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西部重点经济区将给西部大开发带来更多的惊喜。
 
  西部开发之陕西成就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陕西提出“关中率先发展、陕北跨越发展、陕南突破发展”的大思路,极大调动了全省各地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区域经济发展的潜力得到了极大发挥,产业投资的集聚效应逐步凸显,三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突出成就。
 
  15年来,陕西紧抓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机遇,实现了历史新突破,全省经济成为历史上发展步伐最快的15年。全省GDP在2000年1661亿元的基础上,2001年突破2000亿,用3年时间突破3000亿、2年时间突破4000亿,突破5000亿和6000亿元大关分别仅用了1年时间,2014年实现17689.94亿元,为2000年的10倍多。2014年水果产量突破1553.98万吨,跃居全国第二,高速公路突破5000公里,公路总里程达到17万公里。
 
  2014年,陕西省城镇化率达到52.57%,比2000年的32.27提高了20个百分点。截至2015年底,陕西共建成高速公路5000公里,较2000年里程增加了10倍。10市1区比规划提前两年实现了全部通高速公路。
 
  陕北坚持“珍惜资源,深度转化”,重点做大做强煤炭、电力、油气和化工四大产业,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能源化工基地,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随着西部大开发和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的建设,陕北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依托能源化工等优势产业,实现了经济的跨越式发展。2014年,陕北GDP总量达到4391.83亿元,比2000年绝对量增加了12倍,占全省比重从2000年的13.3%上升到2014年的24.7%%,成为全省经济增长的新亮点。据测算,2014年陕北对全省经济的贡献率达到22.1%,拉动全省经济增长3.6个百分点。
 
  关中是陕西的“金腰带”,在全省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位置,关中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区域,工商业基础较强,聚集了全省80%的科技实力。西部大开发以来,关中地区抢抓机遇,依托高新技术、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产业的优势条件,充分发挥“一线两带”辐射带动作用,调整优化区域结构,经济保持了率先发展的好势头。2014年关中完成生产总值11105.2亿元,占全省比重为62.6%,比2000年绝对量增加了9倍,2000年-2014年年均增长13.1%;2014年地方财政收入达到3144.9亿元,占全省比重为55.9%,是全省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15年来,关中地区还以建设国家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为重点,突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装备制造业,形成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集群和关中城市群。
 
  陕南地处秦巴山区,是陕西的“后花园”,自然环境“两山夹一水”,森林覆盖率高,生态环境好,拥有“鱼米之乡”的山间盆地。西部大开发以来,陕南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在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的前提下,以发展绿色支柱产业为主攻方向,在现代中药、绿色食品、生态旅游、矿产资源利用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2014年,陕南完成生产总值2256.76亿元,从2001年到2014年,年均增长10.3%,经济总量占到全省的12.7%。多条高速公路的开通,给陕南旅游业又带来井喷式增长,同时,汉江梯级开发的次第展开也预示着陕南将成为重要的洁净能源基地。
 
  随着“一带一路”、“关天经济区”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进一步实施,陕西区域经济发展将迎来一个新的快速发展时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