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经过15年大开发,西部地区的老百姓深切感受到科技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给他们带来的显著变化。
2000—2014年,西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4624元增加到37291.27元,15年间增长了8倍;中央财政共安排扶贫资金1065.55亿元,西部地区农村贫困人口减少了3000多万人,375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0年的1197.6元增加到2014年的7306元。
科教事业大发展
西部大开发,科技要先行。15年来,国家科技计划对西部的投入由2000年的4.17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26.15亿元,增长了6.3倍。此外,中央还在农业、能源等领域组织实施了一大批科技项目,累计安排经费114.8亿元。
通过各方努力,西部地区的科技能力得到较大提高,从总体上缩小了西部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为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西部大开发这15年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西部地区科技发展最好最快的15年。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我国加大对西部地区的资金投入和政策倾斜力度,西部地区的营养和医疗卫生水平显著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状况不断改善。2014年,中央财政对西部地区12个省(区、市)共投入卫生专项经费242.3亿元,占全国47%,比2000年的1.5亿元增加240.8亿元,增长161倍。
2002年至2004年,国家实施“十五”卫生建设专项,安排西部中央专项投资4.9亿元,占中央专项总投资的54%,改扩建了“十五”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236个。2009年以来,安排中央专项投资200亿元,其中安排西部地区89.7亿元,支持2137个机构建设,分别占总投资和项目总数的44.9%、37.6%。
西部地区已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覆盖。今年上半年,西部地区有1052个县(市、区)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占全国总数的39%。西部地区有农业人口的县(市、区)均已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际参加新农合农业人口2.64亿,参合率达到94%。
国家西部“两基”攻坚计划实现了西部“普九”的突破: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新增校舍面积近2000万平方米,“两免一补”政策广泛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覆盖中西部40余万所农村中小学校,使广大农村学生能够“进得来”“留得住”并“学得好”。
据统计,1999年至2014年,西部地区累计培养高中阶段及以上教育的毕业生达5000万人,其中高中阶段毕业生3000万人,高等教育毕业生达1000万人。扫除文盲2000多万人。每10万人口拥有普通高校学生数由2001年的422人增加到2000人。
民生实现大改善
统计显示,到2014年底,已有近千名党政干部到西部地区挂职锻炼,同时有近万名西部地区的干部到中央国家机关和东部地区挂职锻炼。东西部地区干部交流的深入推进,带动了西部经济的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的突破性进展,方便了西部人的生活。2000—2014年,西部地区新建西藏林芝、四川九寨沟等支线机场21个,新增铁路营业里程8000多公里,新增公路通车里程88.8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3927公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了1.5亿人的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西部人还享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2000年—2014年间,西部地区建成乡镇卫生院16440个,村卫生室近18万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85%,累计救助困难群众5696万人次。累计扫除文盲600多万人,普通高校数量从1999年的251所增加到2014年的近800所,在校学生数增加6倍。博物馆增加了200余个,综合文化站增加了近2000个。
富裕美丽新农村
沐浴着西部大开发的东风,西部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迸发了前所未有的活力。这15年,是国家政策扶持力度最大、各级财政对西部支持最多的15年,也是农村变化最大、农民得实惠最多的15年。
——15年来,国家累计安排西部地区水利投资2000亿元,年均投资增速达21%,西部农村新增、恢复灌溉面积1400多万亩,改善灌溉面积4500多万亩,新增节水能力100多亿立方米。
——15年来,国家为解决西部地区农村饮水问题投资280多亿元,解决了西部地区近2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
——15年来,国家累计安排西部12省区市退耕还林资金补助1500亿元;累计安排西部地区生态保护与建设中央投资3000亿元,占同期全国投资的57.1%。2014年西部地区林业产业总产值达1万亿元。
——15年来,农业部在西部地区安排资金1000亿元,实施了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种养业良种等重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良种补贴等财政补贴补助项目。——15年来,国家六成以上扶贫资金向贫困地区相对集中、贫困人口较多的西部地区倾斜。——15年来,农业部还加大对西部地区农业人才的培养力度。
……
史无前例的政策扶持和大规模投入,在基础薄弱、资金短缺、人才匮乏的西部地区发挥了巨大作用,加速塑造着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西部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