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视点:可可西里保护区是我国目前海拔最高、野生动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一,被誉为高原野生动物基因库。
2014年10月,青海正式启动可可西里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2016年10月1日起,地方性法规《青海省可可西里自然遗产地保护条例》施行。青海可可西里作为2016年中国政府申报的唯一自然遗产项目,将参加2017年第41届世界遗产大会表决。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可可西里申遗是青海更好地推进生态环境改善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申遗不是目的,保护才是根本,青海可可西里申遗,必将让全世界更进一步认识认知生态青海、美丽青海。
青海新闻网讯 高原深秋奔赴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神驰向往之间,更充满对这片土地的敬仰与敬畏。
沿途,保护区内藏羚羊在自由休憩或奔跑跳跃,辽阔的保护区远山雪色苍茫,蓝天白云辉映之下的土地一派祥和宁静。曾记得这里有枪声响起、有生命倒下、有鲜血流淌,缘由都起于誓死守护这一方高原净土、守护这里的一草一木和栖息在这个大家园的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藏原羚等珍稀野生动物。而今,再一次走进可可西里,注目可可西里,眼目的一切,让我们的身心在完全沉浸于自然和谐的同时,更充满无限的欣慰,充满对未来更多美好的祈愿。
可可西里,蒙古语“青色的山梁”之意,位于中国青藏高原东北部,青海省西北角。据悉,青海可可西里世界遗产提名地位于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曲麻莱县境内。提名地面积约为370万公顷,缓冲面积为230万公顷,总面积约600万公顷。地域面积涵盖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部、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索加-曲麻河保护分区一部分。
世界关注可可西里这片神奇土地的目光从没有中断过。自然原真性,地理独特性,生物多样性,生态完整性,诗意奇美性,神秘未知性,又让可可西里代表中国踏上了2017年申遗路。
这里是一片净土,生物生态等价值举世鲜明
世界自然遗产申报程序严格,竞争较为激烈。根据规定,缔约国1年只能申报1处参选。
“世界自然遗产的评价标准主要有四项:地质、美学、生态学过程、生物多样性,申报的项目具备以上条件之一即可。”省申遗工作领导小组指出,青海可可西里申遗可以适用于以上四项全部标准,但申遗的关键在于独特性及唯一性。
可可西里被公认为是人类最后一片净土,是高寒生态系统和高原湿地生态系统的完美结合,对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新物种产生、地貌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可可西里申报的两条标准即为顶级自然现象或者具有绝佳自然美景和美学价值的地区和最重要的在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自然栖息地,包括从科学和保护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濒危物种栖息地。
为保护可可西里藏羚羊,青海省政府早在1995年就建立了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1997年底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经过多年的保护,据统计,目前,可可西里200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有7个,如西金乌兰湖、可可西里湖、卓乃湖等,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有107个,而1平方公里以下的湖泊多达7000多个,这些密集的湖群展现了处于不同演化阶段的高原内陆湖泊景观。
可可西里具有举世无双的生物多样性,分布有210种植物,其中有72种为青藏高原特有种,如短梗藓状雪灵芝、青海翠雀花、可可西里点地梅等,特有种数量占34.2%。上述植被类型组成了生态系统的基础,可可西里共分布有脊椎动物75种,包括哺乳动物20种、鸟类48种、鱼类6种、爬行动物1种。以此为食的食草哺乳动物全部是青藏高原特有物种,占到了该地区哺乳动物的60%,约20种哺乳动物中有12种是青藏高原特有种,如藏羚、盘羊、野牦牛、藏野驴,以及棕熊、狼等大型食肉动物。
而且,可可西里庇护了世界上近一半的野牦牛种群以及藏野驴、藏原羚等野生动物,遗产提名地保护了全球濒危物种、青藏高原特有物种——藏羚在我省的完整栖息地、产羔地和迁徙路线,这里因为自然现象和生态系统轮番更替被专家认为是“全球生态系统变化的活态实验室”。
完成迎检前预演,冲击“金字塔尖的荣誉”
位于可可西里遗产提名地内的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曲麻河乡,路过乡里的每户人家,你会看到路旁摆放的简易垃圾桶、家家门口捆扎的垃圾,你会看到清澈见底的河水、绿茵怀抱的小山,你还会看到野生动物成群多样、雪山绵延不绝。
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江源园区曲麻莱县管理处资源管理局局长尕塔告诉记者,经过大力宣传,现在牧民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都积极参与到了保护环境、保护家园的队伍中。
从2014年年底开始,我省就走上可可西里申遗路,通过申遗,可以进一步深化对可可西里的保护,唤起更多人关心和参与。
可可西里申遗是我省积极履行国际公约,保护全人类共同遗产的实际行动,是省委省政府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奋力建设“三区”,更好地推进生态环境改善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自可可西里申遗工作开展以来,我省完成了申遗文本及附件的编制、评审、报送工作,制定了《青海可可西里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环境综合整治和保护管理设施规划建设工作方案》,全面开展了环境综合整治、展示中心布展和环境因子监测站点规划建设工作。同时,进一步完善了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专家赴可可西里实地考察路线工作方案等。
今年以来,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还重点开展了大规模、高密度、高频率的专项巡山行动,严厉打击非法进入保护区的一切违法行为。每年完成大规模巡山不少于12次、巡线巡护400余次。每年及早安排部署藏羚产仔以及回迁保驾护航工作,在大批藏羚陆续经过辖区时开展巡逻。
按照国际考察的标准程序和工作要求,10月14日,我省完成了专家迎检前的申遗预演工作,督查了拟考察的自然景观及地质遗迹、野生动物景观、藏羚迁徙通道及监测设施、保护站建设情况;环境综合整治和保护管理设施建设情况;会议安排和访谈工作情况;各地保障工作准备情况。
从现在起到2017年6月,将近8个月时间,青海可可西里将面临最终挑战和冲刺。2017年夏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召开第41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审议青海可可西里获得自然遗产资格。
据了解,世界自然遗产的列入标准极高。截至目前,全球共有1031项世界遗产,被认定为世界自然遗产的仅有197项,我国也只有10项。世界自然遗产代表着全球最为典型的自然资源。该项荣誉因其权威性被称为“金字塔尖的荣誉”。
赋予立法保护,保护的脚步将永不停止
今年10月1日开始,地方性法规《青海省可可西里自然遗产地保护条例》施行,标志着这片中国最大的自然遗产地获得立法保护。这意味着,生活在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的动物们可以更加安全舒适的生活了。可以说,《青海省可可西里自然遗产地保护条例》既是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一个硬件,更是可可西里可持续发展的法律依据。
申遗进程怎样?记者了解到,目前可可西里已列好了申遗的倒计时“时间表”,其中包括迎检前的查漏补缺、环境提升等一系列工作。到2017年第41届世界遗产大会将讨论决定,可可西里是否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申遗究竟为何?申遗不是目的,保护才是根本。对可可西里而言,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强化管理、加强保护的过程,可以唤起更多人的关爱和参与。这也是青海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和推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重要体现和有力措施。
可可西里申遗成功将给青海带来什么?据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一旦可可西里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将极大地提升大美青海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进一步拓展青海走向世界之路,从世界视野和高度保护可可西里自然遗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提高我省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为青海社会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目前,中国境内有50处世界遗产。素有“中华水塔”之誉的青海,是全国乃至亚洲的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区,却没有一处入列。如果可可西里申遗成功,可以填补青海没有世界遗产的空白。
我们充满期待,更满怀责任,无论申遗能否摘下“桂冠”,青海人民保护可可西里的脚步都将永不停止。
视点短评:不负青山绿水
保护好三江源,保护好“中华水塔”,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是青海义不容辞又容不得半点闪失的重大责任,更是全省各族人民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为了让全世界更加熟悉生态青海,2014年年底,我省开启了可可西里申请世界自然遗产的步伐,目前,青海可可西里申遗已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申遗不是目的,保护才是根本,把可可西里打造成美丽中国的亮丽名片,青海在路上。
细细想来,申遗的过程其实是对可可西里重新发现和重新认识的过程。可可西里的特点是什么?它到底有什么样的遗产价值和自然价值?对可可西里本身了解不够,对它的价值判断就不准确,保护也就无从谈起。
申遗意味着承诺,意味着保护的决心。可可西里申遗是一个标志,它将让公众更加了解青海人的生态意志、保护诉求、绿色情怀、文明愿望,并唤起更多人的关注、关心和参与。
申遗的本质是保护,并且要惯于始终。越是独特的越显珍贵,也越难保护。申遗有划上句点之时,保护之路却永远没有终点。申遗是为了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不负青山绿水,无愧子孙后代。
保护,还需要群心同力。只有真正调动民众的积极性,使每个人都愿意并且能够尽一份心,出一份力,才能实现可可西里的有效保护和永续利用。
故事传真:措池村的生态经营之道
初见尕玛,他正在措池村沿路检查各家各户周边的环境卫生。
尕玛是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曲麻河乡措池村的村党支部书记,他常年带领村民在高原上开展环保工作。监测河流,守护野牦牛栖息地,清理旅游垃圾,这些已成为他和当地牧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处在可可西里申遗提名地内、三江源国家公园腹地的措池村,是一个离天最近、最干净的村子。但山大沟深、交通不便,村子里的生产垃圾、生活垃圾的处理,是一件很棘手的问题。
为此,尕玛和村民商量决定把村民家里的垃圾集中起来,在去县城、去乡上、去格尔木时顺路拉运到那里的垃圾集中处理场。
“村里的垃圾都运到了格尔木,在格尔木西大滩的垃圾场里处理掉了。”尕玛说,措池村经青藏公路通往格尔木,而且比通往曲麻莱县城的路途近,村民们平时都习惯到格尔木采集物品、进行商贸交易。家家户户的垃圾都由自家分拣存放后,在去格尔木时,顺便运送到那里的垃圾集中处理场处理的。
尕玛说:“我们的村子处在可可西里的边缘,藏羚羊、藏野驴等野生动物经常在村子周边活动。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生灵,我们成立了村巡逻联防队,组建了‘野牦牛拾荒者协会’,村里的80多名青壮年村民都加入到协会里,巡逻队的力量壮大了,每周都会开展巡山活动。”
尕玛介绍,在巡山过程中,巡山队员还对草山植物开展监测。比如草原上的羊羔花,今年在哪片草场上的长势比较繁茂、植株有多高、花冠直径多大、花期有多长,明年的同一个季节里这片区域的羊羔花生长情况又与今年有什么不同等等。对于野生动物的活动范围、数量、活动周期、种群繁殖、迁徙路线,等等,也都有详细的监测记录。
尕玛还告诉我们,一些环保组织的工作人员时常来到村里,宣传环保知识,手把手地教会村民们一些最简单、最普通的环保行为。州县乡村各级干部在乡里的会议上讲、来到村里讲,学校里老师给学生们讲,村社干部们到村民家里讲。还把维持环境卫生和保护生态写到了村规民约里,由村社干部监督、村民们互相监督着推行,在村民中形成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
“现在,我们措池村2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基本没有乱丢的垃圾,村民们都很自觉地参与到环保工作中来,村内的200多名牧民走上了生态公益岗位,守护着自己的家园,守护着这片净土。”尕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