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薏仁产业:“特”和“精”上做文章
湖南经销商在锦屏考察薏仁米种植基地

锦屏薏仁米喜获丰收

贵州薏仁米品质优良
近日,贵州省第三届粮油精品展示交易会在凯里举行,来自全国各地近290家粮油企业参展,不到两天时间,近8万市民参展,零售额超170万元。
展会上,贵州的薏仁产业引起了与会专家的浓厚兴趣,参会嘉宾、全国粮食行业老专家刘晓真教授特地提出贵州以薏仁为首的“特色粮油资源丰富,行业的发展潜力大,产业升值空间大”。
以黔西南为中心,辐射全省各地的薏仁,种植面积超60万亩,兴仁被称为“薏仁米之乡”“全国薏仁米集散中心”……这就是专家看到的贵州薏仁产业的资源优势。
“集团之所以选择在安龙周边发展,看中的是当地的生态优势、产业的特色优势以及日渐便捷的交通优势。”贵州汇珠薏仁米产业开发有限公司销售经理陈锐介绍,该公司已被天士力集团纳入旗下,有集团的销售渠道保障,在安龙发展薏仁产业大有可为。
而与资源优势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尴尬的产业形势——我省薏仁企业年产值上亿元的凤毛麟角,以“迷你”型居多,要取胜只能在“特”和“精”字上做文章。
此次展会上,与薏仁相关的企业,展出产品便是原粮——薏仁米“唱主角”,附加产品较多的薏仁厂商未见踪影。
近来,薏仁价格一路下滑,目前市场上的薏谷收购价,每100斤仅2元左右,以亩产量500斤算,亩收益不到1000元,农民赚不到钱甚至亏本,普遍惜售;企业也陷入两难——价低难收到货,卖价又不尽人意。
有“薏仁集散地”之称的兴仁,对行业的定价话语权有限,产品价格同其他农产品一样,只能随市场波动。
因为品牌不够响亮,市场产品鱼龙混杂,企业之间相互杀价,产地之间相互诋毁,广大种植户在强大的市场面前,完全没有应对能力,只能束手就擒,种植面积越大,损失越严重,甚至出现“产业致穷”。
“发展贵州薏仁产业,要靠品牌化经营、差异化发展,不能用传统的农业方式去做。”贵州莲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彭祥松告诉记者,“农业企业难做,抗风险能力差,究其原因,多数人都是用生意的理念去做,而不是用投资的理念去做。”
凭着这样的理念,又有稳定的销售渠道,贵州莲田不仅企业利润稳定,订单种植户收益也有可观的收入。公司所在的正安,因耕种水平较高、土质较好,又加上刚开始种植,薏仁亩产量达700斤左右。
公司除收购薏谷外,还收购薏仁秸秆和根,每亩可增加收入1000余元;另外,今年大部分种植户没等薏仁成熟,直接向公司销售青饲料喂牛,每亩收入3000元以上。
“用薏仁秸秆喂牛,比玉米等青饲料的效果更好,牛的抗病能力更强、牛肉品质更好。”彭祥松说,公司的产业链长,包括种植、养殖、加工、销售等,可以主动根据薏仁的市场行情调整青饲料、薏仁的种植面积,青饲料与薏谷的种植比例约为7:3,公司掌握主动权,保证了农民增收。
26岁的陈锐,是汇珠薏仁公司最年轻的中层管理人员,对家乡的薏仁米,从小耳濡目染,感情浓厚,又有专业知识和在外的打拼经历,对发展产业有自己的见解。
他说,政府及管理部门推进产业发展,应该从“重产轻销”的误区中走出来,把服务重心放在创建公共品牌、加大宣传、打通渠道等方面;如果只是一味补助生产,种植一亩补助若干钱或种子、肥料等,而市场渠道没打通、品牌没打响,遇到行情不好时,对种植户来说,并非好事。
对此,彭祥松亦有同感:“政府助势产业,更重要的是给予政策支持,让企业有良好的创业软环境,而不是给多少资金。”
“企业选好投资,农户搞好种植,政府做好服务,各方分工合作,产业发展才能健康可持续。”彭祥松说,一个口口相传的创业环境,是招商引资的最大优势。
同时,他还希望政府能加大科技投入,助力企业的科技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