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中小微企业生存现状调查 缺资金和政策

2016-10-21 09:41:02 来源:陕西日报
爬坡过坎度时艰——陕西中小微企业生存现状调查
 
   民营经济是陕西的突出亮点和优势所在,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追赶超越的重要力量。2015年民营经济占全省经济总量的52.3%,提供了全省57.7%的税收,解决了69.8%的就业,连续五年占据全省经济“半壁江山”。作为民营经济中数量最大的企业群体,中小微企业是社会就业的主要承载者,发展经济的主要活力来源和统筹协调发展的主要联结者,为陕西进入全国第一方阵作出重大贡献。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全省民营经济正处在转型发展、爬坡过坎的重要关口,处于初创期的中小微企业普遍面临缺钱、缺人、缺市场等难题。在新形势下,深刻认识中小微企业发展短板,着力弥补和消除制约因素是推动我省经济稳中向好的重要选择。而如何深化改革闯关破障,激发中小企业发展活力。如何加大扶持力度,帮助企业解决单靠自身解决不了的困难和问题,坚定发展信心是一系列政策措施实施成败的关键。
 
  日前,陕西高级人才事务所实地走访陕西18个区县、百余家中小微企业,对我省中小微企业生存现状进行调研。这家专注于高端人力资源服务、集成、供应的研究机构的调研报告显示,受能源产业不景气导致区域经济断崖式下跌的影响,陕西部分区域信用度跌入“冰点”,银行融资和民间借贷双双收紧,出现银行“放不出”,企业“贷不到”的双重困境。此外,基层政府不同程度地存在懒政现象,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执行上不够灵活,政府组织管理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和改善。
 
  缺资金:
 
  银行“放不出”企业“贷不到”
 
  受经济下行影响,市场需求持续疲软,陕西中小微企业发展速度放缓,银行融资和民间借贷双双收紧,企业融资难问题更加突出。记者在近期走访中发现,今年民营企业普遍反映资金困难程度远远大于往年。陕西高级人才事务所的170份中小微企业调查问卷证实了这种判断,有70份问卷显示资金是目前制约和限制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占比达到41.18%。
 
  “银行融资门槛高,国有商业银行申请贷款,程序繁琐、审批时间长、贷款抵押品要求高,有些企业通过银行贷款的利息比社会资金利息还高。”在一次中小企业发展中的困惑与对策研讨会上,一位来自杨凌的企业家表示,自己的公司多年从事农业产品研究,并多次获得国家专利,是陕西省工信厅授予的唯一一家农业中心。然而,就是这样一家具有社会公益、政府研发功能的企业,因享受不到国家优惠政策贷不到款,一直没有属于自己的办公地点,出现10年9次搬家的尴尬情况。
 
  为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我省各地推出互助贷信贷产品,以十多家企业互联互保、“抱团取暖”的形式撬动银行资金。但有企业反映,这种信贷产品隐患较大,去年因一家企业出现还贷问题,导致互联互保的十多家企业必须还清该企业贷款后,方能申请本企业贷款业务,造成额外的资金压力。
 
  “放不出”和“贷不到”是融资难的两面。陕西高级人才事务所走访发现,银行有大量的资金,但就是不愿贷给中小企业。而民间的大量私有资金,要么放家里,要么银行存起来,哪怕利息低,收益少,但安全放心,也很少投资给各企业。特别是在榆林地区,这一现象更为突出。银行有大量的现金存款无法有效地产生收益回报,反过来中小微企业在资金链不足甚至是断掉的情况下只能放弃加大生产,放弃大量的市场订单,维持生存。
 
  而国有商业银行普遍认为,多数中小微企业未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治理结构不健全,财务管理不规范,贷款风险远高于国有企业。由于民间中小微企业难以从正规金融部门获得生产和发展所需资金,只能转而求助于民间借贷的支持。但受整体经济下滑影响,部分企业无法按时偿还银行贷款,导致区域性的信誉度跌入“冰点”,最终导致不仅银行不会贷款给中小微企业,而且民间资本也不会融资给中小微企业,这种现象在陕北地区表现尤为突出。
 
  由于企业订单不断减少,库存量增加,应收账款数额呈现上升趋势,资金周转速度减慢,不少企业面临着资金链断裂的危险。德国“威能”牌燃气锅炉靖边总代理商梁健滏沉重地告诉记者,三年前他就着手企业转型,贷款买地180亩,租赁了100亩30年期限的土地,利用靖边的农业、牧业优势发展有广阔市场的农副产品深加工,可是银行突然分文不续贷款,钱全部压在土地上,没有任何启动和流动资金。“如果再这样下去,仅买、租赁土地,该付银行的利息都会把我压垮。”
 
  缺政策:
 
  懒政现象突出政商关系待厘清
 
  48岁的刘冬林,是陕西汉水之春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1986年大学茶叶专业毕业后,他在家乡从事茶叶生产、科研近30年,先后研制出宁强雀舌、新金牛早、老陕青砖等名优产品。目前,他的公司已成为陕西产品系列最全的茶叶企业,公司旗下年产1000吨精品制茶厂也已开工建设。这位与茶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茶人,亲身见证了陕西茶企经营环境的嬗变。
 
  “陕南的茶产业需要政策扶持。尽管现在的营商环境有所改善,有很多好的政策,但政府对茶企的实际情况还缺乏深入的了解,和企业接触的时候还有一定的距离感。”刘冬林表示,比如政府的茶企推介会倾向于宣传区域公共品牌,但茶企倾向于产品品牌和品种的多元化。同时,政府希望走高端,但是对企业而言,茶产业领域大量的中低档原料也是企业不能忽视的板块。他的企业就通过技术研发,针对中低档原料进行挖掘,不仅丰富了产业链,而且保证一年三季都能收购茶农的茶叶,实现企业、茶农和消费者“三赢”的局面。
 
  陕西高级人才事务所在调研中发现,政策支持的不足,甚至政府存在片面性的引导阻碍了企业的发展。民营企业普遍反映,一些政府工作人员怕担责任,怕惹麻烦,怕出力不讨好,怕政策落地不理解,怕管太多脱不了身,与民企划清距离等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政府部门懒政、不作为的问题突出,使民营企业的发展更为艰难。
 
  在汉中宁强有家专门做香菇系列产品的企业,产品销路好,生产的产品大部分都销往国外市场,然而正是这样优秀的企业,却面临银行的贷款下不来,退税退费政策迟迟不落地,企业生产香菇成品存放库房,不敢出售的困局。企业负责人认为,政府的工作效率太低,资金支持看似热闹,但雷声大雨点小,政策获得感有限。政府办事推诿扯皮怕担责任,退税退费走过场,企业都想搬到四川去。“很多人认为企业家是为自己做事,其实我们每天也就是三顿饭,晚上一张床,但厂里养着几百员工,按时给当地缴纳税费,怎么会完全是我们自己的呢?”该企业家痛心地说。
 
  无独有偶,来自陕西省工商联的一份调研报告也指出,在经济下行的情况下,民营企业得不到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帮助,投资能力大大降低。某企业负责人表示,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加大反腐败斗争力度,既净化了政治生态,也净化了经济生态,政商关系也经历着深刻转型。公司经营20多年,2015年仅实现销售收入计划的40%,企业家对未来没有预期,不敢投,从政府那里又得不到帮助,越干越小心、越干越害怕,以前有存在感、成就感,现在就连归属感都没有了。
 
  “以前有党政领导干部联系企业的对话机制,但最近几年很少有领导干部到企业来走访调研。以往有问题可直接向政府部门写报告,现在有的部门一概拒收,企业有问题没有正常的反映渠道。”省工商联副主席李建军告诉记者,这是由于对“亲”“清”关系没有形成自上而下的具体的可操作、可实现的规则,广大干部尤其是基层干部感到与民营企业打交道的尺度无章可循、不好把握,怕出问题,于是干脆袖手旁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