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一村一品特色产品分布图(资料照片)
近年来,陕西省积极引导和推动一村一品区域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打造特色化竞争、差异化发展的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布局,2015年一村一品示范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1282元,比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689元高29.8%,较2011年增加4782元。
截至目前,陕西省一村一品特色产品达到860余种,一村一品示范村4973个,示范乡镇296个,一县一业示范县(区)29个,一村一品从业农户134万户,从业人员439万人。陕西101个村镇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总数位居全国第三。
眉县猕猴桃
陕西一村一品的发展,有效带动了农业优势板块形成有序格局,一村一品向多村一品、一乡一业和一县一业加快转型。渭北陕北苹果,秦岭北麓、南麓浅山区猕猴桃,关中设施瓜菜,渭北旱腰带及凤县花椒,秦巴山区魔芋、茶叶等为代表的特色产业优势板块建设深入推进,产业聚集效应进一步显现。17个国家级贫困县通过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增强了“造血”功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县域经济。
据省农业厅副厅长王韬介绍,陕西一村一品发展模式不断成熟,品牌效应逐步凸显。在陕西省一村一品示范村中,有67.2%的村已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11.4%的村建有龙头企业,11.3%的村建有批发市场。涌现出龙头企业带动型、服务组织带动型、专业市场带动型、农村能人带动型、特色资源依托型等发展模式。另外,在全省专业村中,315个村获绿色食品认证,259个村获有机食品认证,591个村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792个村注册了商标,222个村获省以上名牌产品。
延伸阅读:
陕西:塑造特色差异打造魅力村庄
近年来,陕西把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休闲乡村作为重要着力点,初步打造了一批特色鲜明、较有影响的休闲乡村品牌。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要“发展具有历史记忆、地域特点、民族风情的特色小镇,建设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魅力村庄”,为进一步做好工作指明了方向。
在机构精简大背景下,陕西省努力健全市县工作体系,不断强化休闲农业指导、服务、管理职能。目前,全省已有7个市、18个县区设立正式机构。在省财政尚无休闲农业专项资金情况下,省农业厅每年从全省一村一品扶持资金中列支1000多万元扶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在项目设计时注重向休闲乡村倾斜,重点扶持农业生产体系建设、公共设施完善、人员培训、宣传推介等关键环节。
陕西省先后编制全省休闲农业十二五、十三五发展规划,引导各地依托特色产业、民俗文化、旅游景点和山水生态等资源,加快在城市周边、景区周边、交通干线周边布局。全省休闲乡村布局呈现出近城、近景、近路等特点。同时,支持各地发掘特色乡村、乡土、乡韵潜在价值,不断强化创意,在产品开发、包装设计、活动创意上下功夫,发展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休闲乡村。列支专门经费,支持省级明星村编制村域休闲农业发展规划。依托柑橘产业和升仙文化的汉中刘家营村,发掘关中明清建筑+乡土小吃的咸阳袁家村,推进生态治理与产业协调发展的榆林高西沟村等,成为具有浓郁地域特点的发展典型。鼓励各地立足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发掘农业内部增效增值潜力,不断延伸农业功能链、产业链、价值链,推动一二三产交叉融合、互动发展。许多休闲乡村走出了“种、养、加一体,看、玩、吃、买、住全套”的全产业链模式,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融合度不断加深。
发布了陕西地方标准《农家乐(休闲农家)经营要求》,列支专门经费,引导和支持省级示范村建设公共卫生间和村内导览设施,改善游客体验水平。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现场培训。省级休闲农家明星村已全部进行了从业人员服务知识轮训。2015年以来,联合省委组织部、团省委和市县民政部门,以“休闲农业发展新理念”为重点,开展了20多场新任村支部书记、村主任培训。先后组织有关村参加多届中国杨凌农高会陕西休闲农业专题展,举办了两届以“美食·生态·休闲”为主题的全省休闲农家(农庄)乡土美食推介活动,出版了两辑《陕西休闲农业体验指南》、一辑《休闲农业经营管理》读本,取得了很好宣传效果。